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米哈伊尔· 肖洛霍夫是苏联文学杰出成就的代表.这位经典作家之所以能够历经时代变迁的考验,依然在大众心目中焕发出恒久的魅力,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创作的人民性.肖洛霍夫创作的人民性源于他"为人民"的创作初衷.他带着为人民写作的规划走入文学并终其一生都没有背离自己的创作目标.他对历史与精神真理的无畏追求为艺术创作树立了难以超越的典范.肖洛霍夫创作的人民性体现在其作品的真实性上.他的创作以异常敏锐的洞察力和极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多维度多层次地反映了整个宏大的历史时代的伟大场景,证明了人民在巨大的历史转折关头的生命力和推动力,而且揭示出普通人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和心灵的矛盾性,展现了历经无数创伤而走向幸福、 越过一切不幸而走向最高道德价值的人民的主题.肖洛霍夫创作的人民性还表现在他的作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阅读、 在不同社会阶层及文化等级中取得的巨大成功上.  相似文献   

2.
《东岳论丛》2016,(2):137-141
徐悲鸿是20世纪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画家,他引进西方写实画法,以反对近世文人之末技的"文人画"为起点,一生致力于革新中国画。几十年来,颂扬者称赞他的画是"现实主义"的典范,批评者指斥他破坏了中国画传统。其实,徐悲鸿的写实主义只表现在画法层面,绘画的写实风格与"现实主义"并不能等同。他写实风格的绘画与传统文人画的不求形似亦面目迥别,但他的作品主题以托物寓兴的象征表现手法为主,仍是与传统文人画精神契合的。  相似文献   

3.
特殊的家庭背景和坎坷曲折的人生促使了尤金·奥尼尔悲剧思想的产生.他的作品多真实反映了人类的精神危机和生存苦难.借鉴中国道家思想中的恬淡无为、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奥尼尔竭力为身处困境中的人寻找出路,探索人类生存的自由空间.这对他后期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诗意的飞翔--论九十年代末以来小说审美的诗性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九十年代小说的创作中,新写实作家、新生代作家、新人类作家的创作一直是这个朝代的主流.于是世俗化和物欲化成为这个时代小说审美的主要指向.但从九十年代末以来,在池莉、何顿、魏微的小说创作中,他们以回忆营构作品,重回精神的追问,并在作品中营造着抒情的氛围,从而彰显了小说审美向着诗意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阚文文  都玉龙 《理论界》2012,(10):119-121
不同时代的"梁甫(父)"题材诗歌在内容、体裁、功用及数量上出现了新的特征。这些诗歌在美学特征上以真善为创作基调,以"断章取义"的手法和创作思维促进诗歌内涵的丰富和发展,以三种创作模式进行传情达意,在诗歌体裁的选择运用上充分体现了中国诗歌自律与自由的美。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坛出现了一股文学思潮:新写实主义。它以写实为主要特征,注重对生活原生态的艺术还原。新写实主义具有以下艺术特质及文学价值:其一,叙事节奏的碎片化。在新写实小说创作中,历史的样貌构成了碎片化叙事的经纬和脉络。其二,创作手法的悖论化。新写实小说追求平庸,平庸之中却潜隐深度,小说人物意象消解了生活的深度,破除了精神的崇高。其三,叙事方式的尴尬性。新写实小说既要写出主人公在凡俗生活中的种种无奈,又要给读者展示一种无限趋近于真实的虚构想象,并由此产生一种对"世界"的观望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刺点"是巴尔特去世前的最后一本著作《明室》中提出的一个理论,他认为在摄影中,延续的文本形成"展面",其任务是凸显作品中最具有震撼力的"刺点"。此理论可以用来审视我们文化中的整个文本体裁系列:大量的散文作品(散文等实指体裁,小说等虚构体裁)构成了文学体裁系列的"展面",而诗歌是文学文本体裁系列中的"刺点体裁"。所有的散文体裁,有体裁的定义边界和写法规范,诗歌实际上不可定义,冲破规范,创造新的语言形式,就成为诗歌永无定义的定义;诗歌的这些"刺点"特征,是以文学中所有的实用文体和虚构文体作为"展面"为背景才得以成立的,也就是说,诗歌应该永远是文学实践中的标出项。  相似文献   

8.
19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的香港话剧创作,以"大专戏剧节"和校协戏剧社为主体的校园戏剧占据主流。当代香港话剧终于直面现实,翻开了创作剧的新的一页;这些话剧在写实基础上揉合现代主义,在戏剧艺术上又有了新的创造。  相似文献   

9.
作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香港剧坛"创作力最旺盛,艺术实验最具力度,本土文化感觉最强"的剧作家,潘惠森独特的戏剧创造,就是他从创作伊始就执着追求"真正透过创作去表达个人内心深处的感觉"。其剧作擅长设置特定的戏剧情境,描写不同人物在此情境中的行为态度、精神思想及其相互关系,表达作者对于社会人生的某种意念,既是写实的也是超现实的,既是日常的也是诗意的,体现出作者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0.
姚屹东 《理论界》2006,(5):182-182,239
威尔第的早期歌剧创作表现了爱国主义思想和反抗异族压迫的精神,使他一举成名。中期作品以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提炼的音乐语言,生动地刻画了一系列人物性格面貌,内容触及一定的社会问题,使他成为世界瞩目的大作曲家。后期的作品在意大利歌剧史上具有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11.
鲁迅同时期不同体裁作品中塑造的"孤独者"和"过客"形象之间存在诸多相同之处,虽然也有相异的地方,"过客"作为一个用象征主义手法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多地被寄予了作者的主观愿望,"孤独者"形象则是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结果,他们的身上都体现出了"绝望的抗争"精神,反映出创作主体的深层意识,体现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执着于现世的斗争精神及勇于自我牺牲的伟大人格.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五四后期作家,沈从文与五四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主张恢复新文学传统,弘扬"热情"、"天真"的五四精神,重构现代文学新的生态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沈从文与五四人的交往构成了他五四观形成的重要中介,而作为编辑与读者的相互制约和创作与评论中的反思则促进了他五四观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被誉为"三驾马车"的何申、谈歌、关仁山三位河北籍作家在文坛上先后发表了他们的代表作,掀起了"现实主义冲击波"."三驾马车"的成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他们后期的创作在题材和文学视野上,以及作品的批判精神上也表现出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一位作家,他创作了各种体裁的大量作品,也撰写了许多文学讲稿.综观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讲稿,流亡与移民背景催生了作家深刻的比较文学观,战争与迫害使得纳博科夫对文学的本质、文学艺术的独创性等都有着精辟而独到的见解.文学的流亡形成了"狼"的文学创造观、注重印象和想象而反政治与道德的文学形式观,学术生态取代社会价值的文学理论观.  相似文献   

15.
弗雷德里克,肖邦是十九世纪波兰最伟大的民族作曲家,民族艺术家和爱国主义音乐家。他的音乐创作始终是与波兰的生活和波兰的民间艺术紧密联系的,他以波兰民族的音乐体裁波罗涅兹舞曲开始,又以波兰民族的音乐体裁玛祖卡结束,他通过自己的创作,把波兰民族音乐提高到国际水平,并且丰富了国际的音乐艺术,他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特征,强烈的民族精神,他的每一首乐曲都饱含波兰泥土芳香的音诗。斯塔索夫说:“在肖邦以前,民族性在音乐中这样辉煌的天才的表现,是不可想象的。”格里格也说:“是肖邦真正教会了我如何写挪威音乐。”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18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并且都是与波兰的民族音乐相联系的,其中,波罗涅兹舞曲的创作尤为重要。从1871年开始创作到创作结束,肖  相似文献   

16.
师陀在文学群体"亚政治文化"特征明显时登上文坛,没有归附任何文学流派.然而,他游走于左翼和京派边缘的创作姿态背后,深藏着对鲁迅个性主义思想的继承和由此而来的对文学创作独立性的坚守.师陀重继鲁迅启蒙一途,并承继了鲁迅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他的作品直面、反省、批判国民精神的弱点,特别是暴露被虚幻面纱所掩盖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病象,延续并深化着鲁迅作品中对某些问题的批判与思考,力求触及文化的深层缺陷,大胆而尖锐地呈现出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张洁的小说创作虽然都属于现实主义,可她们又形成了迥异的创作风格.张爱玲从女作家惯用的徜徉在情感和思辨的"自序传"中撤离,避免以主观意愿对她的人物故事的干预,用细节叙事来强化客观写实;采用让情境话语和叙述话语巧妙相融合的叙述方法,形成了独特的"张看"叙事姿态.张洁是一个富有激情的主观倾诉型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带有显明的主体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创作意图对故事的制约性;其二,随时介入故事的叙述人声音;其三,富有主观情感的叙事话语.在欣赏其作品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爱"、"恨"满腔的张洁.这种迥异的创作风格,是由不同的教养、文化背景、人生立场,文学观念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许多研究者都指出沈从文的创作与"水"有关,沈的创作与"水"最大、最为确切的关系其实就是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记录了水边的人事。原始的人类喜欢缘水而居,城市和乡村都是由水源地扩张开来的。所以像沈这些以家乡为主要摹本的乡土写作很难不写到水。而有的研究者,竟然分析出了其他种种沈的创作与水原型的关系。笔者将从"水"与作家及湘西人性格;"水"与沈从文的女性特征;"水"与作品风格三个方面详细地辨析沈从文的创作与水原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诗人创造了诗,诗人是整个创作过程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诗人的体验和感受无论通过什么形式在诗歌作品中呈现,都必然以明显的情感特征反映出诗人主体精神的影象.从这个基点上看问题,诗人在创造的同时,他也必然体现为一种“角色”.所谓诗人的“角色”就是诗歌作品中表现出的由诗人主体精神形成的艺术“人”化形态,是诗意创造及传达的通道.诗人的“角色”是诗人个性的物化显现,对于诗的表现具有决定意义.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对于强化创作和阅读中的“角色”意识、理解诗的个性特征都是很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20.
路遥是一位深受地域文化影响的作家,他所创作的<人生>完全就是对地域文化的钟情歌唱.陕北文化的"出走"主题、社会底层人性的"苦难搏斗"塑造范型,连同民间维度"多情女子负心郎"的情节生成模式是其精神资源的主要表现.这些精神资源一方面成就了路遥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卓越声名,另一方而也彰显了路遥创作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