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突厥所建立的突厥汗国、东突厥汗国和后突厥汗国,在今内蒙古草原地区和蒙古国境内都留下了大量遗存,以祭祀性遗址和石圈、石堆墓最为常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突厥考古学文化。突厥考古学文化远可承匈奴,与同时期的的粟特、唐朝互有影响,对后来的回鹘、契丹、蒙古等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艾尔根敖包墓地位于蒙古国中北部鄂尔浑省吉尔嘎朗图苏木。2008年,该墓地被首次发现。2014年至2017年,在鄂尔浑省省政府的资助下,蒙古国国立民族博物馆与鄂尔浑省博物馆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连续四年的考古发掘。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重大规划项目"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漠北草原考古"正式启动,自此拉开了中蒙双方对该墓地进行联合考古发掘的序幕。文章主要介绍了自2018年以来中蒙双方在墓葬结构、文化内涵及遗存年代等方面取得的初步认识和收获。  相似文献   

3.
彼德·茨默(Peter Zieme)教授简介:德国人,1942年生于柏林,1960年入洪堡大学学习伊朗和突厥学,1965年为德国科学院东方所研究生,1969年获洪堡大学博士学位.此后,为东德科学院历史与考古中央研究所研究人员.自1993年起为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吐鲁番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任所长(2007年退休).同时,兼任柏林自由大学突厥学研究所讲座教授、巴伐利亚科学院通讯院士、土耳其突厥语言协会荣誉院士、匈牙利科学院荣誉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内陆欧亚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相似文献   

4.
任宝磊 《西域研究》2013,(3):87-94,155,156
本文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最新考古资料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石人研究的最新成果,从面部特征、身体特征、与墓葬的关系三个方面总结了突厥石人的典型特征,对全疆石人的分布格局及其成因进行了阐释,论述了新疆突厥石人所具有的三个地域性特点:全部石人皆为站姿,墓葬形制上石堆墓与石围墓皆大量存在,粟特文化对伊犁地区的影响要大于阿勒泰地区。  相似文献   

5.
黠戛斯是唐代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古突厥文碑铭中写做qirqiz.由于汉文文献记载黠戛斯的资料很少而且零散,对黠戛斯与突厥、回鹘的关系问题仅有很少的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蒙古高原发现了数量不少的古突厥文碑铭,是研究突厥汗国、漠北回鹘汗国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黠戛斯历史的重要史料.在突厥碑铭中,清楚地记录了突厥、回鹘对黠戛斯的数次征讨,填补了汉文史书记载的不足.通过对这些碑铭的解读,可以清晰地了解黠戛斯与突厥、回鹘闻的复杂关系,看出突厥、回鹘文明对黠戛斯历史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新出版的三本突厥史专著评述韩香突厥学作为一门“世界性”的学科,早在19世纪以前就有了;然而突厥史的研究则在19世纪末之后才逐渐受到重视。过去在国外突厥学主要注重对突厥语言、文字的研究,对其历史则由于史料的缺乏,往往停留在泛论的阶段上。有关突厥史...  相似文献   

7.
胡康 《学术月刊》2022,(1):178-193
两唐书《突厥传》对后突厥末期政局的叙述存在很大差异,这一差异主要是因为二者的史源不同。《旧唐书·突厥传》关于后突厥末期史事的叙述最初应是来源于颜真卿所撰《康阿义屈达干神道碑》,这一记录多有不确之处。《新唐书·突厥传》的史源则较为复杂,涉及后突厥末期汗位更迭的一段来自《唐历》,史料价值较高,其他部分则多是编者对已有史料的重新删减、编排,需要谨慎使用。后突厥末期诸可汗的活动地域一直在漠北,而非漠南,唐朝北伐突厥的态度远比我们此前认知的要积极,九姓部落和唐朝在消灭后突厥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中选择了近几年在新疆天山东、中部地区发现的一批风格典型的、以骑马人等形象为主题的岩画,使用文化因素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其中所表现的各种细节的考释和整体艺术风格的判断,参以文献记载和其他考古资料佐证,证明了这批岩画大致属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也就是突厥时期的作品。从而为岩画绝对年代和文化属性判断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6世纪,突厥人和党项就有来往;7世纪中期灵夏地区的突厥和党项出现融合趋势,最终突厥似乎被党项族体所包容。突厥和党项近3个世纪的关系,其特点是和平、融合占据着主流,竞争、斗争并不明显。这个特点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突厥部族在唐朝征服的迁徙政策下变得支离破碎,没有力量构成对新兴党项的挑战。突厥带给党项最大的影响恐怕是在文化上。在突厥文化的熏染下,原居于草地和山谷中间的党项逐渐地拥有了草原游牧民族的开放性格。  相似文献   

10.
长城带民族融合的特点李凤山一、中国近代民族形成之前,长城带①的民族融合始终是以农业文化形态民族同草原文化形态民族之间的民族融合为基础迄今,在东起辽东、山东,西到新疆、青藏高原北部,包括黄河流域各省区以及蒙古国南戈壁省在内的整个地区的考古发掘表明,沿长...  相似文献   

11.
蓝琪 《西域研究》2012,(3):1-8,138
突厥人于6世纪中叶来到中亚。7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入侵中亚,在突厥人与中亚居民共同抵抗阿拉伯人的入侵和统治的过程中,中亚居民开始了突厥化的过程。中亚居民与突厥人的融合在10~12世纪突厥王朝统治期间加速和扩大,15世纪,蒙古人突厥化后,中亚地区的突厥化过程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12.
隋初幽州防御形势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辉 《晋阳学刊》2005,(3):71-74
隋初,突厥乘王朝立足未稳之际,对边境屡屡构成威胁。幽州作为东北边镇,受到臣服于突厥的东北诸族以及亡齐营州刺史高保宁势力的威胁。隋王朝通过增强幽州的军事防御以及对突厥采取分化瓦解的战略,有效抗击了突厥对幽州的进犯,保障了东北边境的安定。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正史中记载突厥“来如激矢,去如绝弦,若欲追蹑,良为难及”.作为中原国家,隋唐帝国的骑射远远逊于突厥.本文探讨了隋唐帝国如何阻挡突厥南下牧马的铁蹄,易言之,即隋与唐采用了何种战略战术与突厥较量.本文指出,隋唐与突厥作战方式主要经历了从方阵,到精骑,再到陌刀的演变.陌刀战法,开启了定居民族与游牧民族战争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牛汝极 《西域研究》2023,(3):101-120+176
从635年阿罗本经中亚呼罗珊、河中和七河地区来中国传教,直到元朝结束,美索不达米亚的东方教会及其东叙利亚基督教在中国传教大约经历了700年,其间有中断。在中亚和高昌回鹘地区的突厥、回鹘和粟特基督徒保持着东方教会在礼拜仪式上使用叙利亚语的传统,在其他场合使用突厥语、回鹘语、粟特语、汉语甚至波斯语。本文借鉴了近年在中亚和新疆的考古发现及其研究成果,从中亚的考古遗存和吐鲁番发现的叙利亚文残片以期洞见东方教会在中亚和高昌回鹘地区的传播状况,其中介绍了几件重要的叙利亚语祈祷书《胡德拉》的不同版本及其价值,力图呈现6~14世纪间美索不达米亚的东方教会在中亚和高昌回鹘地区传教的脉络和图景。  相似文献   

15.
试论北周、隋与突厥的“和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魏至北周与突厥"和亲"时自身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和亲"的目的是拉拢突厥,加强与对手抗衡的力量,故而忍辱求和,只能得到暂时的安宁。隋是建立统一局面后与突厥"和亲",其目的是削弱突厥势力,维护国家安定,因此积极主动,力求制胜,结果巩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也促进了突厥封建化的过程,加强了各族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突厥始祖传说发微——论阿史那氏到突厥族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厥”(türk)是历史上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亚洲古族,迄今仍被遍布中亚乃至西亚操突厥系语言的各族奉为共祖,其实,历史上的古突厥同现代操突厥语的各族是两回事,而突厥源出匈奴之说亦非学术定论。本文主要根据现存五种最古老的突厥始祖传说,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对于突厥的起源与形成问题,试图探求一种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正三海子墓葬及鹿石遗址群位于新疆青河县东北部查干郭勒乡阿尔泰山分水岭处,西与蒙古国接壤。2001年6月,三海子墓葬及鹿石遗址群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国家文物局、新疆文物局的批准,2013年6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阿勒泰地区文物局和青河县文物局组成的考古队首次对三海子墓葬及鹿石遗址群开展考古发掘工作。  相似文献   

18.
从传供状和客馆文书看高昌王国与突厥的关系钱伯泉突厥是我国古代的北方民族之一,6世纪中期崛起于阿尔泰山和东部天山之间,先后击灭准噶尔盆地的高车王国和蒙古高原的柔然汗国;接着又攻灭哒,击败波斯,建立了实力强大,地域辽阔的突厥汗国。公元583年,突厥汗国分...  相似文献   

19.
《历史研究》1982年第二期刊载了王譞同志《阿波可汗是西突厥汗国的创始者》一文,对西突厥和西突厥汗国早期历史上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王譞同志根据隋唐史籍,对突厥汗国分裂前阿波可汗的封地位置及“北牙”所在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论述了《隋书·西突厥传》以阿波可汗为西突厥汗国正宗的观点;批驳了《新唐书·突厥传》、沙畹《西突厥史料》、岑仲勉《突厥集史》等以达头可汗为西突厥汗国正宗的主张。此外,还提出了许多同史学界的传统看法有原则区别的新观点。王譞同志在列举了中外老一辈突厥史学者对突厥史的研究之后  相似文献   

20.
关于吐鲁番雅尔湖千佛洞5号窟的突厥文题记,早在20世纪60年代,冯家昇先生就对此进行过研究。2013、2014年我们对5号窟内的突厥文题记进行了两次实地考察。通过考察,我们不仅对冯氏的解读有了新的不同认识,而且发现了新的题记。本文将在冯氏早期研究和我们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5号窟内的突厥文题记进行全面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