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贤均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Z1)
1、本文所谈的“无论p,都q”句式,指的是现代汉语中条件复句里的一种句式。用“无论……都”构成的单句,如“无论谁,都不能不学习”,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2、对“无论p,都q”句式,有的语法著作是这样表述的:“偏句排除一切条件,正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的结果”。(注)这一表述给我们带来了如下两个困难。 (1)这一表述的前面说“偏句排除一切条件”,后面又说“正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的结果”,这里就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任何条件”是从哪里来的?是正句自身固有的呢,是外加的呢,还是由偏句提供的?是正句自身固有的,那是不可能的;是外加的,那是不存在的;它只能由偏句来提供。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偏句不排除一切条件。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它与“偏句排除一切条件”是相悖的。 相似文献
2.
马家珍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84,(2)
目前,逻辑学著作一般把假言判断分成充分条件的、必要条件的和充分必要条件的三类。这种划分已为大家所接受。问题是接触到自然语言,某种语言形式,某个关联词语,表达哪类假青判断,哪些条件关系,理解就很不一致。其中对“<如果>不p 相似文献
3.
杜道流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目前,在媒体上常见使用"是时候……(了)"表达式,这和汉语传统的相关表达方式不符。通过网络检索、对北京作家的作品调查和社会调查,我们发现,这种表达式不符合语言规范的需要原则和普遍性原则,因此,我们认为"是时候……(了)"是一个不规范的结构。 相似文献
4.
董再勤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
“既……又(也)”的格式,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它在句中起什么作用,表示什么样的语义关系,具体用法如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仅就上述问题,谈谈看法。 1 “既……又(也)”的功能 为了便于称呼,我们把“既……又(也)”关联的结构的两项,前者称甲项,后者称乙项。 相似文献
5.
史言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1)
现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关于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写道:“每年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秋收以后偿还,收百分之二十的利息。这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从行文来看,似乎是每年春贷秋还,年利二分。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据查《宋会要辑稿》食货四、《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六十六、《文献通考》卷二十一市籴考二常平义仓租税、《宋史》卷一百七十六食货上四等历史文献,青苗法是在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颁布施行的,其具体办法,归纳起来是这样的: 1.以各地常平仓、广惠仓现有的一千五百万贯石粮米钱币,作为青苗本钱。各路由转运司、提刑司主管,并设常平官具体负责。各州“于通判募职官中选差一员主 相似文献
6.
刑法分则中"……的,"是表明罪状表述已经完结的标志,具有这一标志的,"情节严重"、"数额较大"等要素,仅是"或者"后的行为类型成立犯罪的要件;另一种情况是:法条中存在这一标志,"情节严重"、"数额较大"等要素是"或者"前后的全部行为类型成立犯罪的共通的要素。上述从形式上得出的结论,若具有实质上的合理性,应予维持;若不具有实质上的合理性,则应进行补正解释。对刑法第397条和第398条应进行补正解释;"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仅是玩忽职守行为成立犯罪的条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的,即构成滥用职权罪;"情节严重"仅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成立犯罪的条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的,即构成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相似文献
7.
8.
"奈(如/若)……何"是由动词"奈(如/若)"与疑问代词"何"搭配而形成的凝固结构,它与其嵌入成分可以构成多种语义关系.本文力图通过较为丰富的引例,对此类嵌入式隐括结构进行分类例释,并就译释中应注意的问题逐一辨析. 相似文献
9.
10.
时晨虹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11):80-82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在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对少年儿童说:"数学好玩."可是,在很多人的眼里,数学总与"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紧紧连在一起,要么是枯燥的,要么是深奥的,或者是晦涩的. 相似文献
11.
许多逻辑教材将4种直言判断的"逻辑方阵(对当关系)"运用到同样是4个种类的模态判断和规范判断身上,从而导致了严重的逻辑混乱与错误。直言判断"逻辑方阵(对当关系)"的成立需要3个条件,其主要根基是对主项和谓项外延关系的穷尽分析,而所谓模态判断与规范判断的"逻辑方阵(对当关系)"却缺乏这些条件,因此是根本不能成立的。把"逻辑方阵(对当关系)"套到规范判断上是更大的错误。 相似文献
12.
裘荣棠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
0 “越来越X”是个十分活跃的格式,它是从“越……越……”发展而来的固定格式。如:“越来越大”,“越来越熟练”,“越来越看不起他”。从语义上分析,“越来越X”是“表示程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如“越来越大”是表示“大”的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越来越看不起他”是表示“看不起他”的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越来越X”在句中经常充当谓语,也可充当定语、状语、补语和宾语。如: 相似文献
13.
秦华镇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76-78
现代汉语中的“X化”能产性很强,功能上也很有特点,近年来的使用频率日趋上升,“X化”结构的词几乎每天都在增加。但是,我们常说:“现代化、工业化、规范化、绿化、美化、老化”等,却从不说:“(*雷锋化、*长化、*大化”等,这说明在“X化”内部一定蕴含着某种规律支配着这个结构的运转,“X化”的强大的能产性是受到一定限制的。本文根据调查结果[1]对这种限制做一些初步探讨,认为一个成分能否进入“X化”结构大概受到三个方面的限制:1)“X”本身在概念上的要求;2)语用频率上的限制;3)类推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祥林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3)
<正> 《古汉语别称词初探》一文在谈及方言词的使用时举例云;“又明·杨慎《升庵全集》卷六十九:“食之精者有樱桃(饣毕)(饣罗),今北人呼之为‘波波’,南人讹为‘磨磨’。”“‘(饣毕)(饣罗)’,古代的一种有馅面制点心。‘波波’今作‘饽饽’,‘磨磨’今作‘馍馍’,南北方言有别。”(见汕大学报文科 相似文献
15.
董蔡时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从同治(1862~1874)、光绪(1875~1908)年间开始,曾国藩与左宗棠之间“凶终隙末”的私人关系,便成为封建、资产阶级文人议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薛福成说:“陈其元著有《庸闲斋笔记》,“颇能留心时务,阅历既深,凡所纂论,均惬人意,惟每于左文襄公事,颇觉推崇过当。又其间所论文襄与曾文正公龃龉一条,更持议偏颇,褒贬失当”。他感叹说:议者“(?)曾、左隙末之事,往往右左而左曾”,殊失公道。封建、资产阶级文人识见短浅,只看到曾、左之间的矛盾,没有看到他们之间的协作。他们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曾、左之间的思想差距,曾是理学经世派,左是师承林则徐、魏源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并由此产生了两人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认识侯樱英,是在法国马赛的一家中文语言学校里。这是马赛唯一的一家中文语言学校。设有中文班,美术班,还有电影戏剧班,甚至还有个小武术班。侯樱英是中文老师,她的气质和谈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便有了一次更深入的交流。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普通话里,有不少表示强调的方法,其中有一种是强调句子中的某一部分。为了强调这一部分的句子成分,有时就用表示强调的副词,例如“也”、“都”就是可以用来表示强调的副词。根据《新华字典》关于“也”的用法解释有三条,其中之一就是“表示语气的 相似文献
18.
“都”、“也”、“又”主观化用法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顺全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2):74-79
副词"都"和"又"的主观化用法都表示强调语气,"也"则表示委婉语气。在极性表达和程度表达方面,"都"和"也"有一些相同的句法分布,强调表达用"都",委婉表达用"也";在增量表达方面,"也"和"又"有一些相同的句法分布,委婉表达用"也",强调表达用"又"。和强调表达相比,副词的委婉表达要受更多的限制,强调和委婉不是对称的。因此"也"和"都"、"也"和"又"的语气表达不是完全平行的。 相似文献
19.
非独立句式“谁让(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继圣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51-55
本文是作者汉语口语语法研究系列论文中的一篇,描写并研讨汉语口语中的常用句式"谁让(叫)……".这种句式的特点是语义功能主要是强调责任,其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相悖;语用条件是用于反应一答话,而不能用于叙述,所以属于非独立句;在不同的语境中显示不同的情感意味;是一个开放性的句式,具有很强的组合功能;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语法现象,在现代汉民族的交际中普遍使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现代方言和古汉语词语互证的角度,对现代四川方言中的副词刬进行了解释,并由此分析了近代汉语中作副词的刬、刬地(的)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