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中国当代留日作家陈希我、林祁长期浸淫于日本社会独特的性别文化当中,从不同的性别视角与文学书写的“异趣”表达,呈现了中国作家对中日两个国度复杂的社会与文化、历史与现实的多向度思考。“享虐”与“性越境”是他们从日本体验以及文学书写中萃取而成的独具个性的性别话语。  相似文献   

2.
《蛙》用高密东北乡的日常生活营造了计划生育60年的宏大历史空间,不仅对主流的历史叙述进行了解构冲击,而且突破了对庸常生活完全认同的所谓"现实主义"模式,对人性的幽暗地带进行细微剖析,直指人类的俗世生活之罪。文本中关于恶、罪感、忏悔与救赎之间的缠绕与搏斗可以说是当下生活图景的精神镜像。但因无法祛除的私利牵绊,个体忏悔寻觅到的仅是一条无望的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身体美学研究在国内美学界风生水起,这其中最大的功绩莫过于首创这一学科的美国知名学者理查德·舒斯特曼教授的大力引领。2011年7月,舒斯特曼教授又推出了在此研究领域的汉译著作《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程相占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一书,作者自言这是其积数十年之功的精心之作。细读全书,确如作者所言,是身体美学研究领域难得的一部佳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不仅为我们澄清了身体美学研究中的诸多误解,鲜明地指出身体美学研究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诗集《地铁》是"新湘语"诗人哦该的代表作,以身体修辞的视阈观之,其诗歌具有清醒的平民化身份意识,诗人通过对世事万象的原生态呈现,依靠"身体"的肢体动作和切肤体验,传达给读者一种身体的疼痛感,进而实现对身体意识的解构,影射出对生命的关怀和存在的焦虑,在日常琐事里建构其独特的身体诗学。  相似文献   

5.
米亚·科托的小说《母狮的忏悔》是一部为莫桑比克社会边缘女性发声的小说。科托在小说中以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库鲁马尼村子中不可调和的人兽冲突,表达其关于人性与动物性的思考,继而通过展演具有多元伦理身份的女性遭遇的生存伦理困境,批判父权制对女性的剥削与压迫。结合小说创作的历史语境,以“文学伦理学”为切入视角,探究马里阿玛是如何突...  相似文献   

6.
痛苦是人类求索真理时的不可遏止的冲动,苦难因而承载了非常积极的意义。智慧是对于苦难的洞见彻悟,是对于人世种种苦痛格外关切,智者有高贵的痛苦。佛教是摆脱痛苦的独特而伟大的不二法门,以苦为师,通过每个人自己的修炼达到"心无挂碍"的境界和对苦的解脱。真正的宗教精神自觉到单靠自己去除苦罪的能力毕竟有限,从而发生忏悔心,化出悲悯心,以接受超越的精神力量,便去从事道德文化践履,忏悔是精神超越的条件。"忏悔"来自佛教和基督教,中国文化阙如。武高寿先生在《境界与智慧》一书中,把佛教和基督教联系起来考察,把佛教放在世界文明格局中考辨,从提升境界、促进社会和谐、发扬社会批评、推动宗教与文明对话、厉行法制、倡导社会排忧解难等角度,从超越角度介入社会批判,开拓了研究新领域,首倡作为人学的"文化佛学",关注民生,立足现实,追求超越,是一种关注现实社会人生、世界和平的智慧思想。  相似文献   

7.
莫言对身体的描写细到极致,他善于从气味、声音等独特角度刻画身体的具体形态.莫言在小说《丰乳肥臀》中对人物身体的描写更是超越了身体的生理性意义,兼具内在的功能性意义和外在的社会性意义.在《丰乳肥臀》中,权力对人们身体和生命存在价值的规训让他们沦为社会和家庭的弱者,当他们的身体因受到饥饿和欲望的束缚而陷入生存困境的时候,身...  相似文献   

8.
9.
伊丽格瑞的《此性不是同一性》企图跳出以男性气质为参数的女性性欲理论的建构模式,从而打破了对女性性欲的浅表化解读---一种对男性性欲的必要补充而存在的女性性欲,并试图从女性主体出发,展示女性性欲中的异质性一面。尽管其并没有明确回答如何恢复女性的性欲、激活她们的想象,保存她们自身的欲望语言等疑问,但是却对摆脱女性/男性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从女性的身体出发找寻女性自身最原初、自然的本真属性以恢复女性的在场,不失为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霜降》叙述了权贵家庭的保姆霜降的沉沦悲剧。通过权贵家庭男性的身体书写,从控制与失控、疯癫与理性、逃逸与陷落三个向度,揭示出荒诞世界正反颠倒的幻象及女性悲剧之源。  相似文献   

11.
作为哈罗德.品特代表作之一,《回家》反映了在男权社会里,传统女性己成为“他者”并被放逐到社会的“边缘地带”,但在另一方面,以鲁丝为代表的“新女性”敢于挑战男权思想和文化,直至取得“性”的胜利,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作者的“女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日本新华侨华人母女作家孟庆华与清美是战争遗孤的配偶及女儿,属于另类日本人。母女两代皆以华语写就长篇小说,从母亲“无性”的叙述《告别丰岛园》,到女儿遭遇的“性无”《你的世界我不懂》,试图从契入女性生命体验的、浸透记忆和想象的日常生活出发,对国家的“他者”、历史的女性、性爱之救赎等进行深入探讨,从而获得女性自述体小说的历史纵深与现实意义,也为世界华文文学提供了新的视界与空间。  相似文献   

13.
14.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寓言小说。在此拟从福柯的权力、知识、话语的理论出发来重新解读这篇政治寓言,指出权力一方面通过规训手段把其他动物变为一群驯服的身体,以满足农场运营的需要;另一方面又通过话语力量来建构动物的臣服的主体。那些动物囿于驯服的身体和臣服的主体,因而它们也就只能默然地接受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莫言的《檀香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回归身体性写作的灯塔,即身体本位的写作.没有身体的灵魂,是孤魂幽灵,无所依托,空游于天地间;而没有灵魂的身体则只是一具躯壳,不再有任何灵性与生机可言.所以,身体本位的写作是从身体出发并最终回到身体的灵魂旅程.  相似文献   

16.
性别和身体是理解黑人性的一个重要维度,在《看不见的人》这一黑人巨著中,对黑人身体的规训建构了黑人与白人之间的性别等级,性别等级成了强化黑人与白人问种族差异的又一基石。黑人对身份和性别的操演解构了关于黑人种族的本质主义迷思,操演的性别揭示了黑人性的丰富内涵,重塑了黑人性的复杂与多元,操演的身份实际上是对白人父权制性别等级制度的颠覆和反抗,是对性别民主和主体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17.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1]自发表后经历了一评再评。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王蒙和五十年代的林震都集知识分子、青年、干部/革命者三种身份于一体。多重身份对应着多重焦虑。身份之间的压抑、转换、矛盾、冲突产生身份认同危机和困境。只有通过成长才能最终实现身份的突围、认同。  相似文献   

18.
19.
奈保尔的小说《半生》描述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性别关系错位;欧洲作为世界中心的地位被消解,而在这个大环境下生存的主人公也迷失了自己的文化身份。通过故事,奈保尔重构了后现代后殖民语境下第三世界的人面临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20.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是美国新经济政策之后的重要时期。它是一个多元化、新保守主义时期。七十年代的美国为少数民族作家提供了写他们本民族文化的机会。同时,少数民族作家也表达了他们所受到的种族歧视的亲身经历。M·H·金斯顿在她的小说《女斗士》中表达了她的中国文化背景及美国的生活经历。由此而渴望寻找到适合并属于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