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波伏瓦是位颇为复杂的作家,时至今日,学界对她的评价仍是褒贬不一、争议颇多。在中国作家赵玫的笔下,波伏瓦 “毕生附丽于萨特”,不是“真正彻底的女权主义者”;她是萨特志同道合的伴侣,“他们彼此拥有”;她是一个“将美丽和智慧结合起来的女人”。 透过赵玫笔下的波伏瓦形象,我们可以反观当代中国知识女性对自我角色的思考、困惑与追寻。  相似文献   

2.
波伏瓦在中国的接受史已近30多年,但关于波伏瓦与萨特的一些问题的论争仍然未止,这些论争甚至贯穿了波伏瓦在中国译介的整段历程。其中,董鼎山、黄忠晶和施依秀三位学者之间的一场论争就断断续续持续了10多年。三方各持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学者对波伏瓦的理解甚至误解。三位学者都认为自己才是把握了事物真相的人。通过梳理这段论争的过程,以及结合波伏瓦哲学思想中的一些观念,我们会发现,其实关于波伏瓦与萨特之间关系的问题不关乎真相,而关乎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3.
阿尔贝·卡缨认为:“文学从来都是形象的哲学。”这种看法完全适合于思想家让—保尔·萨特。萨特1974年8—9月在和西蒙娜·德·波伏瓦的最后一次谈话中说:“我要在提出我对世界的看法的同时,让我的文学作品或随笔中的人物,按照这种观点生活,我是在给我的同代人描述这种观点的。”可见,文学是萨特用来宣传自已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工具。1975年,米雪尔·贡塔问他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政治和哲学。”事实上,文学不仅是萨特参加当代社会政治斗争的武器,也是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媒介,萨特毕生对它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波伏瓦在她的回忆录中曾这样写道:“他既喜欢司汤达,又喜欢斯宾诺莎,他拒绝把哲学同文学割裂开来。”(《一个循规蹈矩的女子的回忆录》)  相似文献   

4.
1986年4月,法国著名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西蒙娜·德·波伏瓦永远告别了她为之奋斗的人类世界,但她的思想与创作并未消失。长篇小说《人都是要死的》(1946)就是她的文学创作的一部很有意义的作品《人都是要死的》如同萨特的《恶心》一样,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它融汇了作家的哲学思想结晶与艺术创造的才华。波伏瓦正是用这部作品参加了战后对存在主义的大辩论,同萨特、加谬一起把存在主义文学发展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文学浪潮,波及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5.
以往学界把波伏瓦的女性主义理论归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一脉,认为她的思想来源仅限于萨特的存在主义。但是,从哲学的视角,深入细致地研读波伏瓦的《第二性》一书,就会发现波伏瓦的女性主义思想来源其实十分宽广,它深深根植于西方哲学历史传统的土壤之中和法国现代哲学思想的语境之下。文章以其女性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渊源关系为例来澄清学界对其思想来源的误解,以证明其思想的独立性与原创性。  相似文献   

6.
以往学界把波伏瓦的女性主义理论归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一脉,认为她的思想来源仅限于萨特的存在主义。但是,从哲学的视角,深入细致地研读波伏瓦的《第二性》一书,就会发现波伏瓦的女性主义思想来源其实十分宽广,它深深根植于西方哲学历史传统的土壤之中和法国现代哲学思想的语境之下。文章以其女性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渊源关系为例来澄清学界对其思想来源的误解,以证明其思想的独立性与原创性。  相似文献   

7.
萨特和波伏瓦的文学创作有很深刻的联系,但由于"性别意识"的差异,他们的作品又体现出不同的风格.本文将通过对他们文学作品中的两性形象、两性关系和性爱描写的分析,阐释其"性别意识"与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波伏瓦的《第二性》在中国大陆的译介和接受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在此期间,《第二性》被翻译的次数达十次之多,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论著作在如此短的时间里翻译和出版次数如此之多的不多见的案例之一。《第二性》译介和接受的三十多年里正是中国性别观念发生急剧变化的年代,作为中国女性解放的精神导师和精神源泉的波伏瓦以及她的《第二性》在不同的时间内被反复介绍、翻译和传播,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波伏瓦与中国性别话语之间的共生关系,进一步说,中国性别话语的发展转化实际上不断地为波伏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提供了新的语境。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女性诗人翟永明,在20世纪80年代曾迷恋甚至模仿波伏瓦.她反复阅读波伏瓦的作品,并在诗歌创作、艺术评论和其他作品中继承波佚瓦的女性主义思想,结合当今世界女性艺术创作和生活的现状提出自己的创见.通过对翟永明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波伏瓦的女性主义思想以及生活方式对中国当代女性的艺术创作、思想及生活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萨特现象”是1942-1946年间世界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我国学术界对萨特的研究和评价工作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末,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 我国部分作家的创作,或多或少受到了萨特的影响;但萨特在我国的评论界却经历了一条漫长的“中国之旅”,旅途虽然坎坷曲折,却终归回到了公正的立场上来。  相似文献   

11.
马赛尔与萨特都是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但有一些观点却与萨特大相径庭。他针对萨特在《存在与虚无》、《恶心》等著作中所论述的“人的存在与自由”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的弊端。他指出:萨特把人的存在看作是偶然的、荒诞的、虚无的,是一种悲观的论调,会给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罩上一层阴影;萨特关于“他人就是地狱”的结论,是把人们带到痛苦和不安的处境;萨特提出“我是被判处自由的”绝对自由观,是“最离奇的谬误”,是“虚无”,现实中是不存在的。马塞尔对萨特的抨击,对于我们研究萨特及其存在主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自萨特的著作译介到中国以来,他的存在主义理论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并一度成为国内知识界最具争议性的学说,显然,这种现象的发生与萨特著作及其研究著作的出版密切相关。本文选取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语境下"的国内有关萨特著作的出版进行研究,将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划分和归类,以凸显其时代特征,为后来的萨特研究提供一份比较完备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作为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萨特早在 2 0世纪 40年代就已经走进中国 ,但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还要从改革开放后的 80年代算起 ,这其间我国学界对他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果 ,但大多偏重其哲学思想 ,文学方面的侧重仍嫌不够。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 ,杨昌龙教授所著《存在主义的艺术人学论文学家萨特》是我国第一部以文学家萨特为研究对象的专著。该书系统、全面地论述了萨特的文学思想与文学作品 ,从理论的高度准确地概括了存在主义艺术人学的特征 ,并结合文本的具体分析和细致解读 ,明确了萨特思想与艺术的价值及其不足 ,填补了这方面的…  相似文献   

14.
作为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最具影响的当代西方文化思潮之一,萨特存在主义哲学首先启迪和深化了70年代末以来文学表现人生和自我的发展情状,特别是促进了"先锋派"文学"自我"表现的转型;其次,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标榜"新写实"、"新生代"和"晚生代"的一批作家先后登上文坛,他们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萨特话语的中国转化.由于时代氛围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差异,80、90年代作家对萨特存在主义话语的文学解读和叙述方式有着很大不同,这意味着在萨特影响下中国新时期文学中"人"的观念已经走向重构.  相似文献   

15.
西蒙娜·德·波伏瓦在长篇纪实作品《长征:中国纪行》中,对新中国初期的文化语境、文学导向、创作成就与缺憾进行了敏锐而客观的评论,传达出独立、深刻的见解.她深入研究特定历史阶段下中国的现实社会状况、文化发展条件,将文学的"普及"策略置于这一时代背景下给予充分理解,肯定了文学创作在宣传社会主义思想、鼓舞人民进步、反映现实矛盾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针对西方学者的一些抨击,波伏瓦给予有理有据的反批评,但她也质疑那些禁锢文学创作活力的"教条",探究损害文学真实性的根源,指出过度强化文学为政治服务、过激进行文艺斗争的弊端.波伏瓦的观察与批评尽管存在历史局限和认识误区,然而她的视角为我们呈现特殊的参照性镜像,对于重新审视、反思文学与政治、与时代、与人民之间的根本关系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刘慧 《人力资源管理》2011,(11):190-190
<正>一、萨特的介绍让·保罗·萨特,是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哲学家,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创始人。在中学期间,热爱阅读的萨特,曾产生过拯救人类与痛苦的浪漫理想。在巴黎师范学院学习的萨特,读了笛卡尔、康德、柏拉图等人的主要作品,这些人的哲学思想对他的影响深远。不满于现状的萨特,投身于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门下深造。在此期间,他广泛阅读马克  相似文献   

17.
法国著名作家让·保罗·萨特辞世至今已有 2 0年了。这位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兼哲学家没有浪得虚名 ,其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在文学界都具有实在的价值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萨特访华 45天所发表的观感分析其对中国的好感 ,以及他的思想及作品在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萨特与中国     
法国著名作家让·保罗·萨特辞世至今已有 2 0年了。这位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兼哲学家没有浪得虚名 ,其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在文学界、哲学界都具有实在的价值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萨特访华 45天所发表的观感分析其对中国的好感 ,以及他的思想及作品在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行动的学说在萨特的哲学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萨特甚至把他的存在主义归结为一种行动的学说。同样,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主要探讨了人的存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而贯穿于这些基本问题之中的主线则是行动观。因为,人的存在萨特看来,即是一种行动,行动本身意味着改变世界。只有理解了行动才能理解人及其与世界的关系。建立在存在的精神分析法基础上的萨特的行动观独具特色,它的理论优点和缺点同样引人深思。鉴于此,本文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理论探寻:其一,分析萨特行动的方法论基础;其二,挖掘萨特行动观的本质内涵;其三,评析萨特行动观的优劣得失。  相似文献   

20.
波伏瓦与巴特勒分属于女性主义发展史上不同阶段的理论代表,二者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方向,许多观念在很多方面具有对话性质,而他者这一问题一直是二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比较波伏瓦和巴特勒在他者问题上的看法、立场以及对现实关注的差异,可以发现女性主义理论的一些话语或实践的大致趋向:波伏瓦视他者与自我是相互性的关系,这是一种经由对方而达至对自我认知的历程;巴特勒在他者问题上一直在思考“你是谁”的问题,以及如何践行“我”对他者生命的哀悼。如何哀悼他者的生命实质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生命政治秩序,而个体生命的反抗正是构建政治制度之外的另一种哀悼生命方式的内在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