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唧唧”辨正此诗首句“唧唧复唧唧”,各家解释大致有两种。一是解释为叹息声。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程千帆、沈祖棻编注的《古诗今选》,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皆主此说。二是解释为织机声,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注释古乐府《木兰诗》“唧唧”一词,兼收了两种说法:[唧唧]织机声。一说叹息声。《辞海》(一九七九年版)解释“唧唧”作织机声的义项中,举了《木兰诗》为例。近年出版的一些古典文学读本也有把“唧唧”解释为织机声的。  相似文献   

3.
统编初中语文第三册《木兰诗》一课给唧唧一词的注解是:“唧唧,织机声,一说哭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常德师范学校和岳阳教学辅导站合编的《语文教学与研究》给唧唧一词的注解是:“唧唧,本指虫叫声,这里是指织机声,一说叹息声。”而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编注的《古代文学作品选》又把唧唧一词诠释成:“唧唧,机杼声。复,又。”  相似文献   

4.
“诗言志”。朱自清说它是中国诗歌理论“开山的纲领”。由于孔子又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以及“温柔敦厚,诗教也”的话,后人就把儒家这些注重诗的教育意义和社会功用的诗歌理论称为“言志派”;而把“情”视为与政教对立的“私情”,“因而在诗论中常常出现‘言志’和‘缘情’的对立”。(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尚书·尧典》篇“说明”。)  相似文献   

5.
王力先生是语言学界的老前辈,他所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王古》),作为大学教科书也已二十多年了。我在认真学习和教课实践中,产生了些问题,为求弄懂弄通,便师生研讨,质疑问难。后来渐有扩大领教面的奢望,于是贸然撰写小文,以见教于同仁。现分“问题的缘起”、“《王古》的答案”、“‘代词’说质疑”、“‘复指’说问难”、“‘助词’说浅探”五个小题列述于下:  相似文献   

6.
析: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老山界》中,有一句“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因为确是锇了。”从整句看,当然是因果复句,如果单就“粥吃起来十分香甜”,那应如何分析呢? 已出版的语法著作中,对此几乎没有涉及,仅在《中学教学语法系统阐要》(张拱贵先生主编)中有所提及:“前一个动词表示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是‘因何事’‘在哪方面’而有的,述说的重点在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这前一个动词就有插说的意味了。”《阐要》把它归属于连动谓语句,也还留有一点余地:“这前一个动词就有插说的意味。”  相似文献   

7.
<正> 现代不少学者长期以来把《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当作纯阶级概念看待。如说:“孔子从其特定立场出发,区分了与历史上奴隶主奴隶两阶级不同的‘君子’‘小人’两大身份等级的阶级关系和地位。”另有人说。“处于剥削地位的一群人,孔子称之为‘君子’处于被剥削地位的另一群人,孔子称之为‘小人’。”在最近出版的著作中,持这种观点的也不少。如说:“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这是说‘仁’这一道德品质是统治阶级(君子)的道德品质,被统统治阶级(小人)是说不上‘仁’的。他所讲的‘仁’不包括劳动者。”总之无论是  相似文献   

8.
北宋词人贺铸的名篇《青玉案》(《横塘路》)一出,享誉词坛,其中“‘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竹坡诗话》),竞相模仿,而他本人也由此得到“贺梅子”的雅谑称号。贺铸活了74岁。沈祖棻:《宋词赏析》称:“作者晚年退隐苏州,住在横塘附近。此词当是其时其地所作。……所以,它虽写了相思,却并非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此文又收入唐圭璋主编之《唐宋词鉴赏辞典》)他如《中国历代诗歌鉴赏辞典》(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亦称贺铸“写此词时已到晚年”。  相似文献   

9.
黄石西塞山,古今记载曾发生过多次战斗。但其中有误记的,现择其要者排列如次: 1、《广舆记》:“山在武昌府大冶县,孙策去黄祖于此。”(《唐诗三百首》注引) 2、《读史方舆纪要》:“县东北九十里,连武昌县界。孙策击黄祖、刘毅攻桓元,皆破之于此山之右。” 3、同治《大冶县志》:“吴楚旧境也。孙策攻黄祖、周瑜破曹操、刘裕攻桓元、唐曹王皋复淮西皆寨于此。” 4、1960年打印本《大冶县志》:“旧志称西塞山为吴楚旧坟(‘坟’为‘境’字之误),孙策攻黄祖、周瑜破曹操、刘裕攻桓元、唐曹王皋复淮西都曾驻兵于这里。” 5、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主编之《中国名胜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在“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下云:“古代孙策、周瑜、刘裕等均结寨于此。”  相似文献   

10.
谈文学风格的刚与柔的,当推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中国历代文论选》注:“清浊,意近于《文心雕龙·体性》所说的‘气有刚柔’,刚近于清,柔近于浊。《风骨》篇说:‘翬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沉也。’是指气的重浊柔弱。又说‘鹰隼乏彩,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是指气的清新刚健。”曹丕讲的“气之清浊”。也就是刘勰讲的“气有刚柔”,不过这里又稍有差异。曹丕讲的“气有清  相似文献   

11.
近读《文言语法分析》(廖序东主编,1981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受益匪浅。该书第40页中指出:“文言里有少数几个词兼有两种不同的意思和作用,叫做兼词……尔:如此(动词+指示代词)例如:‘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然=如此(动词十指示代词)例如上例‘君尔妾亦然’的‘然’。”廖序东先生认为  相似文献   

12.
浅草——沉钟社“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团体”。自从一九三五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作出这个论断后,五十年来,人们几乎众口一词地说该社的艺术倾向是“为艺术而艺术”,甚至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渐次升级的趋向。比如,一九八四年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赵遐秋、曾庆瑞编,以下简称《小说史》)写道:“‘一九二四年中发祥于上海的浅草社,其实也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团体。’鲁迅这个论断,除了时间误记,大体上是恰当的”。“他们对旧社会不满,又看不见出路,受西方资产阶级文学影响,只想在文学艺术中讨生活,因而流入了‘为艺术而艺  相似文献   

13.
苏轼《贾谊论》是一篇有名的人物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王书”)与张之强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张书”)都在文选部分里收了这篇文章。《贾谊论》说:“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王书对这句话仅注了一个“累”字,释为“忧虑”。张书则注得颇详细:“遗俗之累,指不同于世俗的毛病。‘遗俗’:与‘高世’句式相当,等于说‘遣世’,即‘离开世俗’,与世俗之人不一样。累:事相因致损。拖累、负担,这里指缺点、毛病。”张书既释“累”为“缺点、毛病”,则两书对“遗俗之累”的解释很显然是不同的。究竟应该怎样解释“遗俗之累”呢?考“遗俗之累”乃前人熟语,苏轼于此不过是  相似文献   

14.
王粲的《登楼赋》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篇。关于《登楼赋》中的楼址所在,向有三说:当阳、麦城、江陵.后二说虽有人提出,但无甚影响,应者寡。而当阳说自唐李善注《文选》引盛弘之《荆州记》曰:“当阳县城楼,王仲宣登之而作赋”,提出以后,历代多相沿袭,影响很大,今人选本如《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汉魏元朝赋选》(瞿蜕园选注)、《历代文选》(冯其庸  相似文献   

15.
近读《文言语法分析》(廖序东主编,1981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受益匪浅。该书第40页云:“文言里有少数几个词兼有两种不同的意思和作用,叫做兼词……尔=如此(动词+指示代词)例如‘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然=如此(动词+指示代词)例如上例‘君尔妾亦然’的‘然’。”廖序东先生认为“尔”、“然”是兼词,笔者实不敢苟同。兹不揣浅陋,谨陈管见,以就正于大方。  相似文献   

16.
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自1962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出版以来,印数已达347 000册。一般高校都把它作为中文专业古代文学课程的教材,权威性高,影响力大。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新1版所选的《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梁惠王上》)一文中对“无以”的解释,笔者认为不正确,现陈拙见如下。该句子原文为:“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朱东润选本注:“无以,一定要讲而不可止。以,同‘已’,作止解。”笔者认为,从前人相关的…  相似文献   

17.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一册,把《触龙说赵太后》中的“恣君之所使之”解释为“任凭你怎样支使他”。在《古汉语通论》(十二)中,又把“所”称为“特别的指示代词”,认为这“所”字指代“使之”的方式方法。其后,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承此说,认为:“所使之:指支使他的方式。‘所’:指示代词,指代‘使之’的方式。之:  相似文献   

18.
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萧君和主编的《中华民族史》是迄今为止第一部记述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史的开山力作。粗略读后 ,想从以下两方面对其加以评介。一、《中华民族史》是中华民族的开山之作  我们之所以这样说 ,首先是因为迄今为止 ,我国出版过许多“对中国各民族的历史加以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反映中国各民族产生、发展、兴旺、衰落或消失的客观规律”[1] 的中国民族史。但却还没有出版过“在对中国各民族的历史加以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中国各民族怎么经过联系和融合 (包括同时存在的分裂和消亡 ) ,‘百川归大海’ ,成…  相似文献   

19.
我和周烽同志的拙作《从‘斯’字看论语》一文,发表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六期后,该刊编辑部转来杨剑桥同志《关于‘斯’字词义的一点意见》(以下简称杨文)。杨文否定了我们所肯定的‘斯’字应当是动词,作分析之义解的论断,论据有四点,兹一一答复如下: 杨文第一个论据:“《说文》探究的是字的本义,但字义不一定等于词义。”《说文》确实探究的是字的本义,然而先秦的字义实际上就是词义。张世禄先生写的《古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第25页上说:“‘字’是和‘词’紧密联系的。我们阅读任何作品,必须坚持‘字不离词’的  相似文献   

20.
《‘实践论’‘矛盾论’导读》评介施国胜陈福雄主编的《‘实践论’‘矛盾论’导读》(下称《导读》)已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卡恩才、施国胜)。全书以朴实的语言、严谨的逻辑、新颖的见解、科学的态度,分析和阐述了《实践论》、《矛盾论》(下称“两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