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旅游发展与傣族园社区的乡村都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乡村都市化进程很快,其研究也取得了极大进展。但是,对于以旅游发展为动力的社区的乡村都市化还缺乏研究。本文将西双版纳傣族园这一乡村旅游社区置于旅游发展的场景下,以人口结构、经济结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为分析框架,进行乡村都市化的关联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对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来说,现阶段是一个从乡村社会向都市社会转变的时期,这个转变的过程也成为从农业文明向都市文明转化的文化转型过程,相较于社会转型,文化转型是一个长期、隐蔽的过程。从人类学角度看待都市化过程中发生的文化转型现象,从家庭、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整合模式等较为典型的方面进行阐释,将对文化转型的研究、都市化研究及中国社会的研究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3.
在湖南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不能忽略农村的发展。根据湖南的实际情况,提出农村发展走综合农业现代化和乡村都市化的思路;同时讨论了推进综合农业现代化和乡村都市化的内涵和问题。  相似文献   

4.
郑国 《东方论坛》2009,(4):114-120
20世纪三十年代,青岛乡村建设运动在市政府的主导下,以城市为标准和起点,有意识地培育乡村现代化,缩减城乡差距,“埋头苦干”,促进了乡村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被誉为“都市化”模式。这为乡村建设派认识处于争议中的乡村与都市的关系提供了具体范例,对当今新农村建设亦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乡村都市化使卷入的回族家庭在新的行政社区寻求宗教认同,进行文化构建活动。民乐回族社区是银川伊斯兰文化建设最为活跃的社区,清真寺、阿语学校、民族幼儿园三者负载着文化传播功能。村落共同体的解体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交往方式,精神社区的认同超越了原来的地域界限,它是回族以伊斯兰文化强化族群边界的精神纽带。随着居民与流动人口比例的消长,社区也可能出现分化。  相似文献   

6.
7.
在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文章追踪研究了南景这个因杨庆先生的著作而在海外中国研究中颇具影响的学术名村,描述了它五十年后经济生活的基本形貌.从城郊聚落到都市村庄的南景,失去了昔日固守的田园,土地和房屋的出租成了村社、宗族和家庭经济的生存之本.其变迁轨迹不仅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乡村都市化的代表,也承载了传统农民终结的历程.  相似文献   

8.
社会学视角下城郊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与建设相对不足。地方精英在乡村厶居环境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显示着其强大的影响力。通过个案研究可以显见,村庄精英为村落在国家、省级人居环境建设评比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东锁村为个案,对东锁村称号获得背后的逻辑原因进行了阐释,进而就人居环境存在的薄弱点予以剖析。发现理想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需要坚持生态与规划并行,不断完善支撑系统,提高村民的素质和公众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9.
10.
耿瑛 《东方论坛》2010,(4):30-34,125
有多少种研究社会的视角,就会形成多少种对社会变迁的理解。社会学研究者们将人类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的多种方法和技术引入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研究的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视角。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流动和社会文化等视角梳理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研究成果,对于继续深化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脊梁,承担着国家未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使命。城中村是我国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产物,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中村青少年教育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因素,对之解决如何事关国家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城中村青少年教育问题研究的现状,找出城中村青少年存在的社会问题,并从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四个维度进行思考,探索国家治理视野下的城中村青少年教育问题的解决途径,以期通过政府监管、社会参与、高校帮扶等措施更好地对这一群体进行教育,践行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相似文献   

12.
安徽农村城镇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城镇化大省,更不是经济强省。城镇化滞后,农村劳动力过量剩余是我省经济发展中最大的结构性问题。因此,我省必须大力推进多元城镇化,用城镇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从而解决棘手的“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市民化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或主线,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中心战略。农民工市民化包括了农村退出、城市进入和城市融合等三个相互联系的时序环节,而且每一环节的推进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支持。由于特殊的二元制度使然,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缺失与制度不当同时并存,阻碍了市民化的进行。只有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逻辑起点,进行农民工市民化的土地退出制度、户籍进入制度、社会保障融合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快速转型,传统的“乡土中国”不断解体,“城乡中国”成为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新形态。城乡中国阶段新的城乡均衡关系逐步形成,农民自由进城和顺利返乡,形塑了转型期乡村社会的“半工半耕”结构。以农民为主体的“半工半耕”结构充分体现了农民的阶层自主性,赋予了中国社会结构充分的弹性和韧性,维系了转型期乡村社会结构的均衡。城乡中国富有弹性的社会结构,是中国特色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保持稳定有序发展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5.
从城市化视角出发,对农村文化扶贫工作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农村文化扶贫工作应注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习俗等深层次的文化扶贫.新的经济形态要求要有新的文化形态,因此,农村文化扶贫工作应积极引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因子;要充分发挥农民工和乡村文化精英等意见领袖的作用,实现贫困地区的文化变迁;要承古求新,寻求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化的契合点,注重乡村文化重构中的保护和创新,避免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当前,天津正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要从根本上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就必须积极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农村城市化建设对天津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城市化建设有利于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增加农民收入以及促进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广东乡村社会受到城市化的冲击而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剧烈的社会变迁,这一变迁的趋势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将不复存在,农村逐步变成城镇,农民逐步变成市民。二元结构渐趋向于解体,工农业差别日趋缩小,但农业不会因城市化和工业化而消失。目前,广东处于城市化加速期并致力干城乡一体化建设,采取许多有力措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城市化定义的嬗变与分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城市化的定义进行了系统的概括、梳理和评论,并概括比较了众多学者对乡村城市化的论述。文章认为,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界定大致经历了从传统型定义到现代型定义,再发展到后现代型定义的过程。这一嬗变反映了人们从关注经济的发展到重视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文明变迁,从强调城区的集中建设到主张都市带的协调发展,从强调城市工业文明取代乡村农业文明到主张城乡文明相融合等等的思路历程。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已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严重制约因素。因此,只有推进二元结构的彻底转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加速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三农问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和成都贫困调查的实地访谈资料,对城镇化的贫困消减作用进行研究。通过比较城市原住居民与农转非居民的贫困发生率,研究发现:与城市原住居民相比,农转非居民的贫困发生率显著更高,且农转非居民内部的贫困发生率存在群体差异,被动市民化者的贫困发生率显著高于主动市民化者。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户籍变更的贫困消减作用存在制度滞后效应,且被动市民化者居住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更差,市民化的收益相对较小。这意味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让有市民化意愿的农村居民先进入城市,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将城郊变为城市,将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