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一门自20世纪后半叶开始逐渐形成的新兴的独立学科,男性气质研究试图解构对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的单一理解。其研究理论在与女性主义的冲突、对话和结盟中经历了男性性角色,男性权威的表现,男性身份话语的生效方式及其与权力和权力抵抗的关系三个发展阶段。男性气质研究的理论发展表明有关男性气质、男性和男性在性别秩序中的地位已成为世界性的研究问题,且更强调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2.
女性崛起与新型师生关系的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新型师生关系所强调的平等、对话、关怀等核心理念,与女性气质体现出的同情与理解、关心他人等特质相似和相通.伴随着女性的崛起,教育领域中的女性工作者不断增多,在她们的不断努力下,曾经受到压制的尊重与关爱学生的理念逐步获得解放并上升到重要位置,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巩固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女性的崛起也使广大男性从男性气质的刻板印象中解放出来,男性不再压制自身的女性气质,避免了由于固执追求男性气质意识形态而带来的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进而有效地推进了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呈现出话语主体多元化、话语载体多样化、话语内容复杂化的新特点,也面临着国内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日益激烈、国际网络领域西方意识形态话语权渗透交锋不断、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应对乏力等新挑战。掌控新时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就必须提高话语主体素养以引导网络意见领袖发挥正能量,拓展话语载体多样性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坚持话语议题守正创新以打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优势话语,推进话语表达方式转换以实现中国话语标准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4.
从女权主义电影批评角度审视,新中国的电影在女性伸展与解放的体貌下,是一种强大的政治潜抑力与整合力.在这两种合力的遮蔽下,女权的内蕴、女性的意识和独立的女性品格却缺损到几乎无可辨认的境地.新时期主流电影通过女性表象的复位完成了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拨乱反正"的过程,然而,这一时期电影叙事中的女性、母亲、地母形象仍是沉重的、超负荷的或多元决定的历史存在.新时期的电影语言仍然是男性的传播方式,在男性的、意识形态权威话语的遮蔽和扭曲下,新时期电影中的女性依然是缺损的.  相似文献   

5.
《尖尖的枞树之乡》是美国著名女作家萨拉·朱厄特的代表作。随着女性主义等思潮的兴起,当前评论界更多地关注作者在作品中塑造的坚强、独立女性。事实上,朱厄特并没有忘记男性,在《尖尖的枞树之乡》中,不但有传统、刻板的男性,也有觉悟和可拯救的理想男性。正是通过对这些男性的刻画,作者不仅表达了她对男性的关注,更表达了其对男性气质建构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基于此,借助社会性别研究的视角,探讨朱厄特在《尖尖的枞树之乡》中对男性气质的重构,指出朱厄特通过对支配性男性气质的否定和批判,解构了传统的男性气质,进而又在对"雌雄同体"双性气质的肯定和赞赏中,实现了对理想男性气质的重构。  相似文献   

6.
根据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分析索尔·贝娄的代表作《洪堡的礼物》发现,从洪堡为代表的支配性男性气质和从西特林为代表的共谋性男性气质的兴衰过程中,两种气质的地位竞争与关系变化以及不同的文化条件,对男性气质具有微妙影响和作用.不同男性气质地位的变化暗示了文化的变迁,即传统的精英文化向与商品利益结合的大众文化转变.小说不仅传达出作者对男性气质危机的深刻思考,而且传达出作者对支配性男性气质和精英文化回归的期盼.  相似文献   

7.
《大地的成长》是挪威作家汉姆生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被称之为"大地的史诗"。其突出的艺术成就之一就是塑造了一个朴实勤劳的农夫形象。这位农夫艾萨克作为"理想的男人"而受到汉姆生的推崇和赞美。但是现代社会中,男性气质却不断遭到现代性的消解。以该作品为范本,从不同类型男性气质的竞争、女性气质的转变及男性气质的危机三个方面出发,对男性气质与现代性的关系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深刻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客观规律性,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既从系统性层面将意识形态与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统筹协调,又从意识形态本体维度审视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形势、严峻挑战、目标任务等元素,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如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些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主要表现在: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动中,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性;在文化自信与反对霸权相结合中,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认同性;在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相协同中,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9.
人类如何解读有关两性关系的男女符码 ,往往从根柢处规范着父权制以来男性中心文化的内在结构和意义。中西女性边缘化、男性中心化的方式不同 ,由此建构的男性权力话语各具形态与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全媒体语境下话语传播呈现出主体的权威性与草根性共生、内容的系统化与碎片化并存、方式的融合性与裂变性同行等特点,这些特点将在不同程度上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这主要表现为:异质话语的强势渗透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力;舆论事件的庞杂叙事淡化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力;网络乱象的监管缺位分化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公信力。需要严把价值导向,夯实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思想基础;做强主流舆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宣传版图;推动技术赋能,净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正是这一状况的必然反映。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对于我们深刻认识意识形态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内涵和价值意蕴,正确把握意识形态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方法论原则,加强意识形态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路径选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快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融通和占领网络新媒体话语主阵地,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部牛仔因西部作品和政治力量的推动一度成为美国理想的男性气质形象。时至今日,牛仔神话仍在怀俄明州上演,以牛仔为代表的西部男性形象影响着该州甚至全美的男性气质构建。普鲁却在《近距离:怀俄明故事》中对西部男性群象进行了多角度解构,从经济驱动、女性视野及两/同性关系等多维度淋漓尽致地剖出恶劣环境中西部人善恶交织的情感与生活,挖出他们身上被隐去的恶习,解构了西部神话中善与恶的二元对立,直击怀俄明牧场上西部男性形象的虚伪与荒诞。  相似文献   

13.
明星身体是社会观念和话语实践的产物,也是时代社会意识形态的符号化表征。新中国建立后的"十七年"间,电影明星在银幕上的身体呈现方式就精确地阐释了当时意识形态对女性气质、女性身体的想象,以及对女性社会价值的期许。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生巨大且迅猛变迁的当代,大型国企男性工人群体的男性气质正在通过与政权、阶级、性别、单位制、代际关系等社会力量的互动,发生着变迁.大型国企工人由20世纪60-80年代荣耀的“共和国工业长子”变为90年代的遭受阶级创伤的男性工人阶级,不再享有形象、工资福利、子女就业等方面的优越.相应的,工厂子弟学校原本在工人阶级男性气质的代际传递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化力量,变为工人子弟逃离的场所.性别等级成为抚慰男性工人创伤的有限来源,女性在工人阶级的再造中仍处于边缘位置.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在塑造女性群像的同时也造就了女性话语霸权下男性系列的独特的精神蕴涵和人格张力,事实上,其传奇式的生命体验对这种形象的性别化处理有着隐约含蓄的指涉和衍生意味,寻找作者在对这些男性群像进行创造时的情感走向和话语态势,可以窥视到男性形象作为一个符码表征,在张爱玲小说中所具有的艺术特色和意义指向,进而从一个新的视阈介入小说的文本内核。  相似文献   

16.
全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形态,改变了传播范式和舆论生态,开启了传播的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需要适应转变要求,审视媒介的迭代意味,洞见媒介迭代对话语主体、话语表达和话语环境等维度的冲击.我们要运用辩证思维看待全媒体的发展,通过主流意识形态主体的主导与引导、话语的释义与赋义、环境的引领与协同,在解构中建构,变挑战为机遇,做好媒介与意识形态的有机契合,进一步筑牢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   

17.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成功传播是以话语建构为基础的,运用费尔克拉夫的话语社会变迁理论,从文本建构、传播话语、精神话语的社会影响三个维度对其展开分析。研究表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文本话语具有政治性、象征性、直观性特点,其话语建构经历了自上而下、被最高权力认可的过程;媒介传播以通过场景、语言、情感、事件塑造典型的方式进行话语建构,具有鲜明特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军事化色彩、情感乐观昂扬、经验体和语录体。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被塑造为石油战线的意识形态“宪法”,被固化为企业管理的文化之根,以话语建构为载体,借助媒介传播,不断与时俱进,传承核心价值观,对奋斗求索中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强大助推力。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的写作离不开两性躯体形象。从男性视角中的女性躯体符号的所指、女性躯体被商品化的根源,以及男性躯体符号相应地被改写等方面可见作家对男性话语的独特解构方式。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之交的中国,性别与权力的传统关系被动摇,但受西方文化冲击背景关于中国男性化建构的命题较少被研究。老舍小说是其人格气质及人格理想的集中呈现,表现出对中国现代化转型期的男性气质建构及理想形象的深入思考。英语世界学者雷金庆及陈伟明从现代与传统的衔接点切入,考察传统中国男性化模型的理论基础,分析西方语境可能对中国知识分子重建这些模型造成影响,探究新的男性气质类型及其文化史意义。老舍小说《二马》及一些短篇小说成为主要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审美观照下的男性文学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性形象是女性文学中相对次要的人物形象,但是选取男性文学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并加以解读,会发现女作家对男性形象的塑造与男作家在文化观念和性别立场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它解构和颠覆了男性形象在男性话语中的主体地位,男性形象扮演着女性反叛传统文化、消解男权意识的对立面的尴尬角色。妇女解放在女作家那里已经成为审美想象的话语形态而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