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李龙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2):86-91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灵魂是以人为本。同时,科学发展观与依法治国也是紧密相关的,科学发展观是依法治国的思想武器,依法治国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科学发展观对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制度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法学创新要坚持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2.
人本法律观揭示了一条规律,即法律产生与发展的规律;论证了一条原理,即“人是法律之本”;解决了一个困惑,即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解读;回答了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即法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人本法律观既是对人类法律文化遗产的科学总结,也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法律领域的具体运用,人本法律观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3.
易顶强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8,(1):125-125
法学的发展需要中国自己的法律理论与体系。当代中国的法学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积极研究中国法学发展中的问题,致力于使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人本法律观的提出与深化,正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以人为本思想得到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专家学者的响应。 相似文献
4.
崔进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11-1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5.
论人本法律观对法学的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俊莲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2):116-121
人本法律观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法律领域的体现与运用,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法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它对当代中国法学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阐明了法律从异化到回归的发展规律;论证了人是法律之本的原理;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异化的理论——法律的异化与回归;开创了一种新的法学研究方法——人性分析法。 相似文献
6.
张薇薇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4):28-32
以人为本是人类的职旨与永恒追求。人本法律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法律领域的具体应用,是我国立法制度革新的理论支撑。人本法律观的提出必将给我国立法主体、立法程序、立法监督制度的革新带来新契机。 相似文献
7.
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中国法学的全局--再论人本法律观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李龙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58(4):390-396
人本法律观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是法律的本源”、“人是法律的依归”、“人是法律的主体”、“人是法律的目的”等是人本法律观立论的依据。人本法律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理念,把“尊重人格、合乎人性、保障人权”贯彻到法治的全过程,是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本的法律观。 相似文献
8.
崔进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9.
吴建红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94-98
马克思生存哲学通过对实践的解读,揭示了现实的人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理想社会的终极目标。人本法律观作为一个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法律服务于整个社会和全体人民的理论体系,是法律价值论、本质论、方法论的有机统一。西方人本法律观表现出一定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而人本法律观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并超越西方人本法律观。人本法律观要求我们在法律实践中应当确立人本立法观、人本执法观和人本司法观。 相似文献
10.
吕涛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110-112
科学发展观是21世纪国家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本质和核心。教育以育人为己任,教育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所以人本教育思想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1.
史家亮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3):1-4
科学发展观的人本取向原则要求把“发展为了人民”作为发展的价值目标,把“发展依靠人民”作为重要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判断发展成败的根本标准。科学发展观的动态均衡原则要求要处理好“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发展与重点发展、协调发展与优先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当前发展等重大关系问题。科学发展观的适度原则要求人们要有适度的情感表达和物质欲求,人口与经济的增长要适度,社会各阶层都要具有适度的利益表达渠道。 相似文献
12.
黄晓兵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10-12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核心的诠释,表明“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具有两大显著特征,一方面它是对善良和正义的尊重和维护,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属性,另一方面,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从而使广大的人民群众真正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先进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相似文献
13.
李静娟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4):1-4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当今中国最大的实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顺利建成及人得到全面发展,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和管理机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树立新的科技发展观点,发展人性化的科技。 相似文献
14.
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世南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6-10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有着多方面的价值诉求的,它是将科学的政治观、科学的经济观、科学的文化观、科学的社会建设观、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和科学的和平发展外交观等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系统而完整的价值观体系。 相似文献
15.
王东京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133-135
阐释了大学理念的产生与发展进程,剖析了我国大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分析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的大学理念应包含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以人为本是中国大学理念的核心;学术自由是中国大学理念的灵魂;“弘扬传统,陶养德行”是中国大学理念的首要论题;“自主创新,服务经济”是中国大学的使命。 相似文献
16.
曹洪东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8(6):10-13
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作为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深厚的以人为本的精神,而这一精神恰恰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在现阶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还面临种种制约因素,但执政党有智慧也有能力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统领作用。 相似文献
17.
雷玉翠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3):22-24
唯物辩证法要求,实践发展到什么程度,理论创新必须推进到什么程度。只有创新的理论才能引领变化的实践。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当代实现方式,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是适应世界变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做出的正确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汲取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得出的必然结论。科学发展观体现着对人的本质和生存方式的深刻把握,体现着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相似文献
18.
谢其祥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4):64-67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发展的核心。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坚持全面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我们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根本目的;是检验我党在新时代执政能力的标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高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崔锐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1-7
科学发展观的伟大理论,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推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五年来的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未来发展都是源于科学发展观:收获新成就、站上新起点源于对科学发展观的不懈践行;树立新思想、凝聚新共识源于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领会;分析新形势、把握新机遇源于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指导;明确新任务、谋求新发展源于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发展是客观事物的普遍规律。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丰富理论和观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又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发展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对中国历史和现实发展进行了很好的阐释,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具有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