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植物形态学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认定甲骨文“■”乃隶书苡,为薏苡野生种的文字形式,它与甲骨文“■”即共同组成薏苡属的两个物种,并用“■”即■以字归类之。这是世界上首次关于栽培种和相应的野生种并进而提出生物属的文字记录。  相似文献   

2.
汉字偏旁形音义的历史演变周利璋偏旁是合体字的构成部件。古人把合体字的左边称为“偏”,右边称为“旁”,今人则统指合体字的左右、上下、内外为偏旁。偏旁从功能上分,有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两种。由于汉字的历史悠久,字体经过了从甲骨文到草、楷、行的演变,所以...  相似文献   

3.
通过植物形态及作物遗传育种的研究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认定甲骨文的东西南北四方是用薏苡的形态学及植物地理学特征来描述和象形,是薏苡图腾崇拜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文物》一九七七年第八期载有唐兰和于省吾两位先生对周初利簋即武王征商簋铭文考释的文章。两家的解释,颇不相同,特别是对铭文的前半段,彼此出入很大,使人有无所适从之感。这说明了该器的铭文值得我们作进一步钻研。 由于器物铸造的时代早,铭文的训诂遂成为难题。其中不仅有辨别字义的困难,而且还有一个识字的问题。铭文中有一个簋■字,在甲骨文中最为习见,不过字形与此微异,作■或■。《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中释为“岁”字,视作祭名。于文释此为 “岁”,似本郭说;唐文释为“越”字,仍认为甲骨文借用此字代表“岁”字…  相似文献   

5.
析字对联的修辞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的数目成千累万,就其组成来看,大多数汉字是合体字。合体字是汉字的偏旁与偏旁按照上下、左右、内外等部位组合而成。对联中的“析字”,主要是利用汉字偏旁的分离组合的特点,巧妙地构成语义通达、情景高远的对联。这种“析字”对联,粗略看来,好似一种文字游戏,其实,它是对汉字纯熟而精妙的运用。如果没有较高水平的汉字修养和文学素质,要创作“析字”对联是不可能的。创编“析字”对联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既要把所“析”的“字”贯穿(或暗  相似文献   

6.
“省”字和“眚”字从秦代小篆起就是两个形体“■”“■”,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小篆的形体训释说:“省,视也。从眉省从■”。“眚,目病生翳也。从目生声”到现代仍是两个不相干的字,但在古文字中它们却是一个形体。《甲骨文编》的编者就说道:“■,眚,卜辞用为省字。按眚省古通用”。金文中它的写法基本仍是那样,高明先生《古文字类编》和徐中舒先生主编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都收在“省”字下。郭沫若先生在《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中认为是“眚”字借作“省”字。如《大盂鼎》铭文有这个字,写作“■”,郭老就隶定为“省”字,唐兰先生的《金文讲义》  相似文献   

7.
陈炜湛先生近作《甲骨文异字同形例》一文云:“甲骨文∧既是出入之入,又是上下之下,二者同形,但与六作者则仍有别”。陈先生这种说法很有启发性,但是还有值得补充和商榷之处。我们认为,甲骨文∧不但是出入之入,上下之下,而且是六、今、宀的异字同形。下面试加说明。  相似文献   

8.
何谓同源分别字?王筠《说文释例》卷八说:“字有不须偏旁而义已足者,则其偏旁为后人递加也。其加偏旁而义遂异者,是为分别文。其中有二:一则正义为借义所夺,因加偏旁而别之者也;二则本字义多,既加偏旁只分其一义也。”分别文即分别字。这里所讲的两种分别字都是形声字,是早期形声字的两大主流。其前一种,是为了解决因同音假借造成的一字写多词现象而产生的,加“其——箕”、“或——国、域”  相似文献   

9.
释■     
班■铭云:“命锡■■”铃字或释为铃,不确。此字的左旁不是从金,金字的下端是斧钺之刃的形象,在周金铭文中或作横曲,或作横直,绝无例外,没有作垂直锐形的,其两旁的圆点也不省作,师寰■铃字作■,毛公鼎作铃,本铭中的■字的偏旁金作金,均可证。铃字当释为矜,从予,令声,予即■形的■变,■形即今之余字。余字舀鼎作■,  相似文献   

10.
释“若”     
若(ruo)而灼切。《说文解字》释:“若,择菜也。从(屮屮)右,右手也。一曰杜若香(屮屮)。”按,着字甲骨文写作■甲四一一,它也是每字的变体,写作■前四、二七、二。从书写形式看,象人跪着理发疏顺形,是个独体象形字。本义是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