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投资体系。受教育者对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办学效益,而且关系到教育机会和教育公平。如何建立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学生资助的运行机制,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成本分担、成本分担的运作形式、成本分担与学生资助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国内外的比较分析,对我国大学的收费制度、学生资助体系、学生助学贷款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高等教育个人成本分担应与对学生资助相配套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从“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在国家财政支持增长能力有限的条件下,中国实行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存在着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受教育者个人和家庭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比例较高、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调控能力较弱等问题,因此,必须利用市场机制广泛吸收社会资金、调节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比例、完善学生资助制度、加强高校成本核算等完善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高校为适应这种变化,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即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由集权向分权转变,由计划向市场转变,由粗放的不计办学成本向集约型的计算办学成本转变,由单一的教育质量观向多元的教育质量观转变,从而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管理。  相似文献   

4.
孙霄兵在《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15、16期撰文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原因在于:第一,全面展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改变了计划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第二,深入进行高等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形成了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的办学体制;第三,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投入机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私人成本分担与收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张,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所引发的规模和质量问题、投入与效益问题等已成为经济学界和教育学界关心的问题。符合市场经济收益与付出对等原则的高等教育私人成本分担方式,作为教育经费的一种重要的补偿方式,既改变了以往的国家单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方式所引发的经费投入不足、使用和配置不合理等情况,又体现了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益的原则。通过对高等教育的成本内涵、实行私人成本分担的理论基础、实行私人成本分担的意义等分析,给高等教育收费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原则。同时在制定高等教育私人成本分担政策时,应注意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不平衡和地区差异以及我国现阶段公民的承受能力,保证私人成本分担政策和收费的合理和公平。  相似文献   

6.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成本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高等院校是否应该开展人才培养成本管理,说法不一,从高等教育日益呈现的产业特点来看,加强成本管理是大势所趋.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加强核算为目的,分析、研究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成本与学生人数之间的计量关系,为高校加强支出管理和提高办学效益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用公共产品理论分析高等教育投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较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分析高等教育的行业属性和产品特点,同时通过对高等教育的功能分析,对高等教育的受益的分析和来寻找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与支出不均衡问题的原因,阐述解决高等教育投入与支出不均衡的途径,即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高等教育产品交换,才能达到其价格的市场均衡。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成本必须得到补偿。我国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经历了由国家负担到收费阶段的发展过程,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有它的理论、法律和现实依据。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分担或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9.
试论高等教育成本核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我国高等教育为何要搞教育成本核算做了分析,从法规制度和核算方法的角度,探讨了如何进行高等教育的成本核算,以期从教育成本核算入手,深化高校体制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办学效益。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已呈现多元化趋势,国家、高校、受教育者三方分摊高等教育成本的基本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然而高校会计核算工作尚难提供相关成本数据,如何制定统一的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和方法,是推进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随着湖南省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开展,湘南地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必须要有新的认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转移应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校企合作办学,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搭建合作平台是高职教育在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中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发展方向;产业转移背景下,高职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忽视;进一步改革与发展高职教育,是实现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论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利益补偿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快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随着农村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农民的利益流失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征地补偿制度不公平、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农地流转市场体系不完善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等都会造成农民利益的流失。必须从法律体系、市场体系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人手,积极构建农民利益补偿机制,推动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促进农地流转合法有序地进行,运用法学和社会学理论,分析了当前国内农地流转在思想观念、基本制度、运行机制和流转动力等方面所面临的多重障碍。分析表明:从宏观规制方面坚守农地流转的基本原则,完善农民权益保护层面的利益协调,建立健全农地流转市场,安排好农地流转配套机制,这些都有利于进一步构建高效、规范的农地流转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教育成本的界定和核算。作者提出,教育也要进行成本核算,不仅要重视硬成本,而且要重视软成本,更要重视人力资源成本核算以提高教育投入的效益。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农民的非农化与市民化不是同步实现的,而是先由农民转变为农民工,实现非农化,再由农民工转变为市民,实现城市化。"民工潮"和"民工荒"是中国农民非农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非持久性的特殊现象,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顺畅、不合理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各种制度上的缺陷,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制度,扫清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障碍,合理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问题,使大多数农民顺利有效、持久稳定地实现非农化和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民工潮"和"民工荒"等非正常现象,完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6.
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中,为了平衡农民的生存利益和农地规模经营的经济效益,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非农就业的预期稳定性,准确把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地适度集中的规模和范围以及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地适度集中的时机。为此,可以通过发展经济,解决农民的非农就业问题,弱化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为了平衡国家的粮食安全利益和流入方的经济利益,必须严格管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耕地用途。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中,还应该平衡兼顾农村土地所有者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入方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参与主体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土地流转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不同行为主体行为的博弈分析,找出影响土地流转市场失灵的因素及规范行为主体的措施,得出土地征用或流转行为受土地市场交易费用,征地损失与补偿,违规风险和执法力度等多项因素影响。研究认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增加非农就业机会,降低土地流转市场交易费用以及继续发展农业科技来提高农业生产力等措施有利于促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西方国家的转移支付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加快转移支付立法,完善转移支付的法律监督体系;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收入;优化转移支付结构,规范转移支付的方式;规范转移支付的分配方法,用"因素法"替代"基数法"。  相似文献   

19.
针对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从法律层面上提出了建立畅通的就业信息渠道,改革现行的户籍和土地法律制度以及健全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具体的应对措施,以保证农村劳动力实现真正有效的转移.  相似文献   

20.
基于实施战略成本动因独立控制存在一定的风险、各项战略成本动因的相互作用以及战略成本动因系统具备了协同管理的条件三方面理由,将战略成本动因控制递进到协同管理层次,并厘清其协同管理的内容与机制,以整合型战略成本动因协同管理框架指导企业的成本管理活动,帮助企业塑造成本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