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
宋代浙江净土信仰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同天台宗、禅宗、律宗、华严宗结合,进一步社会化、世俗化,形成了鲜明的“江东佛教风格”。它的特点,首先是天台与净土的结合,谓之“天台净土教”;二是大力提倡放生;三是净土与其他各宗教的结合。这些特点为明清佛教继承和发展并演化为近代佛教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天台宗,创立于隋,兴盛于唐,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在于它是我国最早产生的佛教宗派,亦是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历经几百年的演化而形成的第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佛教思想体系。随着天台宗的发展,其思想远传至日本和朝鲜,对日本与朝鲜的佛教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至今日,日本佛教天台宗和日莲宗仍极为推崇中国天台思  相似文献   

3.
王磊 《学术交流》2005,(12):22-26
圆融三谛说是天台宗圆融思想的重要内容。从内容上看,圆融三谛是即空即假即中三谛,它们之间平等、相即、互具;从归属上看,它属于佛教真理观的范畴,表达的是诸法实相的重要内容;从它与其他天台思想的联系看,三谛与三智、三观为同一层次中三个互为关联的概念;从方法的角度看,证悟圆融三谛的关键在于体认一念无明法性心;从区别的角度看,天台的圆融和华严思想的圆融两者在内涵上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4.
论《断头台》对《圣经》叙事的全新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淑贤 《学术交流》2005,(2):182-184
艾特玛托夫在小说《断头台》中塑造了阿夫季这一耶稣基督式的人物,他以典型的意识流手法,借阿夫季之口,说出了自己对现实、宗教、善恶的一系列思考。小说中穿插了《圣经》中的很多故事,但他所展现的耶稣基督形象和《圣经》所记载的完全不同,同时也将东正教传统中的典型观念如末日论、基督的受难及复活等放在现代文化背景中加以全新阐释。艾特玛托夫宗教探索的目标是寻找一条拯救堕落的人类和濒将毁灭的世界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一念三千”是智晚年的“终穷究竟极说”,是天台宗实相论的经典性表述,也是天台宗哲学最重要的理论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构成这一命题的理论来源、基本环节及其所蕴含的哲学意义。作者认为,“一念三千”是智关于实相,亦即世界现象如其本身所是的实存相状的揭示,它是关于现象的存在实性的;因此它既不是一个知识论命题,也不是一个本体论命题,与一般所理解的“唯心主义”是没有关系的。不仅如此,智在关于“一念三千”的论证过程中,还表现出了对于先验唯心论的批判与拒斥。在“一念三千”的本然意义上,实相即是众生之刹那心念获得其恰当的、如其所是的表呈的状态,三千世界一切性相作为这种即时表呈的状态是没有主客体之分的,表呈者即是被表呈的本身,由是而呈现出一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深沦圆具之大全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荐书     
《东西南北》2008,(11):74-74
温总理5次推荐的大师巨著《道德情操论》[英]亚当·斯密/著定价:30元中央编译出版社《道德情操论》是斯密的伦理学著作。此书主要阐释了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  相似文献   

7.
清华简《命训》的命论与殷商以来的天命思想以及西周以德配天的思想是一致的,与先秦儒家命论也有相似之处,但《命训》的命论最终是为统治者服务的,这与儒家命论有根本差别.《心是谓中》的命论与前诸子时期"命定义"之"命"有相似之处,与儒家命论也是类似的,但其"身命"并不涉及道德观念,而儒家注重的就是道德观念.墨家的"非命"论否定了《命训》和《心是谓中》中的"大命"和"天命",而肯定了"小命"和"身命".《治邦之道》否定了关于治国方面的命定论,是对西周末年以来质疑神权政治思想的直接继承,这与孔孟的命论有所距离,而与荀子思想有相似之处,与墨家的"非命"论和黄老学、 法家的观点都是一致的.庄子的顺命观则与三者均不同.这三篇文献的共同点在于强调人可以改变命,体现了战国精神.  相似文献   

8.
赵翼论修史     
赵翼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以下简称《札记》)全面评论我国二十四部正史(沿旧称,未把《旧唐书》、《旧五代史》计入数内,故书名称《廿二史札记》),每论必先考史法,次及史事。其论史事部分贯穿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历史哲学;其论史法部分则体现了作者对史书编纂的一些见解。本文仅就后者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9.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第二个高潮,这个高潮的一个表征是佛教宗派的创立。天台宗作为中国最早形成的佛教宗派,在汇融思想、打破隔阂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天台宗的创始人智颉,一生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更是功不可没。他的“教观并重”思想开启了一代门风,其观心论思想对以后宗派实践观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谭史斋论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10月出版 ,以下简称《论稿》)一书是葛志毅教授继《先秦两汉的制度与文化》之后结集出版的又一部史学论文集 ,本书共收录文章 2 8篇 ,约 30万字。《论稿》一书所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 ,包括作者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考辨以及对学术思想、史学文化的论析评说诸方面 ;其所涉及的时间亦较长 ,对上古社会直至民国初年的史事和学术发展均有论述、考证 ,故作者在“后记”中曾自谓本书“内容稍显庞杂”。其实不然 ,此乃是作者的自谦之辞 ,本书所收录的 2 8篇文章正反映了作者所笃信的治古史亦须治学术史的…  相似文献   

11.
红学研究的一个热门方法,是以“作者家世”诠释作品。这种方法,从“道人亲眼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 (甲戌本:《凡例》),推演出“石头记‘石头’”,即“通灵玉记贾宝玉”、即“作者写《石头记》”,亦即“曹雪芹著《红楼梦》”。这种方法的运用者,尽管所论细节有时不同,但把江宁织造《曹氏族谱》作为《红楼梦》的发祥之地,则一;将悼红曹与织造曹联宗,以艺术形象印证世间实人,则一。如此一来,曹雪芹著《红楼梦》,就被说成了传写自己的显赫祖先。作品中的贾法、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对于晚明的民众运动,无论是农民起义、奴变或者是城市的民众事件,往往统统称之为民变.如李文治先生著述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事而成其名著《晚明民变》.近读樊树志先生《晚明史》,有述临清、湖广民变之章节,亦有述陕北民变之章节,对民众运动亦归入民变范围.然而,晚明城市民变与此后不久发生的农民起义虽然都是社会阶级的斗争,但亦有着明显的不同.以今日对于此类事件的定义,城市民变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阶级斗争,似应属社会阶层复杂之群体事件.对此,台湾学者巫仁恕教授不仅不以“阶级斗争”论之,且不以“民变”论之,甚至不以“事件”论之.他所著《明清城市“民变”的集体行动模式及其影响》一文将其定义为集体行动[1]367,已明显不同于以往之论述,所论重于集体行动之社会层面及与政府政策关系诸方面内容.其近期出版的专著《激变良民: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动之分析》,对此更有深入系统研究.笔者较为同意巫教授关于群众集体行动的论点,但以为此类行动仍为当时之民众群体事件.本篇小文,仅拟就此类群体事件与社会转型时期部分国家权力异化之关系略作述论,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邵明珍 《求是学刊》2023,(1):151-160
《与魏居士书》确实反映了王维所信奉的“人生哲学”,但王维写作此信不是旨在为自己辩护,而是试图说服魏居士出仕以报效朝廷。魏征后人的贫困是王维十分关切的问题。晚年的王维孤苦伶仃,为朝廷尽忠是其余生唯一的追求。批评王维的诸多学者希望王维退出“浑浊的官场”,但当时包括高适、岑参、杜甫等大批诗人都在想方设法投身其中。“以隐为仕”是初盛唐文人普遍的风气,不能用“亦官亦隐”“独称”王维。王维受释道思想影响很深,但儒家“不废大伦”、积极入世才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历来对王维的《酬张少府》《竹里馆》等作品都存在着严重的“误读”。王维集中“辋川之什”以及系于“天宝下”的不少作品反映了王维对朝政之关切与忧虑。  相似文献   

14.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第二个高潮,这个高潮的一个表征是佛教宗派的创立。天台宗作为中国最早形成的佛教宗派,在汇融思想、打破隔阂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天台宗的创始人智(岂页),一生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更是功不可没。他的“教观并重”思想开启了一代门风,其观心论思想对以后宗派实践观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弥勒信仰是我国佛教净土信仰中的重要一支,自道安法师至近代的太虚大师等人绵延不断。弥勒信仰与中国佛教中唯识宗、天台宗、律宗、禅宗等宗派都有紧密关系。弥勒信仰以持戒、修善、礼敬弥勒而往生兜率净土及与释迦、弥勒接缘等弥勒下生得度为核心。人间佛教自太虚大师提倡起就与弥勒信仰结下了不解之缘。关注人生、入世修行和建立人间净土的人间佛教在思想的内在理路上与弥勒信仰深度相关。同时弥勒信仰也是人间佛教的一部分,弥勒“布袋和尚”的形象是人间佛教的一种象征,表达了人间佛教宽容、乐观、亲和的特点。佛教中的弥勒信仰在现实中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史记·历书》曰:“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反本。”在历史上,这是中国“三正论”的最初由来。本世纪20年代末,日本著名汉学家新城新藏著《东洋天文学史研究》一书,否认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间,官颁与民用间,在历法上的不统一性,因而认为司马迁以来的“三正论”,为“中国上古天文历法发展史”上“系累非浅”的“憾事”。而新城新藏此说,为张汝舟先生所接受,著有《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一书。他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表解》一文的叁表解中,将“三正论”与“岁星纪年”、“四象”、“三统”等,并列为“四害”之一。我认为,新城新藏与张汝舟等对“三正论”的否定,  相似文献   

17.
方东美以学统而不是道统为研究思路,指出佛教从初传入中土时被称为"淫辞"到被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主要与中国知识分子以道家哲学来理解佛学分不开。"六家七宗"中的本无宗最为根本,其开创者道安"完全是拿老子的道家精神去解释",他的"无在万化之前"实是《道德经》里面的根本思想。支道林即色宗之要义与庄子"空虚以不毁万物为实"观念是相通的,其生命精神来源于庄子。僧肇的三大玄旨可见庄子之影响。道生的佛性论达到"佛道融会之巅峰",他的"佛性自然"吸取了道家人性自然论,"佛性即理"吸收了庄子所谓的天理,"体法为佛"吸收了道家中对"自然"的体贴之法。华严宗则透过道家哲学领域的智慧阐释佛教。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8,(3):85-88
中国佛教心性论是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旨趣最为契合之处,也是中国佛教理论的核心内容,作为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禅宗心性论思想在这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笔者试就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至六祖慧能几代禅师所倡禅法的变化,对早期禅宗心性论的发展、演变作相关分析;在诸师所提倡的修习实践方面,试着提出几点看法;并认为慧能的"自性是佛"等顿悟法门是在修正道信、弘忍,以及神秀等禅师有关心性论基础上,对《楞伽经》所崇奉之"如来禅"的本源回归。由此,以期为更客观、深层次理解禅宗早期心性论提供一种新的思维视角;为理清与早期禅宗心性论有关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求是学刊》2015,(6):108-115
明前期关于唐诗分期的论述,主要以高棅与台阁文人为代表。洪武间高棅编选《唐诗品汇》,形成"四唐九品"之分期,在"世变论"与"体裁论"结合下注重唐诗之文学考察;永乐末高棅在《唐诗品汇》基础上删减成《唐诗正声》一书,已多以"性情之正"为标准选诗,其诗学思想与台阁文人渐趋一致。永乐至成化间台阁文人之唐诗分期多曲解杨士弘《唐音》之三分法,分期更多是依据"世变论"。高棅与台阁文人虽同尊盛唐,但又有区别,前者多推崇盛唐之古诗,而后者更尊尚盛唐之律诗。台阁诗学思想下的唐诗分期与宗尚存在诸多矛盾,在为何尊唐、为何尊杜等问题上难以自圆其说,显示出其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一代国学大师马一浮(1883-1967年,浙江绍兴人)谙内典,深悟不二法门,但都无师自通。早在本世纪初梁启超就说马一浮的诗“盖刻意学褰冥而神肖者”。李叔同(别号演音,1880-1942年,浙江平湖人)是受马一浮的熏陶,渐有所悟,出家落发、成为一代高僧——弘一大师的。左下图是1916年马一浮给尚在杭州第一师范执教的李叔同的一封信,从信中可看出马一浮对李叔同学佛的重要影响。信云: 所奉《三藏法数》,其第四册遗而未奉,顷乃觉之,特以遣呈。《天亲菩萨发菩提心论》,顷已寄到,谨奉去二册;又《省庵法师劝发菩提心文》,语亦警切,可导福机,并往二部,仰助行化。《净土论》,浮尚有副本,可以借人,前所见还一本,兹亦并往,即可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