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客家方言实现体助词"来"的语法功能丰富多样,可以归纳出9种用法,各种用法的表义功能和句法结构稍有差异,在各地客家方言中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本文主要探讨闽粤赣三省客家方言实现体标记"来"的分布与语法特点,并对各地"来"的用法进行比较,最后探讨实现体助词"来"的语源问题。  相似文献   

2.
《朱子语类》中"V得来"形式的结构关系和表达的语法意义较为复杂,主要有五种情况:"得"为体助词,"来"为动词;"得"为结构助词,作补语标记,"来"为补语;"得"为结构助词,作补语标记,"来"为语气助词,标示焦点;"得"为结构助词,作转指标记,"来"为语气助词,作话语标记;"得来"为黏合性结构,"V得来"相当于"V起来".  相似文献   

3.
盐城方言助词"着"与普通话助词"着"的用法大体一致,但也有差别。"着"在盐城方言中有两类用法,一类是动态助词;一类是语气助词。盐城方言中动态助词"着"的语法意义也有"持续义""存续义""伴随义"三种,与普通话助词"着"的不同之处在于存现句中"着"的意义的细微之处、语音节律要求以及"着""了"的并列使用。盐城方言中语气助词"着"表示祈使语气、先时语气,此外还有一种反问语气用法。  相似文献   

4.
赣语吉州话中的"得"作为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有鲜明的方言特色。作动态助词时,"得"可以用于特定结构中表达实现体和持续体意义。同时,与"得"相关的"得去""得里"两个结构也表达不同的时体义。作语气助词时,"得"起强调肯定的作用,主要是对于反复和持续情态的强调和对可能性的强调。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汉语研究中,一般认为语气助词"呀"是"啊"的语音变体,但在近代汉语中,"呀"却有着相对独立的语法地位,直到清代才被逐渐纳入语气助词"啊"音变的轨道。同时,从比况助词"也似的"到"呀似的"、"那似的"、"哇似的"的词形变化中可以发现,在汉语史上存在从"呀→啊→呀、哇、哪……"演变的语音链条,"呀"存在丢掉韵头音变为"啊"的语言事实,因此我们不排除"呀"为"啊"一个来源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学界对于古汉语中"得"的研究已比较系统,主要有以下内容:"得"作为助动词时的性质和意义,"(可)得(而)V"结构;"得"作为助词时"得"字补语句的语义类型和"得"的性质,"得"字补语句产生的时间,助词"得"的来源,"得"字补语句的前后段成分,"V(O)不得"结构;"得"的语法化原因,专书中"得"的用法等。但仍然存在很多有争议的问题,诸如助词"得"的来源等。对于"得"的语法化原因的探讨还缺乏深度,对于佛经等一些俗语文献中"得"的用法的研究也比较少。  相似文献   

7.
从汉语史的发展来看,助词"的"在明代使用情况最为复杂。代表明代中后期北方话的文学著作《金瓶梅词话》一书中的"的"主要有这样一些功能:(一)用作结构助词。(二)用作动态助词。(三)用作表可能的助词。(四)用作语气助词。这些功能有的在现代汉语中保留了下来,有的则消失了。  相似文献   

8.
中古译经“V (O) 来 时量短语”格式中的时间方位词“来”,在使用过程中逐步语法化为助词,之后被动态助词“了”替代。至迟在元代,现代汉语“V 了 时量短语”格式最终形成;相应地现代汉语“V 了 时量短语 O”格式也在元代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9.
从晚唐五代到元末明初时期,近代汉语中的事态助词“来”、“去”、“了”语法特征尤其是语用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在三个时段的三部代表性著作《祖堂集》、《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水浒传》中得到了充分反应.《祖堂集》中的事态助词有“来”、“去”、“了”三种,“去”与“来”和“了”使用频率相当且分工明确:“去”修饰于“表将来发生的事件”之后,“来”和“了”只能用于“已发生的事件”;《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去”已仅见3例,“来”和“了”的功能扩张,填补了“去”的空白;至《水浒传》,事态助词“去”已销声匿迹,而“了”则取得了表示事态的决定性优势.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中"者"的词性归属问题,一直是语法学界研究的热点.由这一热点延伸出来的便是"者"字结构中"者"的语法功能问题.由于"者"的词性归属尚未确定,有关其语法功能当然也存在争议.目前,学界对动词性成分后"者"的语法功能已经有了一致的看法,但对名词性成分后"者"的语法功能还存在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它是结构助词,有的学者认为它是语气助词.笔者认为名词性成分后的"者"既可作结构助词,又可作语气助词,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四川官话中的助词"来"黏附在分句或全句末尾,具有表"先行"和"经历"两种时体意义,分别用"来1"、"来2"表示.VP来1=先VP.表"经历"的"来2"和表"曾经"的"过2"有所差异,不能任意替换.助词"来"来源于趋向动词"来".  相似文献   

12.
哈萨克语虚词成员的界定 ,最关键的是功能标准。格助词、连接助词、语气助词、助动词、时间助词、结构助词成员的界定各有其特殊问题。哈萨克语 6类虚词共有 2 14个成员。其来源主要有实词词语语法化与外来借词两大类 ,从虚化的程度看 ,分高度虚化、向高度虚化过渡、不充分虚化三个层级  相似文献   

13.
"底、之、者"构成近代汉语名词化标记的系统,借鉴现代汉语名词化标记的概念,对《祖堂集》中三者的语法功能和分布的情况进行比较,研究近代汉语助词"底"与现代汉语"的"的语法功能和意义,探讨"底"过渡为"的"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以往对语气词"着呢"语法化过程的探讨,大多是离散型的,对其演变的内部过程及中间阶段缺乏详细论述。在重新梳理语气词"着呢"语法化过程的基础上,运用语境模型理论,详细分析语气词"着呢"的演变过程。经研究发现,动态助词"着"和语气助词"呢"的复合形式"着呢1"经历了桥接语境、转化语境等过渡阶段,才最终演变为语气词"着呢2"。"着呢2"情态义的凝固化与句法环境泛化、语用推理等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古汉语很有争议的"者"字的词类归属问题, 以词的区别性语法特征为标准对"者"的词性进行判定, 将其归类, 认为古汉语"者"应该属于助词, 分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两个次类.并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论语>"者"字的用法.  相似文献   

16.
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中“者”是词缀而不是助词,因为助词关涉句法,参与构形,而词缀关涉词法,参与构词。它的语法功能是“名词化”,它的语义功能是转指并且有“指人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说“过”     
近代汉语中"了、着、过、来"构成了一个时体助词系统,由于"了、着"的分布发展处于动词和宾语之间,受这种趋势类化的影响,"过"和"来"语法意义相近,同样处于动词和宾语之间的"过"最终战胜了处于宾语后的"来"。  相似文献   

18.
“来”的语法化过程的语义关联顺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的虚化研究是现阶段语法研究的热点,趋向动词又是最易于虚化的词,文章对“来”语法化模式的理论依据作了系统阐释。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语法化问题作了言简意赅的论述;第二部分对“来”的语法化轨迹作了详细描写;第三部分对几个含“来”的词的虚化作了描述;第四部分提出了“来”的实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近代汉语处所名词“处”以处所义为起点,在“时间”和“虚化处所”两条路径上发生语法化。时间路径上,“处”的语法化有两个分支,分别发生从时间名词到假设助词、话题标记和从时间名词到赘余成分的语法化。虚化处所路径上,“处”的语法化也有两个分支,分别发生从虚化处所到事情所达到的程度、地步和从虚化处所到结构助词的语法化“。处”的语法化显示出语法化路径的多重性与多元性。  相似文献   

20.
介词"自"、"从"、"打"在形式和意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共时平面的不同需要通过历时层面的考察来探究原因。这三个词的使用反映了汉语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三者有其各自的语法化路径。语法化动因主要是认知和语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