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丽娟 《东岳论丛》2007,28(6):56-59
明治初期的文明开化并没有促进日本近代文学的产生,相反,由于缺少外来文学因素的参照,占据文坛主流地位的依然是江户以来的封建戏作文学。为扭转这种局面,坪内逍遥的理论著作《小说神髓》以西方近代文学为参照,借助当时流行的进化论思想并将其应用于对文学发展过程中文体的更迭与优选的分析,从而确立了近代小说在文学上的最高地位,初步实现了对戏作文学传统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近代科学不仅仅是西方文明的产物,而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交互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没有西方文明,近代科学不可能诞生;没有东方文明,近代科学也不可能诞生。但这种融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实现,却是由两种因素决定的一种是必然因素,另一种是偶然因素。西方近代兼具了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因此近代科学就诞生在西方。这是西方的幸运,也是全人类的幸运,因为近代科学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相似文献   

3.
《琼州学院学报》2019,(4):117-121
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主要表现为:对内宏观上主张以西洋文明为目标,以实用科学为根基,倡导个人和国家的独立精神;微观上认为教育对人的开发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主张普及教育,重视实学实用的教育和德智体和谐发展的教育。福泽谕吉引领近代日本国民摆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完成了近代价值体系的转换。他强调对独立精神的培养、对体育德育的重视对我国当代教育仍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4.
日本儒学的近代命运赵建平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儒学是作为与近代思想相对的传统思想,同时又作为与西方文化相对的东方文化开始其近代历程的。儒学思想与伴随文明开化而来的西方思想之间的相互交织,贯穿于整个日本近代史。可以说,日本儒学近代历程本身就是一个东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5.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既是一次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也是一次古老农耕文明与现代工商业文明的文明对决。这场战争就其规模来说,无论在世界战争史上,还是在中国战争史上都微不足道,但它却既改变了中国农耕文明的演进路径,也改变了中国经济思想文明的演进路径,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由传统步入近代的起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济思想在西方经济思想文明的影响下开始了近代转型,这一转型过程既存在传统经济思想与现代经济思想的冲突,也包含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与西方经济思想的冲突,其转型过程的艰巨性、曲折性在世界大国近代经济思想变迁的历史上是少见的。中国经济学者在移植西方经济学的同时,在经济思想方面取得了不少跻身世界经济学学术之林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朝鲜开化派知识分子在探索近代化转型的过程中,认识到创办报纸的重要性,并开始向日本学习办报经验。利用朝鲜创办近代报纸的迫切希望,福泽谕吉派出其学生井上角五郎等人“帮助”朝鲜办报,从而得以深度参与朝鲜首份近代报纸《汉城旬报》的各项工作。井上角五郎为贯彻福泽谕吉“排中入朝”思想,利用职务之便在《汉城旬报》报道的筛选、编辑、撰写过程中,有意歪曲中国形象、美化日本形象,为诱导近代初期朝鲜疏远中国、走近日本制造了社会舆论。  相似文献   

7.
张荫桓是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家,在担任驻外公使期间,他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认真考察西方文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识,他详细撰写的出使日记,是国人了解西方的宝贵资料.在晚清时期出使西方的官员中,张荫恒通过自己对西方文明的观察得出了自己的认识,这些认识对当时国人关于西方世界的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吴克明 《船山学刊》2007,(2):171-173
魏源是学习西方文明的一代哲人。他的西方文明思想不仅影响着东方文明的近代化历程,在中国近代史上起着创榛辟莽、前驱先路的作用,而且对中国当代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仍有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9.
凭依日译西学,梁启超提出了铸造近代新型国民的方案.即"新民".新民方法之一的"采补其所本无新之"的日译西学内涵主要体现在:独立自助与自由精神、民权思想、文明进化与公德意识.这些内涵主要取道于日本思想家中村正直、中江兆民、福泽谕吉等的译著与思想,其目的在于以西方的国民精神来改造国人.提升国民道德水平,能与列强"相埒".  相似文献   

10.
福泽谕吉在日本面临西方列强的侵吞时,提出以西方文明精神来保全国家的独立政体,其实践操作是通过"实学"来开发智慧,增强国力,营建淳厚的"人心风俗".显示的价值取向是重视智慧,具体路径是先智慧后道德.梁启超稍后于福泽谕吉,早年留学日本,对日本思想颇有研究,当时面对的国情与日本相似,但选择与福泽相异.他以"新民"为救国的法宝,以道德为根本,把智力、学识作为"其余事".显示的价值取向是中国一贯的道德主义,具体路径则是先道德后智慧.前者是"大和"的选择,后者为"中华"的选择.两种抉择,两种结果,这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1.
早期驻外使节出洋期间 ,对西方近代文明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并向国内进行了颇有成效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 ,体现出三大主要特点 ,即传播态度积极主动 ,传播内容既实用又超前 ,对晚清官僚士大夫阶层的影响直接而强烈。对近代以来的开放型社会而言 ,走向世界有利于吸取人类创造的先进成果 ,于国家进步大有裨益。这是一个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文化自觉是人类普遍价值追求。与当代民族多元文化自觉论不同 ,西方近代文化自觉突出地表现为工业化过程中人类对自身文化问题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整合 ,具有明显的形而上人本主义特征。康德哲学以深邃的批判精神 ,对科技文化自觉、宗教文化自觉、政治文化自觉、审美文化自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在扬弃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各种文化意识的同时 ,建构了近代西方文化自觉的基本价值框架 ,为近代西方建立完整文化自觉的价值体系乃至对当代西方文化自觉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3.
近代西方国家的议会有着约束和监督行政权力的宪政功能。历史表明,近代西方国家代议制宪政功能的形成及其内在机理是与国家财政的公共化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近代西方国家正是通过代议制在私人的经济与公共的政治、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实现了协调互动和良性合作。从宪政史的角度来看,代议制是近代西方市民社会制约政治国家的宪政工具,而其内在机理就在于通过对国家财政公共化的组建和监管,来确保了国家权力的行使具有公共性、有限性和责任性等宪政品质。  相似文献   

14.
胡宜安 《江汉论坛》2005,4(4):94-97
福泽谕吉的文明建设论理论是其启蒙思想的重要部分。关于文明建设的目标和目的,福泽主张以西洋文明为目标,以国家独立为目的。关于文明建设的途径与方法,福泽主张循序渐进、崇尚实学、反复试验。关于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福泽主张政府、学者和一般人民应上下同心,各负其责。  相似文献   

15.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活动家、维新思想家、外交家和诗人。他的一生,与日本的联系密切,是中国近代第一任驻日本使馆参赞;《马关条约》签订后,负责对日本进行苏州开埠谈判;戊戌维新期间,积极倡导以"日本为师"进行维新变法;罢官回乡后,在家乡积极倡导新学教育和留学日本活动;编纂了近代中国最全面、系统研究日本的著作——《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成为近代中国了解日本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6.
西方生态文明理论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割裂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内在统一关系,仅仅从生态价值观的维度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与解决途径,其目的是维护中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和资本对利润的追求,秉持的是否定发展中国家发展权与环境权的“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立场,其理论是维护特殊人群利益的特殊维度和地区维度的生态文明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吸收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积极成果和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创造性转换的结果,他提出了以“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以及“地球生命共同体”概念为基础的生态本体论,以生态优先为导向的“和”的生态文化价值观以及“环境正义”的价值诉求,辩证地处理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人类情怀的价值取向,在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转换为新的发展方式,在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德法兼备”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把捍卫民族国家的发展权与环境权与促进民族国家消除贫困和全球环境治理、全球共同繁荣有机结合起来,是超越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普遍维度和全球维度的新型生态文明理论。  相似文献   

17.
简论梁启超新民的日译西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凭依日译西学,梁启超提出了铸造近代新型国民的方案,即“新民”。新民方法之一的“采补其所本无新之”的日译西学内涵主要体现在:独立自助与自由精神、民权思想、文明进化与公德意识。这些内涵主要取道于日本思想家中村正直、中江兆民、福泽谕吉等的译著与思想,其目的在于以西方的国民精神来改造国人,提升国民道德水平,能与列强“相埒”。  相似文献   

18.
丁韪良是近代美国来华著名传教士和从事中西文化交流的著名学者。他与京师同文馆学生汪凤藻合作翻译的《富国策》一书,最早将西方近代经济学理论系统介绍到中国。该书叙述到商品生产、消费、分配与交换等经济学理论,详细介绍了资本、地租、利息(利润)、价值、工价、钱币、邦国通商等经济学概念,以及创立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最重要著作,对近代中国人了解接受西方经济学理论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西方近代公益伦理(Public Welfare ethic)各理论流派种种,分类繁多,表现形式多样,在时空和派系间呈现动态发展、彼此交错的局面,辩证和动态地共同推进着西方近代公益伦理思想的发展。正是各种公益伦理思想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的伦理辩护或道德合理性证明,提供了强大的伦理动力和精神资源,树立了相应的公益目的和伦理理想,从而有力的支持了西方近代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鲍卉 《人文杂志》2022,(5):110-116
近代以降,东亚地区“华夷秩序”受到欧洲文明的冲击而至解体。日本访华学人以近代中国为“他者”镜鉴,并以纪行诗的文本叙事方式投射出在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背离困境中舍“东”趋“西”的方向抉择。概言之,其受国民性格、传统、利益和使命的影响于纪行诗中通过对近代中国的“落后”表述而将“自我”纳入文明,将“他者”从文明“除名”,表露出对儒教文明的疏离和对欧洲文明的追崇乃至自我主体建构的文明论转向,并促进形成其殖民扩张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