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经济角度看,西原借款是一战期间及其以后日本经济格局变迁与中国军阀经济需要相结合的产物.借款表面上是以经济为主,实际上是不折不扣的政治贷款,借款的实际用途显示了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与日本寺内内阁之间相互勾结的实质.西原借款对中日两国均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沙皇俄国是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日俄战争结束以后,沙俄政府的对日政策发生了战略性转变,由同日本帝国主义拚死争夺远东太平洋地区霸权,一变而为紧密勾结,奉行所谓“联日政策”。沙俄政府为什么要改弦更张?“联日政策’的作用及其性质又是什么?在这些问题上,  相似文献   

3.
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和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直系军阀首领冯国璋,虽同属北洋系统,但是,段、冯都是袁世凯的嫡系、清政府的高官显宦,在袁死后,又承袭余荫,割据地盘;而张作霖既“无宦途履历”,“与中央政府亦无密切因缘”。他为什么居然能爬到东北最高统治者的高位?为什么能多次入关操纵北京政权?最后为什么又被炸死?对于这个人究竟应该怎样评价?这都是研究奉系军阀的一些重要问题。受抚前后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的出笼和实施的有关史料 ,比较深入地分析了所谓中日“共同防敌”的目的。就日本而言 ,除了获取俄国领土和权益外 ,主要目的是控制整个东北 ,进而控制中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而段祺瑞政府则是为了进一步投靠日本帝国主义 ,以扩充自己的实力 ,消灭异己。因此 ,日本出兵不是对俄而是对华 ,段祺瑞不是对外 ,而是对内。在实施此协定过程中充分说明双方“御俄”是假 ,合谋盗卖中国才是真。  相似文献   

5.
近来,史学界对于段祺瑞“三造共和”有新的看法,认为段确实是拥护共和,反对帝制的。对这个问题究竟应当如何看呢? 所谓的“三造共和”是指段祺瑞在清末民初的三次拥护共和、反对帝制的举动。让我们先看看“一造共和”。  相似文献   

6.
日本岸信介政府不顾广大日本人民的激烈反对,于今年1月19日同美国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正式缔结了侵略性的日美军事同盟。这是美日反动派进行新的军事勾结,加紧复活日本军国主义,敌视中、苏两国,向东南亚扩张,在远东策划新的战争阴谋的大暴露。新的日美“安全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已经复活,并在客观上形成了一个以日本为中心的东北亚军事同盟。  相似文献   

7.
日本是世界法西斯集团中最早发动侵略,又是最后战败投降的法西斯第二号强国。它的侵略野心很大,不仅要灭亡中国、称霸远东和太平洋地区,而且要同德意法西斯勾结起来征服世界。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东方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抗日战场则是东方战场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8.
国际环境与孙中山抉择联俄联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势力。已退出中国,苏联则忙于国内问题,法国正力图恢复元气,均无暇东顾,英日两国在中国最为活跃。日本在关外则支持张作霖,关内则支持段祺瑞、英国势力范围伸展沿长江流域支持吴佩孚。张、段、吴倚兵自重,形成最具势力之三大系统。美国对华政策虽以“素抱正义,抑制侵凌”自诩,实受英国影响,亦持左袒吴氏态度。孙中山先生当时外交眼光,早已重视美、英、日三国之关系。纵不冀其作极大之支助,亦冀有以释其疑惧,减少其外交上之阻力。正如美国独立战争之外交动向,华盛顿联法以制  相似文献   

9.
在经历了东亚经济危机之后,日本经济一蹶不振。日本问题专家奥莱莉亚·乔治·穆尔根(Aurelia George Mulgan)在美国《外交》杂志上撰文认为,盘根错节的特殊利益集团与政客勾结的社会系统是日本经济改革和重新崛起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期间,中国政局风云变幻。1916年6月6日,仅当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死了。接着,黎元洪继任民国总统,段祺瑞出任内阁总理,控制北京政局。 是年7月,国内报刊纷纷传出日本大隈重信内阁将要改组的消息。大隈重信是制造《二十一条》的罪魁,许多  相似文献   

11.
奇闻荟萃     
一分钟的民国总理--江朝宗袁世凯在1916年元旦举行登基大典,爬上皇帝宝座,上演了一幕复辟帝制的丑剧.但在全国护国大浪潮冲击下,被迫于当年3月22日取消帝制,并于6月6日在全国人民唾骂声中气绝身亡. 袁死后,被解散的国会和孙中山制定的临时宪法得到恢复,北京政府由黎元洪出任总统,段祺瑞任总理.但段祺瑞不买黎元洪的账,总统府与国务院相对抗着.后来黎元洪罢免段祺瑞,改由伍庭芳组阁.段不甘心失败,命长江巡阅使、"辫帅"张勋用武力胁迫黎解散国会.无力反抗的黎元洪只好答应,但按当时的法律,总统签署的命令必须有总理签章才有效.如何办呢?有人献计另找阁员代替伍廷芳并签章,可是当时谁也不肯承担此事.  相似文献   

12.
关于德国调停中日战争,国内多数论著指责其是:“德日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对中国政府进行诱降”。据已掌握的档案资料分析,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文章认为,日本请求调停与德国接受调停,都有其各自的动机和利益所在。事实上,德国自始就反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调停及其失败,使德国远东外交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是德日关系的一个转折点,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0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我们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中国人民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主力军,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战场,中国的抗战挫败了日本“北进”的企图,迟滞了日本“南下”的计划,牵制了法西斯国家的勾结,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九四○年九月二十七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在柏林成立了三国军事同盟,加紧推行其侵略政策。在我们国内,日本帝国主义在军事进攻的同时,也向国民党政府展开“和平”攻势,日蒋汪暗中勾结,活动频繁。一九四一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之后,国民党反动政权为了强化法西斯统治,变本加厉地迫害进步作家。为了保存力量,在周恩来同志的  相似文献   

15.
德国调停中日战争及其在德日关系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德国调停中日战争,国内多数论著指责其是:“德日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对中国政府进行诱降”。据已掌握的档案资料分析,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文章认为,日本请求调停与德国接受调停,都有其各自的动机和利益所在。事实上,德国自始就反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调停及其失败,使德国远东外交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是德日关系的一个转折点,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1924年10月22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不久,与奉系张作霖等拥段祺瑞上台。1926年4月10日,冯玉祥国民军又将段祺瑞推翻。从此,冯的政敌给他冠”倒戈将军”的称号。冯玉祥及国民军与段祺瑞执政府的关系比较复杂。本文试述其发展始末,并以此窥探冯玉祥政治思想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所谓囤户就是明代盐商中的奸商,其勾结权贵、操纵引价、破坏盐法,历来为清议所不容;就是此类却在明末的盐法改革中被授予世袭专卖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本文试图从囤户的发展过程入手,逐个分析其在各个历史阶段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某些有用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1926年三月十八日,段祺瑞执政府使用卫兵,用步枪大刀在国务院门前,包围虐杀徒手请愿,意在援助外交之革命群众,造成了民国史上最黑暗的一天。仔细思忖这一震惊中外的大屠杀事件,绝非偶然的“意外不幸事件”。它是段祺瑞及其邦凶蓄意策划的一场血腥大屠杀,是五卅以来革命与反革命激烈博斗的表现,又是段祺瑞媚帝亲奉妄图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一次丑恶表演。搞清这一事件的原因,对于深刻认识段祺瑞政权的反动本质很有裨益,本文试图进行初浅探讨。  相似文献   

19.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在日军侵略面前,蒋介石先是采取“不抵抗、不交涉”的政策,而后又过渡到“一边抵抗、一边交涉”,最后倒向全面与日妥协,与日签订了《塘沽协定》,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及热河的占领。蒋介石对日政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了解这一时期蒋介石对国联的态度,本文试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一、蒋介石依赖国联解决九·一八事变主张的提出 目前笔者所见到的蒋介石主张公理解决东北问题最早的资料是1931年7月6日张学良秉承蒋介石旨意转给东北政务委员会的电  相似文献   

20.
关于段祺瑞与张勋复辟的史料,矛盾之处颇多。经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不难发现:段祺瑞并没有支持张勋复辟的意图,只是由于在驱逐黎元洪和取消国会的问题上与张勋态度一致,客观上助长了张勋复辟的野心;但段祺瑞作为反对张勋复辟的一面旗帜,其作用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