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浩繁,所出土的战国文字材料内容丰富。其铜器铭文、兵器铭文、货币、陶文和印玺历来受到众多学者重视,对铭文的文字考释、史实考证及战国文字的分域研究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应在疑难文字的释读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探索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山东陶文的发现和著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战国文字研究是建国后开始发展的,现在已成为中国古文字学的一个新分支,取得了不少成果。这一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除青铜器铭文外,有货币、玺印、石刻、简帛等多种,而陶器文字占很重要的地位。战国时期各国,如周、韩、赵、魏、燕、秦,都已有陶文发现,但内容最丰富、数量最多的,应推山东境内出土的齐国以及邹、滕等地的陶文。山东地区陶文的发现,是在晚清时期,比殷墟甲骨还要略早;其有专门著录出版,则与甲骨大致同时。很多著名的收藏家,都藏有此种陶文,不乏珍异孤品,对考古学、古文字学和当时历史文化的探索,均殊有价值。可惜解放前几十年间,陶文这一领域很少有人问津,  相似文献   

3.
中国汉字是世界文字之林中独一无二的见形见音见意的文字,20世纪考古资料的大发现,学者们掀起了探索中国文字起源的热潮。在20世纪有关中国文字起源的论说中,至少有8000多年说,6000——7000年说、4000多年说和3000多年说等多种不同论断。殷代文字肯定不是中国文字的源头,中国文字的源头可上溯到夏王朝时期即考古学的二里头文化时期,大汶口陶文、丁公陶文和景阳岗陶文等,只是一种带有民族特点的原始文字。  相似文献   

4.
汉字由陶文符号和图形发展到成熟的文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的文字,但从金文中保存下来的族徽和"集形短句"看,可以推测出在陶文符号、图形与甲骨、金文之间的文字应是与族徽和"集形短句"相同的形态.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字起源试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汉字中,甲骨文并非中国文字之开端.偃师二里头遗址中的陶文,是夏代文字,其中许多可以与甲骨文、金文相对应.二里头文化陶文结构复杂、简繁并存,故还不是最早的中国文字.距今约6300年-42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些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已脱离了原始图画的范畴,具备了文字的性质和特征,这才是汉字的源头.  相似文献   

6.
南昌海昏侯墓出土《诗经》,学界一般认为属于《鲁诗》。通过对海昏侯墓出土《诗经》中的传、故训、文字以及《齐论语》等其他竹简,结合传世文献记载,海昏侯墓《诗经》属于《韩诗》的可能性更大,可能与昌邑国《韩诗》学者王吉有关。通过海昏侯出土诸多简牍文献可知,刘贺其人虽缺少政治谋略,但也非冥顽不灵之徒。相较于汉代其他诸侯王,刘贺亦称得上是好学之人。  相似文献   

7.
古文字学是考释古文字的形、音、义,研究古文字的造字本义和演变规律的学科。所谓古文字,就狭义言之,是和李斯所整理划一的小篆相对立的先秦文字;就广义言之,则小篆也是古文字的一种,因为先秦文字和小篆都属于篆书范围。由于小篆经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诠释,今天识读它并不困难。先秦文字则变化多端,是古文字研究的主要对象。古文字大体上可分为甲骨文、金文、陶器上的陶文、刻石的如“诅楚”“猎碣”等石文、鉥印上的  相似文献   

8.
Q c得,异(石,U王再(王口)堂水1=}步庄煞(陈和忐左敲[廪])铜质“李柯私印”天津静海西钓台古遗址出土陶文  相似文献   

9.
在亳县城南郊东汉时期曹操宗族墓群的部分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批带文字的砖。这些墓是属于曹操伯叔辈的。出土的字砖共有274块,上面有文字1423个。这批字砖不仅年代较早,文字数量也最多,对研究中国古代汉字书体的演变,提供了新的极为重要的宝贵资料。 出土字砖的曹墓有两座,一是元宝坑一号汉墓(简称元),位于城南护城河外,墓主人是会稽郡的曹太守。字砖上书刻的年号是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该墓出土阴文书刻字  相似文献   

10.
远古华夏陶器时代首先出现了数目字的刻符。陶文数字刻符与占筮术结合起来,就出现了"数字卦"。如崧泽文化遗物、安阳殷墟陶罐以及商代朱家桥遗址出土的陶器上,都出现了数字卦,这与用甲骨占卜同时。古代汉字并非起源于八卦,而是相反,八卦由陶器时代的数字占筮发展而来;也就是说,八卦起源于原始陶文数字(十进制而非二进制)。因陶器时代一直延伸到春秋战国之际,所以可说八卦是陶器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早期文字作为文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在文字制度与符号体态方面都有其自己的特色。我国早期文字的代表仰韶文化出土符号、大汶口文化出土符号和河北藁城台西出土符号在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文字符号与语言单位对应关系、文字符号体态等方面都蕴含着表词一意音文字的萌芽。早期汉字中的表词一意音文字萌芽,为汉字发展史和汉字发展规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材料。  相似文献   

12.
甑皮岩古人类洞穴遗址试掘于1973年,关于甑皮岩的日用文字过去一直未发现,1998年一个偶然机会,作者发现了甑皮岩陶文,并就其遗物分析其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3.
出土文献研究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字的考证训诂是文学研究的基础。在出土文献研究中引入文学解读方法,可帮助厘定出土文献与已有资料的异文考辨。此外,出土文献研究与文学研究在治学方法上都注重文化背景,出土文献研究借助文化考察对文字作出新的训诂,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空间。  相似文献   

14.
东汉实物铭刻文字是指东汉时期在器物上铭刻的文字,即:传世和历代出土的时代考定为东汉的、铸造或者刻写在器物上的文字.出土的东汉实物铭刻文字相当丰富,保留了当时文字最原始的风貌,其内容真实可信,透过其色彩纷呈的文字表面,我们看到的是东汉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宗教信仰和社会风俗的各个侧面,具有重要的社会人文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 我国古代文字的产生一直是一个很吸引人的课题,这不仅因为文字与人们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从历史的角度去看,文字的产生与古代文明息息相关。前些年大汶口文化中出现的六件陶文曾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这一讨论刚刚平息不久,近两年来又在西安郊区的龙山文化遗存中发现一批原始社会晚期的甲骨文标本,并且已初步释出其中的三个字分别为万、羊、人。从字形结构上看,这些甲骨文字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这  相似文献   

16.
秦“十二字瓦当”时代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十二字瓦当(以下简称十二字瓦当)是秦代文字瓦当的代表物。我认为秦代还没有文字瓦当,所以对于这种瓦当的时代有必要进行重新研究。 关于“十二字瓦当”出土地点和层位问题。或云它出土于“咸阳及长安汉城遗址”,或云出土于“长安县西刘村以南”,还有的说它出土于“阿房宫旧址”。我认为上述诸说并不能确证  相似文献   

17.
宁可 《文史哲》2011,(6):68-76
传统的历史研究多依赖于文字史料。除此而外,出土实物、实地调查皆可与文字史料相参证;还可采取实验的手段,在某种程度上重新演绎历史活动。  相似文献   

18.
周苇风 《殷都学刊》2011,32(2):139-144
郭店战国楚墓竹简的出土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问世,动摇了自清代以来梅赜《古文尚书》为伪作的定论。《大禹谟》禹征苗民一节文字的"文德"内涵明显有悖于儒家"干羽以怀远"的政治理想,《孔传》以"损益"之法曲为之说,证明《大禹谟》禹征苗民一节文字与《孔传》不可能产生于同一时代。从思想内容上看,《大禹谟》禹征苗民一节文字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的思想价值取向,应该属于先秦原始文献。  相似文献   

19.
俄藏黑水城出土的《番汉合时掌中珠》全部书叶可合并为4个印本,本文编为A本、B本、C本和D本。其中A本为初编本,也为初刻本;B本、C本和D本就文字内容而言同属于修订本,但版本为两个,即B本和c本为同一版本的两个印本,D本为另一版本。  相似文献   

20.
出土文献“阅读习惯”是指人们以何种方法和原则释读、释写出土文献。古人在传抄、转写古代文献及异域文献时,多数情况下不会刻意保存文本中的历时、共时差异,但也有少数例外。今天楚地出土的战国简帛文献中,偶尔可见早期文字的孑遗,有的抄本还具有明显的齐鲁系或晋系文字特点。以上特点,基本反映了古人的“阅读习惯”。今人在释读出土文献时,在“阅读习惯”上往往存在“趋同”与“立异”两种倾向。所谓“趋同”就是把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意义不同之处说成是相同的,所谓“立异”则与“趋同”正相反。这两种倾向集中体现在对通假关系、通假尺度的理解和把握上。过去普遍认为在释读出土文献时国内学术界易于“趋同”,而国外汉学界易于“立异”,这样的观点实际上是不客观的。科学的古文字学分析以及对相关文义的准确理解,是正确选择通假关系的重要基础。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文本抄写时代的文字形体及用字习惯,才能处理好出土文献“阅读习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