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东平人说罗贯中籍贯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罗贯中的籍贯问题,历来有几种不同说法。其中“山东东平说”和“山西太原说”可谓针锋相对。本文通过考察、分析“梁山伯的方位”、“武松的籍贯”和“寿阳的错位”来证明罗贯中的籍贯在“山西太原”,不在“山东东平。”  相似文献   

2.
继玲 《人力资本》2010,(4):46-47
周昱在办公楼群通往员工餐厅的道路上分发传单,看上去她丝毫不在意自己的行为与街头派发小广告的人群雷同。她是为了创办一个非营利性组织——张江第一双语演讲俱乐部。这是2006年10月到2007年2月间,周昱几乎每周二中午午餐时间要去做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散文起源文字说认为与人类生产劳动、现实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最适宜实用的散文的起源,迟于那些并非最为实用,与人类生产劳动、现实生活关系并非最为密切的诸多文体,是不合理的。散文和其他许多文体一样,也是可以口耳相传,存在于口头语言中的。连属语言,亦谓之文。所以,人类语言的产生,就是散文的起源。  相似文献   

4.
黄帝氏族起于山东考温玉春黄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有史记载的最远始祖之一,但也正因为其时代遥远,人们对有关他的许多东西便难以辨清了。对于黄帝及其氏族的生息地,学界一般认为是首先起于西北黄土高原,而后沿黄河两岸向东发展,达到山西、河南、河北一带。然而,综观各...  相似文献   

5.
会计产生时间主要有两说: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说和奴隶社会初期说。本文针对争论焦点,认为:原始账簿是会计产生的主要标志。以充分的史料为依据,提出了会计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说。  相似文献   

6.
元杂剧中的传奇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元杂剧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形式,它在创作时熟练运用传奇的手法,描写奇特的事件,形成奇异的情节,展现超出寻常的情义,挖掘平常生活中蕴涵的不平常,塑造不寻常的人物形象,丰富了当时的戏剧表演,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元杂剧中有些方言词 ,如“山水”“傍”“轮”“枝叶”等的确切含义 ,已鲜为人知 ,又由于《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对这些词在加注释时也未完全收入它们的义项 ,以致于人们在理解时发生了困难。今对这些方言词进行考释 ,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其新义 ,纠正其误解。  相似文献   

8.
当你打开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西行漫记》这本名著时,其中一幅身穿军装,面带笑容,稍稍歪着点头的“山西娃娃”的照片显得特神气勃发,神采飞扬,他看似童性未退,却已是老战士身姿。这位“山西娃娃”就是今天仍然健在,现住山西襄汾县城关镇76岁的离休老红军王东平。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的结构,就整部作品来说,属形式的范畴;但就结构本身来说,它还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其内容即内在结构,其形式即外在结构。内在结构又包括两方面,即设置人物和人物关系,这可以说是静态结构;安排情节,组织矛盾冲突,揭示主要人物思想情绪的进程,这可以说是动态结构。元杂剧的结构在这些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具有独特之处。这里试就其内在结构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0.
元杂剧的外在结构也有其显著的特点。在元杂剧以前,中国古典戏曲已经成形的有宋杂剧和金院本,但是剧本已经失传,无法得知它们在戏剧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如果把元杂剧和明清传奇作以比较,元杂剧外在结构的特点是比较突出的。归纳起来有这么四点: 其一,元杂剧简洁,明确,紧凑,集中,主要故事线索眉清目秀,单纯清晰,但又不是平铺直叙,一览无余;虽然简单,明瞭,但并不失冲突的奇巧,丰富。李渔在《曲话》中说:“元人所长者”,“曲是也:白与关目皆其所短。”李渔以明清传奇的戏剧结构,来衡量元杂剧的戏剧结构,也就对后者一概否定,这显然是错误的。元杂剧和明清传奇相比较,前者虽不能容纳更多的社会内容,但篇幅短小集中,更适宜于当时的舞  相似文献   

11.
元杂剧中上场诗使用频率极高,使用比例相当大,但至今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和专题研究。本文从上场诗的类型、体式、功用及重复情况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力图发掘总结出元杂剧上场诗的某些显著特征,以期引起人们对此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我国最早明确提出对元杂剧分期的是近代学者王国维。他的《宋元戏曲考》主要根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对元杂剧作家的分类序列,而把分类的时间具体化。他说: 至有元一代之杂剧,可分为三期: 一、蒙古时代:此自太宗取中原以后,  相似文献   

13.
诉讼主体说是17、18世纪为适应资产阶级政治上夺取政权和司法上反对封建纠问主义诉讼的斗争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学说。现今世界不少国家的诉讼理论中均坚持此说。但它是否适用于我国刑事诉讼,对此学术界存在着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作者一贯力主否定说,并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一五四运动距今已经整整七十一年了,从1919年5月4日发生到6月28日结束的真实经过也早已载入了中国的历史。这是一个伟大的全民族的爱国运动,绝大多数史学家认为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其理由是: 第一,“从时代特点看,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这时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  相似文献   

15.
拙文试图从一些散碎的史料中,理出这样一个结论:山东东平府,这个在中国文化史上很少有人提及的地方,在元代前期,曾活跃着一个人数众多的元曲作家群,他们大量进行杂剧,散曲创作,对有元一代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信史无载,资料散失,拙文所论,前此少有及者。是耶?非耶?还清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中大量描写科举考试 ,出现了文学上的科举盛世。原因是元代废除科举制度达七十八年之久 ,元代知识分子干禄无阶 ,入仕无门 ,地位低下 ,借此抒发科举情结。科举考试在元杂剧中的作用有 :成就爱情婚姻、促使夫妻重圆、为民伸冤报仇 ,同时具有解决戏剧冲突、促成大团圆结局等艺术价值 ,并对后世通俗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说:“古代文学之形容事物也,率用古语,其用俗语者绝无。又所用之字数亦不甚多。独元曲以许用衬字故,故辄以许多俗语或自然之声音形容之。此自古文学上所未有也。”对于俗语的运用,有人认为是文学的退化,而梁启超则说:“寻常论者,多谓宋元以降,为中国文学退化时代,余曰:不然。”“文学之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小说丛话》)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唐宋以前,我国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用文言写成的。到唐宋时期,由于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开始兴起。随着他们力量的壮大,就必然要求适应他们欣赏习惯的文艺形式。于是运用口语创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元杂剧衰落,表现在缺乏有成就的杂剧作家和震憾人心的作品,演出萧条,中心南移。衰落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尽管如此,有些爱情戏、友情戏写得较好。这些戏虽非主流,也应引起重视,而不能一概否定。  相似文献   

19.
元杂剧 ,由于时代的影响含有很多少数民族因素。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 ,作品的题材、人物形象及音乐和语词的运用等方面。元杂剧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20.
杂剧是元代最为流行的一种戏曲形式,它最早产生于我国的北方,是以北方民间口语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后来,随着元朝的统一,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其他兄弟民族,特别是蒙古族人民吸收了不少汉族的科学文化;汉族人民也通过同蒙古族及其他兄弟民族人民的交往,从中吸收了不少有益的东西。元代杂剧的语言,就是元代北方各民族,特别是汉族和蒙古族语言融合的产物。正因为这个原因,在元杂剧的语言中出现了不少新的词语和句式,双音词和多音词也有了明显的增加,形成了“文而不文,俗而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