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湖南现象,即指在社会转型期湖南乡土社会呈现出来的独特的典型的历史征象;通过剖析近代湖南以农民为主体的三次社会动员,即卫道救时反教的乡土社会动员、维新排满民族革命的乡土社会动员、国民革命的农民运动的社会动员,可以回答关于近代湖南现象的历史诘问,揭示近代中国湖南现象的本质;按“三个代表”思想对湖南近代历史进行矢量分析,可以发现,社会动员的乡土性决定着近代湖南乃至中国农业社会初度转型的成与败。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反洋教运动,如果以1856年的广西西林教案为起点,迄于1898年的山东梨园屯起义,其间为时达四十余年之久,比中国近代史上任何一次重大事件持续的时间都长得多。反洋教运动是由西方列强的宗教侵略激起的,而宗教侵略正是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根本上说来,反洋教运动具有鲜明的民族自卫性质,是反帝爱国运动。但是,就反洋教运动本身来说,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于民间秘密结社直接参加到反洋教斗争的行列里来,并成为斗争的主导力量,运动的性质必然随着发生变化。对于民间秘密结社与反洋教运动的关系问题,目前专门性的研究还相当不够,本文试作初步探索,希望得到批评和指正。一中法战争是近代中国反洋教运动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此以前,运动的倡导者基本上是封建官绅,所采用的方式多半是骚动或械斗;中法战争后,封建官绅逐渐从运动中退出,而城乡人民群众则开始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运动卷入了越来越多的民间秘密结社成员,他们逐步居于运动的领导地位,而所用的方式也逐步发展为武装斗  相似文献   

3.
湖南维新运动是官绅的动员 ,缺乏广大乡土社会的群众基础 ;维新变政完全是官绅的政治行为 ,而新政实业无一不是官绅联手协作的产物 ;戊戌政变后 ,维新派在湖南的迅速消失和排满革命在湖南的凸现 ,湖南乡土社会动员走上了揭竿而起、彻底改造中国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近代云南少数民族的反洋教斗争的起因,指出它是一种正义的反侵略的自卫运动,是中国人 反洋教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扶清灭洋”思想与近代教案的关系》①(以下简称《关系》)一文中,曾提出“扶清灭洋”,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直至义和团运动的主题思想和农民与官绅联合反对洋教的纽带;参加反对洋教行列中的地主士绅,主要是该阶级中的顽固保守派,等等。文章发表后,听到一些不同看法,但都认为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讨。为此,不揣冒昧,仍按原来主题,就官绅反对洋教的原因和目的,以及“扶清灭洋”思想不能振兴中华等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以裨有助于对传教、教案和义和团运动史的研究和讨论。一、官绅反对洋教的原因官绅参加反洋教斗争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反抗外来侵略,保卫社稷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了夺取原料产地和市场,西方列强用大炮作为支柱,以“布道运动”作为辅助工具,进行开拓市场、占领殖民地的争夺。地大物博的中国,成为他们猎取的重要目标。然而,清王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成为阻挡他们进入中国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6.
论文化冲突与近代反洋教运动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洋教运动是构成近代中国历史风云的重要篇章。过去对运动的研究,多是从政治的角度,用阶级斗争的理论来解释这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复杂的反洋教运动,对此我们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但是如果我们从文化冲突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反洋教运动,我们就会得到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认识,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1891年热河东部人民大起义爆发的原因、性质、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并指出,这次起义是近代中国反洋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1890年大足余栋臣起义和同年发生的长江中下游反洋教怒潮一起形成为甲午战争前中国人民反洋教运动的三个“洪峰”,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史上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8.
自鸦片战争到义和团运动的六十年间,大大小小的数百起教案,汇合成近代中国反洋教斗争的伟大洪流。但反洋教斗争,却是从一八六一年发生的贵阳教案以后才掀起高潮的。本文拟就贵阳教案揭开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高潮的序幕——这个中国近代教案史上十分有意义的问题一抒管见。  相似文献   

9.
任念文 《晋阳学刊》2002,1(3):79-84
以义和团运动为标志的清末教案问题,有着深层的经济原因。在华教会、传教士利用不平等条约,借传教之机,广泛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对中国传统社会小农经济结构产生破坏力,侵犯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各阶层的经济利益,导致清朝社会官、绅、民一体的反洋教运动。  相似文献   

10.
<正> 建国以来,首次近代中国教案学术讨论会于4月20日至25日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史学、宗教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150余名出席会议,就近代中国教案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概括起来,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教案”的概念问题。有人认为“教案”提法不科学,反映不出近代中国人民反洋教侵略斗争的性质,容易引起误解,把斗争当做宗教诉讼案件。因此,不应再沿用清政府当时的叫法,用“反洋教斗争”比较好。有人认为“反洋教斗争”的提法也不准确,范围太  相似文献   

11.
论道德对媒体的伦理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锋 《云梦学刊》2003,24(5):31-34
媒体对自身所秉持的伦理原则必须有清醒、明确的意识。在所有利益关系中,媒体的一切关系与行为应符合正义原则、真实原则、仁爱原则和自由原则。这些伦理原则贯穿、渗透于传播活动中,通过对世界事物的观照评判而得到表露和张扬。  相似文献   

12.
彭柏林 《云梦学刊》2007,28(6):57-60
所谓公益伦理,是指公益活动中调节公益行为主体和客体各方面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是公益活动中各种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心理的综合体现,是依据一定社会伦理道德的基本价值观念对公益活动的客观要求所进行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升华。其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公益伦理具有无偿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张永刚 《阴山学刊》2009,22(4):31-34
东林书院崛起于王学盛行之时,以“卫道救时”为宗旨,重在究明学术,传程朱道脉。然其讲习之余,时以文会“联属同志”,“以友辅仁”,体现了对于文学与学术关系的理解。从社之缘起、社之会盟、社之盟主及成员、社中文会盛况等方面可以考察东林书院中诗社活动的发生、发展,揭示作为学术阵营的东林书院不应被忽视的文学功用的一面,为对其进行充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德福一致的历史传承和现代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荣 《云梦学刊》2010,31(5):75-77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德福一致的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相对于传统社会,现代社会道德承载者范围不断拓展,制度的道德成为现代社会道德的基础,个体的道德要求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人类的道德成为现代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在现代社会里,福的社会依存度也不断增强,与制度之德和他人之德联系越来越大。第三,德福一致的保障机制从传统唯心的因果报应论转向于入世的、此岸的现实体系。道德的制度成为现代德福一致保障的基础,惩恶扬善的法律和社会机制是德福一致的推动力,人的精神需求发掘是德福一致的内在保障。  相似文献   

15.
陶鹏 《云梦学刊》2013,34(2):84-88
网络社区是新型的虚拟社会组织形态,其成员在网络社区中能够最大限度的按照个体的自主意愿进行网络活动,但也导致了网络社区出现了非理性表达,衍生出了卫道与摧毁并存、无序与有序并存、真实与虚假并存、开放与封闭并存的多重效果,成为虚拟社会管理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需要从网络社区非理性表达主体性因素来分析成因,通过加强现实社会管理与虚拟社会管理的互动,提升网络社区成员的网络文化自觉,完善网络舆论的规制体系,构建高质量的网络文化生态环境等途径加以规制,最终实现虚拟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胡忆红  何际亮 《云梦学刊》2010,31(2):111-114
刘蓉是晚清时期颇有影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奉桐城派方苞为“文学正宗”,受桐城文论影响较大。但是他能以包容之势吸取他人之长而为己所用。在文道关系上,不墨守桐城义法,主张用经济之学,充实桐城义理。在创造理论上,注重文艺特性。标举“疏畅”之文。故其文论思想更具有开放性和实用性。但刘蓉因袭传统的包袱太过沉重,使其未能在理论和创作上找到一条完全适应近代社会变革的新路。这是近代桐城派作家在对传统古文作近代转换过程出现的一个共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杨志红 《云梦学刊》2003,24(2):56-58
整合力是一种整体的精神力量,是传统文化和道德精神沿袭与发展的动力。传统文化精神的主体是道德的精神。是以道德的理想和整体的价值观念去影响社会,凝聚人心,也影响师修养。分析传统文化精神整合力与师德修养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整合力在师德修养建设中的作用,对于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宋君健 《云梦学刊》2009,30(6):12-17
我国近代自1903年国学得名之后通过康梁新学、章门五王.唐文治、钱基博的无锡国专和清华国学院三个支派的传承和研究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国学原义是不同于西学东渐之前的汉学的新学:国学经典多但整体缺少新思想资源,官学文化的等级人治思想滋生特权,兵家学说泛化后毁规则、坏诚信,易经八卦多迷信少科学等负面文化因素应予剔除。在社会文化转型时期。我国的传统文化要与时俱选,为遏止时下社会文化的国学乱象,宜加强墨家理念的研究,普及国学中的“小学”等儒家伦理和行为规范以重建“礼仪之邦”的道德长堤。  相似文献   

19.
任剑涛 《文史哲》2007,(2):95-102
在西潮的冲击下所形成的保守主义思潮中,以捍卫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基本价值为己任的文化保守主义构成了“文化卫道”景观。当保守主义透入到现代性政治的抉择时,则形成拒斥现代性政治的政治保守主义,文化卫道就此与政治抉择形成一种张力关系。徐复观从文化保守主义出发,走向了政治上的现代性道路;钱穆的文化保守主义落到现实政治层面,衍生出政治保守主义。前者是局部意义的保守主义者,后者是彻底的保守主义者。仅就这个角度来看,钱穆确实不属于“现代新儒家”的阵营。  相似文献   

20.
周家华 《云梦学刊》2012,33(3):123-126
新时期我国高校道德责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与道德责任能力。根据我国新时期的社会实践,积极探索高校道德责任教育的有效策略与方法是我国高校道德责任教育面临重要的时代课题。根据时代需要与我国社会发展实践,高校道德责任教育要围绕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责任分析与判断能力,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与道德责任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