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早不VP,晚不VP"构式中VP成分一般是动词或动词性结构,该构式通常用于表不满、责备、意外的语境中,起着强调或突显责备语气的作用;它能表示责备的构式义,该构式义是说者把不满的情景语义附加在构式上而形成的,其构式义具有不可推导性;该构式是一种反预期主观化表达的修辞构式,它既传递反预期语言信息,又表达了说者对言语事件或行为的主观评价。  相似文献   

2.
"(S)也不VP"句是现代汉语中表达责怨功能的一种常用句式,其格式义是:表达说话人对当事人未执行某种按义务应该执行的行为而进行责备和埋怨.这种责怨功能存在程度上的强弱差异.该格式对其中的动词有较多的选择限制,在语篇上也具有鲜明的特征,一般总是要求上下文中有对表达责怨的原因进行说明的语句出现.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又VP1又VP2"中动词的语义特征、语义关系可知,"又VP1又VP2"表述焦点在外层意义上多渲染一种状态、性质或烘托一种气氛(开心、愤怒、热闹).  相似文献   

4.
张金圈 《兰州学刊》2010,(7):157-160
“(S)也不VP”句是现代汉语中表达责怨功能的一种常用句式,其格式义是:表达说话人对当事人未执行某种按义务应该执行的行为而进行责备和埋怨。这种责怨功能存在程度上的强弱差异。该格式对其中的动词有较多的选择限制,在语篇上也具有鲜明的特征,一般总是要求上下文中有对表达责怨的原因进行说明的语句出现。  相似文献   

5.
反问句语用否定功能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问句是汉语中十分特殊的一类句式.以往研究认为反问句的功能是对原有命题进行否定,表达于原命题互逆的命题.但本文认为,反问句的否定是语用层面而非句法、语义层面的,其功能是传达言外之意、行使言外之力.本文还逐条分析并证明了对"合作原则"的遵守与违反是反问句发挥语用否定功能的根源.最后本文总结了反问句语用否定的本质,即为"反问者使用言语行为引导和干涉被反问者、从而实现其语用目的的一种曲折方式."  相似文献   

6.
文章就田野调查数据对现在南京方言中反复问句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南京人曾经经常使用的"VP不VP"式日渐式微,"还/阿VP 啊(啦/嗒)"的用法在今天南京人的口语中最为常见,"目前居住地"是影响市民选用哪种反复问句式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戴黍 《江淮论坛》2005,(5):115-118
<淮南子>所论的"因"主要有四重涵义其一,"因自然以理事"之随顺、利用义;其二,"因材质而用众"之凭借、因乘义;其三,"因民性制礼节"之根据、依托义;其四,"因风俗行教化"之承袭、发展义.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2期<"老骥伏枥"解>一文认为"伏"通"服",作服食、喂养解,"枥"用的是马槽义.本文与之商榷,结论是"老骥伏枥"的"伏"是"伏卧",不能释作通"服"、释为"服食、喂养";"枥"是"马厩"而不是"马槽".  相似文献   

9.
许培新 《东岳论丛》2013,34(4):60-63
清初山东中西部方言的代表作品《聊斋俚曲》,是明清山东方言研究的重要资料,其"V+(一)个+VP"结构中"个"为量词,"V+(一)个+VP"为述宾结构,VP或为受事宾语,或为表情状、程度及结果的宾语,而只有当V不带时态助词"了","个"前"一"脱落,且VP为表示反复进行的"否定副词+动词","V+个+VP"固化为四字格时,"个"才虚化为助词,VP为表动量的补语。这一结构所表现的特点,代表了其时山东方言的某些重要演变。  相似文献   

10.
司罗红 《兰州学刊》2010,(7):160-163
文章主要研究了“V+了+NP”祈使格式,指出现代汉语祈使句中的动词与“了”并不完全排斥。能进入“V+了+NP”格式表示祈使的动词具有致使的语义特征;“了”有表示客体脱离,客体消失和动作完成的意义,相当于一个结果补语;名词必须具有确定性。这一格式构成的祈使句表示的意义是强调动作对客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动词重现话题化紧缩句"V也V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也VP”以动词重现的方式使句法形式和语义特征得到高度统一。在句法上,能进入“V也VP”的词以口语性较强的单音节动作动词为主;在语义上,前现动词的动词性较弱,前现动词与后现动词短语之间具有让步关系;在语用上,“V也VP”具有“话题一述题”的信息结构特征,包含了基础信息、预设信息、附带信息、推理信息等多重语言信息。“V也VP”属于动词重现话题化紧缩句。  相似文献   

12.
<说文解字>说"赋"字意为敛,知贡赋是其本义.古时贡赋必陈之于庭,赋、敷、布、铺古同声,韵部亦同,因音近义通,故"赋"有"铺陈"之义."赋"作为"六义"之一,是诗歌的一种表达方式.<左传>、<国语>等书中的"赋诗"把"赋"这种表现手法加以发扬光大.伴随着"赋诗"这一现象的衰微,"赋"也由一种表达感情的手段转化为一种文体,即赋体.  相似文献   

13.
"这不"是一个话语标记,它是表现说话人对讲话的对象以及所讲内容的态度与主观倾向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从"这不是"这种反问句逐渐省略而来的,在语用中有衔接篇章、引起注意、加强语气、标记时间等功能。  相似文献   

14.
“所”字结构指的是“所”或“所+介词”与谓词性成分组合构成的结构。《说文解字》中,“所+VP”有四种结构类型,“所”可以提取与VP相关的受事、处所、工具、原因或方式,还可以不提取任何语义成分;“所+VP”多数用作判断谓语,还可用作定语、宾语或主语。“所以+VP”只有两种结构类型,基本全部用于提取工具,基本全部用作判断谓语。  相似文献   

15.
"齐物论"几乎被公认为是庄子的主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但若仔细考察<齐物论>原文,可以发现这是对庄子论述的极大误解.从对全文内容的考察来看,<齐物论>的主题不仅不是"齐物论",相反,其所要论证的是物与物不齐、物与物论不齐、物论与物论不齐,因此,通过辩论和两极式的概念思维不能达于道.本文具体分析了<齐物论>中被公认的齐物论观点,指出它们并不包含万物齐同的含义,"齐物论"这一标题与其内容不符,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许多学者关于<齐物论>标题是汉代学者所拟制、<齐物论>的主题不是齐万物的猜测是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6.
与一般存在构式不同,"有·专名+VP"侧重用于陈述事件,"有"确认与专指实体相关的已存在事件,其用例在近代汉语叙事语篇里尤为集中,是近代汉语里富有特色的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17.
口语中的“X什么”与“X什么X”句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汉语口语中有一类表禁止或否定义的"X什么"和"X什么X"句式.按照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对其进行考察可知,在句法平面上,这两种句式对进入其中的成分"X"有不同的限制;在语义平面上,两者的"禁止或否定"意义不是其内部成分词汇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一种整体的句式意义;在语用平面上,两者在语气强度和语用价值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些联系和区别与两者的历时演化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8.
《琼州学院学报》2015,(1):84-89
"胡须"义从先秦开始用"须""髯""髭"表示。从先秦至明代,"须"都是表示胡须义的主导词。南北朝时期,"胡"的"胡须"义开始萌芽,但发展缓慢,随着汉语词汇的复音化,大约在元代,"胡"加上了词尾"子"来表示胡须义,"胡子"的使用频率从明代开始逐渐增加,到清代超过了旧词"须",并在现代基本实现了对"须"的替换。  相似文献   

19.
用VP壳解释几个汉语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野 《云梦学刊》2004,25(3):100-102
用生成语法理论最简方案框架下的VP壳结构分析几种汉语现象———意义相同但结构不同的句子、V-V致使结构、得字句和使字句,便可发现不同的汉语现象都可用VP壳做出同一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潘田  杨巍 《学术论坛》2006,(9):189-191
]<汉书>中"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一句在之差,令古今学者对此句产生了不同理解.实际上,"偏"翩"两字在上古已具有互通的基础;词义虚化的客观规律从事实上否定了"偏"在汉代作为语气副词的可能性;历代文献资料也证明了"翩何姗姗其来迟"在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上的合理性.因此我们认为在"偏何"一句中,"偏"应看作"翩"的假借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