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论公民社会的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熟的公民社会蕴含着深刻的内在文化底蕴和价值理念。从思想史的考察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是现代公民社会基本的价值意蕴。自由主义作为公民社会价值意蕴的核心是消极自由,其直接表现为私法自治精神,只要是私人能完成的事务就不准公共权力插手,但单纯的自由主义还不足以支撑现代公民社会。共和主义是现代公民社会的另一个价值意蕴,其核心理念是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自由,直接表现为公共精神。从宏观方面来说,自由主义型塑了政府与社会二分的社会结构,政府不准过多地干预社会事务;从微观方面来说,是共和主义的公共精神造就了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现代公民,而没有现代公民就没有现代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3.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中国正在由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向一个多元化的公民社会演变,政府职能开始转变,民间社会从政治权力中逐渐分离出来,并显示了巨大的能量。大政府、小社会的政治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社会工作在这一背景下也在悄悄的改变。本文就是具体论述在这一转变之后,社会工作和公民社会间的关系。首先对公民社会中的社会工作进行宏观考察,分析公民社会下社会工作、国家权力和公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公民社会与社会工作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会工作对公民社会的作用有:社会工作为公民提供帮助,救助公民于危难之时;社会工作帮助公民解困;社会工作帮助公民更好地发展。公民社会对社会工作的作用:公民社会监督社会工作组织;公民社会监督和保护社会工作者;公民社会在经济上支持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4.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中国正在由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向一个多元化的公民社会演变,政府职能开始转变,民间社会从政治权力中逐渐分离出来,并显示了巨大的能量。大政府、小社会的政治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社会工作在这一背景下也在悄悄的改变。本文就是具体论述在这一转变之后,社会工作和公民社会间的关系。首先对公民社会中的社会工作进行宏观考察,分析公民社会下社会工作、国家权力和公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公民社会与社会工作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会工作对公民社会的作用有:社会工作为公民提供帮助,救助公民于危难之时;社会工作帮助公民解困;社会工作帮助公民更好地发展。公民社会对社会工作的作用:公民社会监督社会工作组织;公民社会监督和保护社会工作者;公民社会在经济上支持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5.
公民产权论     
产权历来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其包容的范围日益广泛,既包括有形资产,又包括无形资产。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产权多元化,最终实现从无产者向有产者转化,实现公民产权。本文从公民产权的含义界定、公民产权的基本属性、公民产权的观念误区、公民产权的多元构成和公民产权的实现途径等五个方面,对公民产权做了全面探索。公民产权的历史意义重大,是一次更为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  相似文献   

6.
刘颖 《社科纵横》2014,(4):75-77
作为独立于国家和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全球公民社会可以有效地沟通国际组织、民族-国家和公民之间的联系,通过与不同全球治理主体之间的互动,逐渐形成正义的全球社会契约。  相似文献   

7.
只根据国家与法的相互作用来建立法治国家的学者会走进死胡同。因为实质上,没有法,没有法律体系,没有法律秩序,没有某种程度上通过法进行的自我约束,也就不会有国家。即使是在集权制国家也可能有这样的“法律至上”;在这里,法律针对的是人民,即全体无权的臣民。集权制的法律不管冠以什么名称(它可以“人民的名义”制定),不管以什么定语加以修饰,都是当权者独断专横的工具,而不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因为在专制国家里人民的权利已被剥夺了。走向法治国家不应以法律为出发点,而应以公民社会为出发点。什么是公民社会呢?公民社会是在臣民变为公民过程中形成的、比简单的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8.
综观中国当代社会工作的实践,社会责任始终是社会工作的重要议题,但在相关理论研究上,大多只谈到社会工作的哲学、使命、价值观等这些源于西方的意识形态方面,少有直接提及社会责任问题。本文认为,社会责任不仅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公民社会的重要特征,因此,社会工作背景下的社会责任需要积极建构。因此,从公民社会的视角出发,以在海南开展的戒毒社会工作等社会实践为例,在理论基础、现实需求和实现途径这三个方面对建构本土化社会工作的社会责任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快要结束。这个时代提出的最大课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关系到几十亿人的命运、影响历史走向的大问题。”邓小平针对“穷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由此,引伸出又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和重大的实际问题:社会主义要求什么样的产权形式,才能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顺利发展,较快地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我的回答是:公民产权本位论。2014iE社会主义实验的历史教训1917年十月革命,开创了…  相似文献   

10.
试论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公民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民主化的推进,中国公民社会迅速崛起,并对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产生日益重大的影响.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公民社会不仅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理论课题和现实议题,而且已成为当代中国政治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1.
胡怀利 《社科纵横》2006,21(8):57-58
和谐社会的建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公民社会的探索可以说是一条很好的道路。本文试着从公民社会的特征入手,寻找构建和谐社会与公民社会的途径,公民社会的建成是达到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两宋时期,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海外航路的发达,中日两国人民交通往来频繁,不少商人、工匠、僧侣、以及知识分子东渡日本,他们大多聚居在一起,经商谋生,从事各种活动。当年,在九州的福冈(博多),自八世纪起在那里便设置大宰府,处理一切对外事务,博多已经成为日本外事活动和外贸的中心。日本的遣唐使、学问僧从这里出发前往中国,而从中国来的使节和商人也是首先在这里受到入境接待。到了宋代,福冈(博多)一直仍是日本与宋贸易的中心地,特别是进入十二世纪,日本力主与宋贸易的平氏掌政以后,以九州为中心,商人、庄园领主所进行的民间贸易更乘幕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探究:公民社会视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中国社会建设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政府的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缺乏来自社会组织的自下而上的自觉行动,其原因是社会组织由于资金困难而导致社会活动能力非常低下.解决这种状况的途径是动员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向社会组织进行公益捐赠的方式回报社会.但是,由于受到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公益捐赠税收优惠政策不合理、公益组织募捐能力低下等原因的影响,社会组织不能在社会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只有培养企业的公益精神,完善企业公益捐赠的优惠政策,扩大公益组织的社会影响,才能提高企业的公益捐赠意识,从而夯实社会组织的物质基础,推进中国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4.
学习型社会与现代公民社会理论有着内在的联系.文章从阐明公民社会的内涵及其理论的基本观点入手,试分析该理论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借鉴之处,提出进一步转变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模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积极作用等观点.  相似文献   

15.
公民伦理是公民社会的公民道德原则在学理意义上的扩展性诠释。寻思公民伦理的普适性依据,它需要从人性、人的道德情感及其共同体社会的整体理性架构中得以验证。公民伦理把主体的自由平等、交往的合理性以及社会合作的有效性要求作为构建的取向。因此公民伦理自处于一个可普遍泛化的世界关联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16.
论公民环境权的法律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春女 《学术交流》2007,(11):68-70
公民环境权的法律属性是公民环境权理论的核心、首要的问题。公民环境权作为人权已得到共识,但如何在法律上构建公民环境权,使之成为法律上权利,即法定权利,却存在不同观点。公民环境权私权化是一个开创性的有效途径,公民环境权完全具备私权的主体平等及体现个人利益的特征,因此,公民环境权可以成为私权,进入民法领域,即公民环境权这一基本人权具体化为民事权利,成为为民法所保护的权利。但由于作为环境权的客体的环境资源及生态功能具有整体性或不可分割的特征,使公民环境权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直接体现为个人的利益的私权,是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统一,亦即人们通常说的"社会性私权",是体现公共利益的特殊的私权。  相似文献   

17.
公民是伦理治理或善治的主体和关键要素.一个持久和正当的伦理治理行为,既是公民施行的治理,也是对公民实行的治理,因而就可以理解成是公民的“互治”.公民身份的共和主义解释所涵括的积极生活、爱国主义以及勇敢、宽恕与承诺等美德,能够最大限度地克服当下以个人权利为导向的“公民私人化”倾向,更加符合当代政治社会的公共性和重叠性情境.  相似文献   

18.
王雄  郭忠华 《浙江学刊》2013,(3):114-120
当前中国出现一种明显的社会阶层分化趋势。是何种机制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检视既有理论的基础上,本文从公民身份的角度对之做出解释。公民身份是一个同时包含包容性和排斥性的复合概念。公民身份的排斥性是造成阶层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重要原因。在当前中国,农民、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在现行的公民身份制度安排下遭遇诸多排斥,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场领域、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排斥。这些排斥机制造成相关社会层级的权利贫困和身份地位的底层化。公民身份的内在排斥性与国家的控制性思维紧密关联,只有改变政治控制思维以及以之相连的排斥性公民身份,才能遏制由制度排斥性所带来的社会阶层分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罗亮 《社会工作》2009,(8):63-64
纵观西方“公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其理论内涵先后发生了三次重大的转变。在古代,公民社会是一个与自然状态相对应的概念,但到了近代,西方思想家开始提出一种建立在国家和社会二分法基础上的公民社会观,而在现代,人们又开始用国家-市场-社会三分法来代替国家和社会二分法,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界定了公民社会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日益要求每个公民积极的参与和支持,以创造一个稳定的大众基础和良好社会环境。然而首先要弄清的是: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行为模式的现状如何?政治参与的内在动力何在?究竟怎样才能建立一套我国特色的公民政治参与机制?等等。为此我们复旦大学政治与行政研究所国情调研组就上述专题及时进行了一次小型问卷调查,力求在事实基础上作些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