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自从司马迁在《史记》中以“太史公曰”的形式在篇末对事件、人物阐述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感情以来,这种文学形式一直为后世文学家所效法。在散文中,如柳宗元《捕蛇者说》在写了一个宁可死于毒蛇而忍受不了苛政的捕蛇人之后,便加上一段评述。在唐人传奇中也屡见,如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房千里《杨娼传》等。这些作品虽然没有直接用“某某曰”的字样,但无疑是借鉴于马司迁的“太史公曰”的文后加评  相似文献   

2.
一字之趣     
一字社论 1968年4月,美国《明星晚报》就约翰逊竞选总统失败发表了一篇题为《约翰逊认输》的社论,全文仅有一字;“妙”。鲜明地表明了自己报纸的态度,真是耐人寻味。 一字小说 1984年,美国一记者写了一篇内容只有一个“网”字的小说,揭示了美国错综复杂,形似  相似文献   

3.
“秀色”,一个多么鲜丽的词汇:美好的景色或容貌!然而,由于“美丽的胴体”(?)频繁展览,“秀色可餐”的胡侃不绝于耳,“秀色”被污染了,贬值了,甚至变得惨不忍睹了。所以一见《秀色》(《小说月报》1997年第3期)篇名便觉扎眼,怎么,当年写《哦,香雪》的女作家铁凝也赶起时髦来了?于是,怀着几分好奇、几分挑剔阅读作品。随着文字的流动、画面的转换,人物的凸现、主题的清晰,我越来越觉得错怪了铁凝。《秀色》与觊觎、玩赏“秀色”之作不同,确实给人以“猝不及防之感”,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潇洒和美”(铁凝:《我看短篇小…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关于《儒林外史》主题思想的看法,分歧很大。其实,作者在第一回已经做了暗示。因为该书首回的“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就指明这一回是浓缩了全书正文的微型《儒林外史》。在这里,名流王冕的一生“嵌崎磊落”言行。无疑为全书定了基调。他品行高洁,澹泊自守,最讲究文行出处,和那不知姓名的三个趋炎附势的人迥然不同,决不与诸暨县凌虐百姓的翟买办,时知县和危老爷一流人来往。他尤其对当权者为知识分子安排的“用五经、四书、八股文”猎取  相似文献   

5.
一1963年,卢卡奇(1885—1971)出版了他的《美学》第一卷:《审美特性》。此后,他开始写作早在《审美特性》的序言中就作出预告的《伦理学》。在《伦理学》的正文写作以前,他先为它写一篇导言,以便首先为自己的《伦理学》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体论基础。谁知,思想的闸门一旦打开,就难以收拢和结束,到1968年,仅手稿就写下了近1000页。卢卡奇逝世以后整理发表出来,就是三大卷《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1969年,卢卡奇觉得自己留存人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所以,在诸多杂事缠身的情况下,开始为他的《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写一篇导论,即《社会存在本体论导论》,同样令人惊奇的是,仅仅这篇导论,又写了  相似文献   

6.
《升平源》的真伪辨析胡如雷关于《升平源》的作者是否吴兢,素来是一桩千古疑案。司马光说;“世传《升平源》以为吴兢所撰”,但他却认为该书“似好事者为之,依托兢名,难以尽情”。所以《通鉴》正文中“不取”①。于是问题就发生了:《升平源》是吴兢所撰的真实著作,...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最后两句: 莫道昆明池水浅, 观鱼胜过富春江。对“观鱼”两字,一般都理解为观赏水中游鱼。我认为这不合适。因为:(一)当时诗人自己不可能有闲暇去观赏昆明湖中的鱼;(二)北京昆明湖那些年并没什么鱼可观;(三)富春江却确是个观鱼的胜地。据南朝宋吴均《与宋元思书》写富春江的景色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砂,直视无碍。”毛泽东同志一定看过这篇文章,可是却偏偏说昆明湖“观鱼”胜过富春江,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一提到徐志摩,人们便不会不想到他的《再创康桥》,不能不被其中美妙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纯真情感所陶醉。康桥,对徐志摩短暂的一生来说,是具有特别意义的地方,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就我个人来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①可见康桥对待人影响之深。然而,究竟康桥是怎样教诗人睁眼,怎样拨动诗人的求知欲,怎样给诗人以自我意识的胚胎,也就是说,究竟康桥(包括康桥的自然景色、诗人在康桥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彭、马二同志在查阅日伪时期的资料时,发现若干期《越铎日报》,在劫后余烬中,更幸喜得见一篇用文言写的题为《军界痛言》署名“树”的短论。经他们考订后认为:这是鲁迅的一篇佚文。现将他们标点的全文及他们的考释一并发表于下,一以献给鲁迅百周年诞辰,二以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  相似文献   

10.
人生的风景──读《东山魁夷散文选》魏泉台湾诗人余光中的散文集取名《左手的缪司》,因为他说自己是“用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我想把这个贴切而新颖的比喻用在东山魁夷身上也是毫不过分的,长期以来,做为日本著名的风景画家,东山魁夷在探索“日本的美”的绘画过程...  相似文献   

11.
“新写实作家”方方在当代作家特别是女作家中,应当算是一个不断把握又不断超越自己的人。1986年发表《白梦》以后,其小说风格发生了改变,愈来愈变得沉潜、冷峻和深远。《白梦》、《白雾》、《白驹》这三部中篇的发表,评论界开始注意到方方对生活“原生态”的写  相似文献   

12.
陈洪绶《水浒叶子》当属《水浒传》乃至中国古代小说图像的典范,但小说与图像之间并非简单的“再现”关系。孙二娘在《水浒叶子》中首先出场,《水浒传》小说正文将其塑造成美丽的“鬼母”,插增诗词却把她描述为不堪入目的“夜叉精”。对于小说正文及其插增诗词对人物反差巨大的造型描述,陈洪绶的图绘并没有单纯摹仿文学语象,而是撷取孙二娘缝制用于盛放度牒的锦袋这一细节,并沿用了自己在观音题材人物像方面的惯习。进一步研究表明,《水浒叶子》的独立叙事仅仅是相对而言,因为在没有榜题提示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图像无法唤醒读者关于《水浒传》的叙事记忆,这种叙事逃逸最终导致《水浒叶子》“仅仅成了故事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一、为了他人的和尚 金圣叹读到鲁智深故事,有段批语写得很感人:“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水浒传》中真正令人血脉喷张之处就是鲁智深救人的故事,《水浒传》电视剧主题歌所云:“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只有鲁智深能够当此品评。鲁智深才是人们心中期盼的‘‘f夹”。  相似文献   

14.
近读王文元先生下文简作“王君”)在《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2期发表的《汉字拼音化指谬——兼及东西方文字之优劣》下文简称《指谬》),心中有许多疑惑与不解,现列出数条下面小标题引语和正文仅注页码的话均见于《指谬》一文)与先生商榷。在讨论正文以前,首先要指出王文文题后半段“兼及东西方文字之优劣”)的说法很不实事求是。东方和西方都有很多种文字,各有各的特点,笼统地比较东西方文字的优点和缺点不能说哪种文字劣,见下文),王文根本没有做到,也不可能做到,何况将东西方文字对立,这本身就很不科学。一、“‘文字学’不完全算科学”…  相似文献   

15.
从物语到小说——中国小说生成史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论中国小说史,首先要对“小说”一词下定义。可是,鲁迅以来有关中国小说史的著作里,找不到相关定义;只有从《汉书·艺文志》等古代文献之中找到的几个例子。二千年前的中国人以“小说”一词所表达的意义,和一百多年前的日本人用“小说”(英语novel的翻译)一词所表达的意义一样的吗?当然不同。我认为中国小说史也应该依据后者的意义来写:一、用口头语言来写的;二、从头到尾是一个个人的创作,且由作者自己执笔写下来的;三、还没受其他人的深度修改。所以我认为真正的中国小说史应该以《金瓶梅》为嚆矢。  相似文献   

16.
论风格的本体构成杨忻葆文学风格历来是作家们精心追求的创作佳境。巴金在1979年写的《长官意志》一文中说过,他写小说时,“从来没有想过我要写什么主义的作品”,他感到“一个从事创作的人发明种种的创作方法来限制自己,等于在自己的周围安置了种种障碍,除了使自...  相似文献   

17.
也许是由于《杀夫柳《暗夜》强烈的轰动效应造成了非理性的集体无意识,致使李昂有一组较优秀的“寓言小说”迄今仍未引起读者和评论界应有的重视(起码大陆来见一篇阐释文字),这样强烈的反差,使我油然产生一种探索的冲动。李昂这组“寓言小说”包括冰仙花症》、《移情》、《三寸灵魂》、《渡》、《三心二意的入伍篇,收集在短篇小说集《一封未寄的情书》辑二中、李昂自云她写《杀夫》和《暗夜》“是使自己朝向一个‘伟大’的作家的道路来努力”①。这组寓言小说可以说是李昂朝向一个“伟大’作家目标迈进的理性自觉。如果说《杀夫》和《…  相似文献   

18.
《蜀道难》是李白诗作中的名篇。对于李白为何写这首诗的问题,自中唐以来,众多的学者各持己见,迄无定论。归纳起来,主要有“罪严武”说、“讽章仇兼琼”说、“刺玄宗幸蜀”说和“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说这四种观点。无论哪一种观点,几乎都认为《蜀道难》是李白写于秦地的作品。但是,这种说法是很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弄清了这首诗究竟写于何时何地,对于“为何而写”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拙文拟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切望方家指教。  相似文献   

19.
一、“灵魂的猎者”遭遇灵魂的拷问 伏尔泰有句名言:“写出灵魂的历史。”中国有句老话:“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灵魂是深藏于躯体之中的,往往云遮雾罩,让人“不识庐山真面目”。然而,茨威格的笔犹如一把外科手术刀,把人“灵魂迷宫”的犄角旮旯,纤毫毕现地展示于读者面前。茨威格不仅小说写得精彩,他的传记更富有魅力。他写文学家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大师》和写法国大革命前后历经几朝而“代代红”的富歇的《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等,对一个个历史人物,条分缕析他们表相遮蔽下的心理变化及意识流动,犹如一幅幅“心电图”。用茨威格自己的话说,是探索“激情的黑暗世界中的幽明相连的经历”。  相似文献   

20.
<正> 《九昭》是王船山晚年的重要诗作,收在他1635年完成的《楚辞通释》卷末.王船山之所以写这首诗,诗前小序有所说明:“有明王夫之生于屈子之乡,而遘闵戢志,有过于屈者,爱作《九昭》……以旌三闾之志.”明白地说,就是他在通释楚辞的过程中,有感于自己事南明桂王的一段经历和心志与屈原有类似之处,于是仿效屈赋作此篇。诗篇采取代屈原自白的方式,又于诗句后自加诠释,都是为了便于借屈原写他自己.撰写这种“仿骚体”的诗,早有先例。稍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