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文学母题传衍的角度去观察中国文学的现代进程,可以看到一些全新的文学母题被引入.传统的文学母题,一些因为文化语境的改变而退化,乃至消失,一些则遭遇到异域文学母题的改写,发生转换.“还乡”母题就是这样被改写和转换的文学母题.在文化碰撞和转型中,负载着民族集体记忆和文化经验的文学母题自然面临着去留之间的抉择.研究现代中国小说还乡母题的“转换”和“安置”所涉及的是整个现代文学对古典和异域文学传统的记忆、遗忘以及创造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王小波形象十年来的接受境遇考察,在"文坛受难者神话"、"知识分子神话"和"中国文化神话"三重意义上,揭示文化场域内各种话语力量对王小波形象的改写企图,特别是"媒体"对"王小波"话语权的篡夺。媒体正是通过对王小波三重形象神话的塑造,人为制造文学消费热点,来实现自我形象的构造和符号消费利润。  相似文献   

3.
洪水神话具有世界性,把中国洪水神话置于世界框架中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比较探寻世界洪水神话的异同、寻找洪水神话的历史渊源、研究洪水神话的文化内涵.中国华夏族的洪水神话在叙述洪水发生的原因和面对灾难的态度时呈现出和世界神话中普遍流行的"苏美尔模式"的不同,究其根本在于中国人传统的宇宙观、价值现以及文化心理和其他民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中国的文化伟人 ,神话的幽灵一直纠缠着孔子。孔子生前 ,有关他的神话已经不少 ,孔子死后 ,种种神话更是层出不穷 ,从而使孔子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大的神话。近代以来 ,儒学官学地位的消失并未阻止孔子继续被神话的历史惯性 ,时至今日 ,孔子依然是一个神话。  相似文献   

5.
神话学是西方人文科学研究的产物,而中国神话学的发展是在西方神话理论的影响传播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梳理西方神话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我们看到了中国神话研究者向西方的学习,也看到了中国神话研究者内部的讨论和冲撞,最后在借鉴西方理论、结合中国神话现状的基础上,中国学人建构了自己的现代神话学体系,有了与世界进行平等对话的资格.同时,神话学理论的日益成熟开拓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视野,赋予中国文化研究以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包装是消费社会中最为明显的标志之一,因而可以以"包装"现象作为切入口,研究传统文化在消费社会中的状态和意义.传统文化正是包装中无限延伸出的所指中的重要的一部分,由此,传统文化在消费社会中一方面被解构、被遮蔽,另一方面又生成着被彰显的契机.对于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我们要有信心,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7.
"乐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神话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感文化"与"罪感文化"是中西方文化品格的一组重要概述.但长期以来,对这一组文化品格的形成,缺乏"发生学"的研究.透过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叙事,可以发现,中国神话饱含着"乐感文化"的因子,而希腊神话则演绎着"罪感文化"的主题."乐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因子滋生于人与自然抗争的集体体验,其深层成因,可以追溯至中希两族的地理母因.  相似文献   

8.
杨峰 《东岳论丛》2012,33(4):191-192
颜真卿在《劝学》中说:"有奇书无他好,与古人游何所期!"喜读奇书,乐于评古论今,这是古今人们共同的嗜好.只是当我们诚谨地捧起散发着墨香的书册时,心中往往期待着得到智的启迪、美的享受,而非能如前贤那样超然物外.不过,踏入近现代社会之后,曾经作为价值基准和精神家园的传统文化渐渐削弱了自己的影响力.尽管有不少学者高调宣称传统文化"即吾中国具有特殊之性质,求之世界无其伦比也"①,但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传统文化在调整人们的社会生活时常常表现出力不从心.如今,经济活动及其他社会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拓展,在一个古今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如何能使传统文化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如何能使之更有效地参与到当代的价值建构,这是文化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文化产品应该承载的内容.事实上,很多古代人物和古代著作多次被"煮"过或者"品"过,其中确实有许多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或者成为商业的噱头,或者成为娱乐的行头.在众多良莠不齐的有关传统文化的著作中,新近出版的乔力、丁少伦二位先生主编的《文化中国:边缘话题从书》,则是一部能够满足我们期待心情的重要且优秀的著作.  相似文献   

9.
传统道德现代化是百年中国文学的核心命题.自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的传统叙述,一直笼罩在启蒙主义线性时间哲学虚构的社会"发展"神话与历史"进步"理念当中.这种启蒙的思想意理,造成中国作家对传统的理解和把握,存在着政治化约的简单化行为;作家们主要从社会系统而非文化系统来看待传统、决定自己对传统的态度,背离了启蒙作为文化系统工程的主旨.当下中国文学的传统叙述,需要反省五四启蒙主义的缺失,回到现代人文理性的"新启蒙"立场上来,重新建立一种具有"当代"和"中国"气象的审视传统的思想视野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郎才女貌”与“郎财女貌”——社会婚恋心态话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抽取婚恋话语系统中两个关键词,透视社会婚恋心态的价值转轨"郎才女貌"是一种传统的婚恋心态,也是一个虚幻的神话.从"郎才女貌"到"郎财女貌"的修辞置换,体现了婚恋价值天平上的物质升级和精神萎缩.其文化背景,是20世纪红色革命中受冷落的财神在商品经济的现代语境中复活.这种婚恋心态的变化,伴随着拜金意识升级的历史--文化过程,也伴随着资本神话时代人们的致富焦虑.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作为后发性现代化国家,文学的乡土叙述内涵着生存命脉与文化命脉的双重纠葛.在生存命脉视角中,作家产生的是对乡土与传统的怨恨,乡土叙述构建起的是现代性的"发展"道德神话;在文化命脉层面,作家难舍传统文化"家园"情意纠结,据此展开对现代和城市文明的怀恨式批判.由于缺乏西方文化传统中的超越性价值体系作为审视的基本视域,中国作家的乡土书写普遍存在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道德互否"现象,被动地陷入"两极作战"的道德窘境.当下中国作家的乡土写作,需要在认识论上突破现有误区,不能纠缠在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冲突"思维构架中,而要在更高的价值视点下审察乡土的现实命题,同时要正确处理经验事实与文学事实的差异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黄仁志 《南方论刊》2022,(3):84-85,98
狼,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原型在东西方文学发展史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丝绸之路文学中亦是如此.在神话原型批评视域下,丝路文学中"狼"意象的演变历程可被归结为"神化—世俗化—丑化",具体表现为:狼祖神话中被神化的狼,英雄史诗中被世俗化的狼,民间故事中逐渐被丑化的狼."狼"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演变本质上是人类认知不断提升强化...  相似文献   

13.
刘杨 《中州学刊》2008,(3):192-193
神话是民族文化的源头,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民族意识的根脉所在,它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撑,为民族凝聚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强基石.中国神话具有强烈的终极意识,其中盘古开天神话思考了.宇宙起源"问题,女娲神话解答了"人类起源"问题,伏羲神话则解答了"中国哲学思想起源"的终极问题.  相似文献   

14.
陈昱 《理论界》2009,(1):148-151
本文运用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解读华裔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家汤亭亭和赵健秀对中国经典进行的改写.文章从汤亭亭和赵健秀改写中国经典的主旨、手法和意义影响出发,揭示他们改写的各自特点.汤亭亭虽然表现出颠覆美国主流话语的强烈意识,然而却被主流话语所含纳;赵健秀的改写则表现出对美国主流话语的限制和能动,从文学创作本身而言更为成功且富于意义.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应该能够不拘泥于"汤赵之争",站在华裔美国文学史的高度审视其对于中国经典文化和文学的改写.  相似文献   

15.
在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伴随着大众文化对经典的解构与祛魅,文学界的许多精英们将目光放在对经典神话或童话的改写方面,借古喻今,针砭时弊.这些作家在经典中寻求创作灵感,在形式和主题上对单一叙述进行质疑,力求揭示文学经典的虚构本质.那么,为什么在消费文化时代作家会如此青眯童话改写呢?消费主义文化又是如何作用于童话反写的叙事主题或模式呢?童话反写如何免于娱乐垃圾的命运呢?文本将围绕上述三个问题深入展开探讨,以期系统梳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与后现代童话改写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神话学是西方人文科学研究的产物,而中国神话学的发展是在西方神话理论的影响传播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梳理西方神话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我们看到了中国神话研究者向西方的学习,也看到了中国神话研究者内部的讨论和冲撞,最后在借鉴西方理论、结合中国神话现状的基础上,中国学人建构了自己的现代神话学体系,有了与世界进行平等对话的资格。同时,神话学理论的日益成熟开拓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视野,赋予中国文化研究以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李兵 《北方论丛》2011,(6):53-57
在信息社会,阅读式微和误读激增,新媒介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播渠道的噪音无法消除,媒介制造误读,过量生产的神话能指使意义产生了内爆。新媒介模糊了作者与读者、正读与误读的界限,带来身份认同的危机。媒介文化中的受众虽然没有完全变成任人宰割的呆鸟,但主体的存在意义仍然受到了语言符号和新媒介的双重钳制。读者要摆脱被媒介控制的困境,走向一种自反式的理解就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是近年来文学创作中"底层叙事"和影像书写中边缘叙述的重要对象,表征着社会转型时期特定的文化症侯.从空间文化批评视角切入对<泥鳅也是鱼>、<落叶归根>等农民工题材电影的症候式分析,发现:作为流动和边缘群体的农民工在都市空问中居于主体暧昧和被看的位置;乡村/城市、传统/现代等二元对立交织着复杂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农民工影像负栽着深刻的空间政治寓意.电影以边缘叙述和"苦难叙事"的手法凸显农民工在都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的身份危机;同时,电影借助于精心编码的"大爱"形象和消费主义神话,成功地挪移和遮蔽了农民工的真实位置,也勾连着"现代化的中国想象"对于阶层分化与重组的新的国族叙述.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神话学百年来的学术脉络中,始终伴随着“中国神话不成体系”的疑问和缺憾。这种因西学舶来而产生的文化观念错位,直到袁珂等人进行神话书写才得以部分纠偏。无论是研究者对“神话历史化”问题的解析,还是神话书写者的谱系化写作实践,都体现出将西方神话学本土化的努力。但真正意义上完成观念转变的,是技术迭代之后数字媒介的内容创作者们。在以抖音短视频为代表的神话系列创作中,中国神话内蕴的叙述魅力被激活。在新语境中,西方神话须有“神谱”的刻板面孔被解构,数字媒介的“文化之谱”被构筑起来。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有着丰富而多彩的猪文化历史,<西游记>中猪八戒是作为现实的化身而存在的,在取经故事中代表了人民生活较现实的一面,使这部神话小说增添了许多人情味.从对猪八戒这个人物精雕细刻的传神之笔中,我们可以探寻包孕着猪八戒形象的独特的文化意蕴,阐析猪八戒形象的思想意蕴和审美意蕴,进而引发出对这一形象的理性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