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弹幕文化作为网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共时性、风格化、颠覆性、从众性等特征,深受广大青年群体的青睐。但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弹幕文化的“泛娱乐化”倾向、“叛逆性抵抗”、碎片化趋势和网络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会引起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被消解、权威性被挑战、传播力被削弱。为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科学引领,以网络素养为关键支撑,以视频内容、技术手段、法律法规为重要保障,共同促进弹幕文化绿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要不断提高党报的传播能力和引导能力,消除其在受众中的刻板印象,党报评论工作尤其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在改文风上多下功夫,增强其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党报评论改文风必须具有人文情怀和形象之美;党报评论改文风必须做到通情达理、情理交融;党报评论改文风重在言之有文、辞达理举、焕发文采;党报评论改文风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3.
由于网络传播的受众心理与传统媒介的受众心理有很大的不同,要发挥网络传播的积极作用,消除网络受众的不良心理状态需要提出引导性的应对策略:进一步健全网络管理法规、制度的建设;加强网络伦理建设,确立具有普遍意义的网络规范;发挥权威媒体网站的舆论导向作用;遵循角色扮演的基本规则;培养正确的视听态度,建立合理的需要结构。  相似文献   

4.
试论网络传播对传播理论的冲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 90年代 ,随传播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传播的出现 ,传统的传播理论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表现在传播者、媒介、受众等几方面 :以线性传播研究为主的旧框架让位于以交互传播为主的新框架 ;网络传播又一次改变了传播者与传播工具之间的关系 ;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广告娱乐化的传播缺陷及诉求控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娱乐化是近年来在整个社会娱乐背景下兴起和发展的一种广告形式。娱乐化的广告能够消解受众对广告的抵触情绪和抗拒心理,使人在完全轻松和开放的心态中接受广告信息,是一种全新的广告传播形式。它在产品销售、品牌建设、广告创意等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在传播过程中的缺陷依然存在。应科学分析其传播缺陷,并重点策略地控制传播诉求过程,扬长避短,才能有效提高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西藏日报》刊发的透视达赖集团分裂言行、揭露达赖集团反动本质系列评论,对达赖集团分裂言行、反动本质进行了有力的批评,系列评论针对性强,论点鲜明,事实充分,论证有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固有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认为,系列评论应该创新传统的评论模式,探索新的评论风格;注重新闻评论的专业化精神;依据受众的接受心理,采取具有受众接近性的评论方式,形成有效表达,进一步提高西藏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当今的科学普及已经从传统的单向灌输式传播向双向互动型传播转变,受众需求越来越成为科普发展的一项重要参考依据。新时代背景下,网络科普以其联动性强、互动性高、时效性强等特点,成为当代科普的主流方式,但其发展也存在着原创少、质量低、重娱乐等诸多问题。网络科普的发展应合理运用受众需求这一数据,拓宽科普发展道路、扫除科普视野盲区;专业科普工作者应了解受众需求、创造受众需求;社会各界应加强联系,建立专业系统的监管机制,以把握“船舵”,共同为当代科普事业的健康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创新的概念前提、内在动力、外在推力、理念表达、强化升级、现实需要、受众变化等是思想政治教育需面对的现实问题。在媒介融合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形式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育形式;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呈现形式;普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服务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播形式;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共担形式。  相似文献   

9.
柳溪 《云梦学刊》2008,29(5):150-151
一网络视频短片的流行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从网络上获知各种信息更趋于便利.各网站为了抓住受众的眼球,登载了大量另类的视频和短片,目前各大网站的视频内容,基本分为原创和转载二大类:第一类为原创,内容包括摄像头自拍、DV拍摄、恶搞等.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视频的兴起,网络传播进入视频时代:对央视网和优酷网“甲型H1N1流感”议题的网络视频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视频节目来源、话语平台的影响力和话语影响力以及话语呈现和对话机制方面,网络视频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呈现都存在显著差异和一定规律。更为重要的是,网络视频传播在危机事件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国外网络社会研究的新突破——观点评述及对中国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文之 《社会科学》2007,(11):96-10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应用的普及,人们对网络技术逻辑和社会发展逻辑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全面的把握,国外关于网络问题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社会视角多维度地揭示和重新诠释网络空间一些带有本质性和引领性的问题、对信息和网络技术引起的各种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描述和探索成了当今网络社会研究的关注焦点。其中,对互联网本质特性的再认识、对网络空间互动模式和网络行为的新理解、对网络社会中国家安全的重新定义,以及对互联网治理和治理权的探索,可以为中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聂建成 《云梦学刊》2011,32(2):146-148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用户借助于大力发展的新的视频点播技术(流直播),实现了在网络上的"即点即播",网络视频广告契合时代新营销的发展趋势,以其内容的极大丰富性、广告主与用户的便捷交互性及投放精确性等优点成为当下广告市场的一支强劲生力军,但是网络视频广告毕竟是新兴力量,其接受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网络沟通下政府形象“距离悖论”的解析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沟通的兴起,使政府形象塑造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政府形象的“距离悖论”出现新特点,其突出表现是,民众对政府形象的评价与该级政府同民众的距离(包括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成反比。在网络沟通下,形象良好的政府须具有回应性,倡导科技领先,强调参与和协作以及具有预见性,因此,政府应从树立形象意识、完善电子政府工程、提升政府媒体公关能力和公信力以及提高危机处理能力等方面着手,来应对政府形象的“距离悖论”,以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  相似文献   

14.
微信的传播学观照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信已经成为手机用户的一种生活方式,开启了移动互联网传播的新时代。从拉斯韦尔"5W"模式来看,在微信这种基于关系的病毒式传播中,所有对信息感兴趣的人都是传播主体,他们整合手机和QQ中丰富的传播资源,借助文字、语音和视频等富媒体介质,有选择性地将一些碎片化的内容,定向传播给窄化的"朋友圈",以增强人际交流,提高社会"湿度"。  相似文献   

15.
依托互联网的网络文学,具有综合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众多类型的信息的多媒体特性,多媒体文学将是网络文学发展的主流形态。本文探讨了网络文学创作的多媒体特性给创作活动带来无限生机,同时也存在隐患,而这正是网络文学发展中的自身矛盾。  相似文献   

16.
对上海13个区县315名中小学生的网络接触习惯、网络使用习惯和对网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后发现,中小学生对网络有一定依赖,使用网络以娱乐和获取信息为取向;年龄是影响中小学生网络行为的因素,性别无显著影响;家庭和学校的科学引导有待加强,要避免一味的简单设限。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不正当竞争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腾讯等企业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业逐渐成为当前的支柱行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多采取跨领域的方式展开竞争.在跨领域竞争的过程中,部分企业采用不正当竞争的手段获取利益,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针对当前对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不正当竞争研究不够全面和深入的情况,梳理了当前国内外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相关文献,给出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定义,对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不正当竞争的特点、表现形式、成因与管制现状等方面的文献进行了文献梳理和文献述评,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与结论.  相似文献   

18.
短视频是继文字、图片、长视频之后兴起的又一种互联网内容传播载体,深刻改变着网络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已成为意识形态交锋角逐的主要场域和前沿阵地。短视频场域给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了一系列新机遇:短视频视听化呈现、个性化推荐、裂变式传播的特征,可以给人“沉浸式的体验感”和“拟真化的在场感”,可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智能化生产,推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迅速抢占热点和回应舆情,有助于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温度、改善投递精度及扩大辐射广度。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都是因网而生、因网而增的,短视频场域也给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多元化格局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权威性、碎片化信息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系统性、娱乐化语境遮蔽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崇高性,使得公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取向变得迷茫、认同内容趋于表面、认同情感逐渐淡化。鉴于此,应通过把好主方向、唱响主旋律、优化主渠道、筑牢主阵地等策略,化挑战为契机,在坚持主流引领中提升政治认同,在加大优质供给中提升理论认同,在创新话语表达中提升情感认同,在多元主体协作中提升行为认同,切实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网络民主中的多数暴政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网络民主的发展,网络多数暴政现象屡屡出现,这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背离了民主的价值取向.网络空间中容易产生群体极化,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会出现"沉默的螺旋"现象,现阶段中国网民的非理性和不成熟,以及数字鸿沟的存在,是中国网络多数暴政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了减少和避免中国网络多数暴政的产生,应加强网民的道德自律,引导网民理性看待网络舆论;正确认识网络民主,适时消解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缩小数字鸿沟,并保障反论权的实现;建立健全网络法制,增强网民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