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黄河水患与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明清时期黄河水患 的发生情况、原因、后果、对未来黄河形势的展 望进行论述分析,认为明清时期黄河水患严重的原因主要是其时黄河中游流域黄土高原地区 的森林草原植被遭到毁灭性的破坏,造成严重水土流失,使中游支流挟带泥沙骤然增多所致 。而水患严重又使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文章对近几年来黄河断流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改 变这种现状,黄河的重新改道或是在地球上消失都将不再是危言耸听。  相似文献   

2.
根据元代蝗灾的历史记录分析了 12 38~ 136 4年华北地区蝗灾的变化特点。发现 ,元代蝗灾在各时间尺度上均呈现出显著的时聚性与周期性发生的特点 ,11年左右的大蝗灾发生周期和 6 0年左右的特大蝗灾周期与太阳黑子的 11年周期和 6 1年周期相当 ,且大蝗灾与重大蝗灾均发生在从太阳黑子活动极大年到极小年的时段内。上述特点值得当前认识华北地区蝗灾的生消变化时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3.
甘肃黄土高原有45个县、市、区,总面积约10.88万平方公里,总耕地3710万亩,农业人口1050万。这一地区生态失调,农业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贫困,因水土流失每年下泄泥沙约5.8亿吨,给黄河下游造成严重威胁。无论从人口和面积所占的比重看,还是为使黄河变害为利的目标看,它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这个地区不治理好,就不能实现甘肃农业的现代化,并会影响全国的建设。为了改变这一地区的贫穷面貌,建国以来,当地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国家从财力、  相似文献   

4.
两汉时期匈奴地区的灾害记录有12次,灾种有雪灾、寒冻灾、人畜疫灾、旱灾和蝗灾等。汉代留下的发生在匈奴地区的灾害记录虽然不多,但很重要,严重的灾情对匈奴社会的发展和汉匈关系的走向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我们认识匈奴历史和汉匈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一 就世界文化的渊源而言,主要为四种文化:(1)基督教文化(主要分布在欧美地区),(2)回教文化(主要分布在北非中东地区),(3)印度文化(主要分布在印度地区),(4)中华文化(主要分布在中国及其近邻如日本、朝鲜等地区。)从性质上看,前三种文化都属于宗教文化,学术界称之为“神本文化”,中华文化则属于“人本文化”  相似文献   

6.
清代新疆的农耕社会在西北边疆的天山以北草原地带大规模生成,蝗灾的爆发主要集中在天山北麓的新兴绿洲农耕区域。象征蝗神信仰的八蜡庙、虫王庙、刘猛将军庙随之从中国农耕的核心地带进入新疆,内地农业文明特有的蝗神信仰成为新疆蝗灾治理的社会机制。蝗神庙在天山南北的证实可以弥补陈正祥统计中国"蝗神庙之分布"中新疆区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黄河全长5464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流经9个省区、流域面积752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8%,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流域内现有人口1亿多,耕地近2亿亩,林地1亿亩,草场近20多亿亩。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煤炭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我国下世纪经济腾飞的重要依托。但是,进入本世纪70年代以来,不尽的黄河却连年断流,给下游地区人民的经济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面对严峻的形势,人们开始了深层次的思考。一、黄河断流的形势分析从历史上看,黄河出…  相似文献   

8.
清朝入关伊始,黄河上游区域人口稀少,在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湟谷地以及其他地方分布着大量的可耕地可供开发和利用。清政府采取了减免赋税,贷给农民耕牛、籽种和鼓励移民垦荒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黄河上游区域可耕地得到了垦辟。一方面使黄河上游区域的耕地面积有了大幅度的扩大,人口增长迅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黄河上游区域大面积的森林遭到了砍伐,耕地沙漠趋势越来越严重和沙尘天气频频发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了黄河上游区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办高校区域分布不均衡。从横向分布看,东部和中部地区民办高校分布较多,西部地区分布较少;民办本科高校的横向分布也是如此。从纵向分布看,南方地区民办高校分布较多,北方地区分布较少;但民办本科高校在南北方地区的分布差距不大。从省级分布来看,广东、河南、山东、福建和江苏是我国民办高校分布最多的5个省份。从市级分布来看,广州、上海、重庆、武汉和成都是我国民办高校分布最多的5个城市。研究还发现,位于不同级别城市的民办高校往往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苏北灾荒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时期,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政治因素使得苏北地区的灾荒未有稍息,水灾、旱灾、蝗灾、兵灾、匪灾等交替发生。“十年九灾”的频仍灾荒给苏北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明代山东蝗灾频繁,伴随明朝始终,蔓延齐鲁大地,呈现出逐渐变重、加剧的趋势。明代前期蝗灾较轻,发生不是很频繁,未造成严重后果,亦未出现惨烈现象;明代中期变重,发生渐渐变频,飞蝗蔽天情况增多,饥荒现象日益严重;明代后期加剧,发生频率更繁,农业受灾深重,死者相籍,人肉相食,社会更加萧条、荒凉。明代山东蝗灾的发展趋势与明代的兴衰存亡相伴相随、相契相合。  相似文献   

12.
提起黄河,人人都知道它在解放以前是一条灾害性很严重的河流,经常闹漫溢、决口、改道。这是历史事实。但从整个历史时期看来,黄河水灾的频率与严重性并不是前后一律的。我在1955年5月为中国地理学会所作的一次题为“黄河与运河的变迁”的讲演词里,已着重指出了这一点。在那篇讲演词里,我把从有历史记载以来直到解放为止全部黄河历史,分成唐以前和五代以后前后二期,指出黄河在前期决徙次数并不很多,基本上利多害少,只是到了后期,才变成决徙频仍,有害无利,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关键问题之一。这个地区严重的水力土壤侵蚀,长期以来不仅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而且给下游治理带来许多困难。因此,研究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发展的过程,找出其历史根源,对于今后黄河治本有很大的意义。谭其骧先生在其“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一文中,考证了黄河中游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农牧业发展的情况,从而论证了一个确切的事实,即黄河下游的灾害发展过程与中游的开垦过程是大体吻合的。但是谭先生所提出的主要论点,即认为在东汉以后,由于中游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使水土流失程度大大减轻,因而形成了下游八百多年的安流局面。这个看法我  相似文献   

14.
四川干旱河谷地区生态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四川干旱河谷地区主要分布于岷江上游和大渡河中上游.由于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已发展到触目惊心的地步.从实地考察情况看,该地区生态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也有不少问题乃至深层障碍尚未解决.从根本上调整生态建设的技术路线,配套推进组织制度实现重大创新,提高制度效能是其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5.
张经久  张田生 《兰州学刊》2008,(6):114-115,16
包括今天的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部分地区的清代甘肃,地域广袤,从地质构造、地形、气候等方面看,自然条件十分复杂。这使得清代甘肃自然灾害具有种类繁多、频繁发生、成灾范围广、规模巨大等特点,地方社会因此遭到严重的危害,物质匮乏,人口锐减,生产萎缩,社会秩序混乱。  相似文献   

16.
任云兰 《晋阳学刊》2007,(3):124-125
一、近代华北自然灾害概况华北地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大致包括河北(直隶)、山西、山东、河南和京津二市,区域内流贯水系以黄河、海河、淮河和滦河为最大。在历史上,华北地区的水旱灾害非常严重,春季干旱,影响农作物及时播种,夏季多雨,洼地积水成涝。西部高原山地如山西省多干旱,东部平原地区如河北省地势极为平坦,由于河流泛滥沉积物分布不均匀和河流沿岸的自然堤以及人工堤坝的阻塞,形成了许多排水不良的洼地沼泽和浅湖,常常出现洪涝灾害,尤其是位于九河下梢的天津经常在雨季发生严重水灾。此外,黄、淮、海等河经常泛滥决口,大量毁坏庄稼和房舍。据统计,1912—1948年全国共发生水灾7408次,而本区域内的河北、山东、河南和山西四省的水灾次数达到了2250次,占30%;旱灾全国共发生5935次,本区域各省共发生1993次,占33%;虫灾全国共发生1719次,本区域各省共发生757次,占44%[1]34。可见本区域灾害发生频率之高,几乎无年不灾。  相似文献   

17.
一、前记关中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及其支流的其他河谷平原一样,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是我们祖先繁荣滋长的主要地区之一。我们这样说,不仅仅从文献记录上能夠知道,在这里曾经是我们历史上周、秦、汉、唐几个主要历史朝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而且从新的考古学的发现中,还知道了,远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我们祖先就在这一块肥美的土地上辛勤劳动地创造了相当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了。目前,在陕西渭水流域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有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一支是仰韶文化,另一支是龙山文化,前者的时代较早,后者是接续前者而发达起来的。其中文化遗存包含丰富,数量最多,且分布最广的,要算是仰韶文化了。我写这一篇文章的主要  相似文献   

18.
自1128年黄河南徙夺淮始,到1546年,黄河以多股并流的形式在徐淮地区频繁泛滥游荡.1546年以后,经过王以旗、朱衡、潘季驯等人的持续治理,黄河基本稳定于现今黄河故道一线.黄河南徙对徐州地区的自然环境影响深刻,首先改变了徐州地区的水系格局,进而由沂、沭、泗等河流塑造的冲积倾斜平原与波状剥夷平原被黄河泛滥冲积物所淹没;其次黄河南徙改变了徐州地区土壤发育过程与土壤理化性质,降低了徐州地区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再次黄河南徙也造成徐州地区孕灾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徐州地区逐渐成为水旱灾害频发、盐碱化发育、中低产田广布的自然环境脆弱区域.  相似文献   

19.
海岱地区古代社会的复杂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丰实 《文史哲》2004,(1):16-18
海岱地区是一个考古学术语,又称为海岱文化区或海岱历史文化区,它是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提出来的.海岱地区的空间分布是以泰沂山系为中心,主要包括了黄河和淮河下游地区,东临大海,西接中原,南北则分别与太湖、燕辽两大文化区相邻.  相似文献   

20.
从大禹治水看夏人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气候条件要比现在温暖湿润 ,非常适应人类生存。当时人类已经会使用火和其它一些生产工具 ,具有了一定的征服自然的能力 ,应该能够对这一地区进行开发利用。在其它邻近区域内都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现 ,而一地区文化遗迹少存 ,将其归于那场洪水的冲没 ,此种解释应该是合理的。总之 ,从大禹治水的传说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四千余年前的古黄河下游水道经今天的河北境 ,黄河在今天津入海 ,从夏人先民对洪水灾难的深刻记忆来看 ,夏人先民当大量聚居和生活在今天的天津、河北东部平原及鲁北平原的部分地区。这一带正是夏人先民大量聚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