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明朝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其中尤以宦官专权乱政最为显著。本文试图通过洪武时期朱元璋驭阉政策的失误说明,宦官专权不是封建专制的必然产物,而是以高度集中的皇权旁落为条件的。朱元璋驭阉政策的失误是由于他所设立的宦官机构缺乏有效的内外相互监督机制和他过度迷信个人权威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宦官干政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个毒瘤,从秦汉迄明清,宦官专权层出不穷。封建王朝虽然曾制订出禁止宦官擅权的种种法规,并对干预朝政的宦官予以打击,但是这个痼疾顽症就是无法根除,而且宦官干政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代,不但没有滞止,反而愈演愈烈。对于宦官干政的原因,历代皆有人进行探究,但似乎还未涉及到问题的根本。本文拟对此作一剖析,以求正于方家。 笔者认为,历代阉宦之祸,追本溯源,无不症结于君主专制、皇帝制度这一渊薮,宦官权力也是来自皇权。如果没有皇权作为靠山,没有皇帝的支持,宦官就根本无法在政治舞台上立足,更谈不上操纵朝纲,左右政局。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究宦权与皇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以唐代为烈。宦官之权甚至凌驾皇权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宦官的肆虐蠹朽了唐王朝的生命力,成为唐王朝由盛转衰终至灭亡的重要因素,因此探讨宦官与皇权的关系,不仅为解剖唐代社会所必需,也有助于对中国封建社会内其它朝代宦官专权原因的分析。正因如此,本文论述主要以唐朝为主,同时也兼及其它朝代的一些有关材料。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夏商两朝不是奴隶社会,而是王权专制的雏形氏族部落国家;中国的封建社会,应从西周起到战国末为止,秦统一后,秦始皇全面开创了皇权专制的政体,打破封建壁垒,这对于巩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都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所以两千余年的皇权制社会应叫它皇权社会,而不应称之谓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5.
<正> 宦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势力,活跃在我国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的各个朝代,它是封建社会中反动腐朽、黑暗丑恶的一种政治势力,是封建君主专制独裁统治的伴随品。宦官专权是封建社会专制主义政治的特殊产物。纵观历史,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宦官危害最大当推东汉、唐、明三朝。尤其唐代危害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更是他朝莫比。唐代宦官弄权对当时封建社会的发展发生了重大影响,给国家的政治、军事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灾难。这里仅就其监军一事,略述其在当时所造成的危害种种。  相似文献   

6.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主流倾向于将秦至清两千余年称"封建社会",此后在"五种社会形态"框架内,此论更成为流行说,从而使"封建"脱离了古义(本义)和西义(世界通义),也有悖于马克思的封建原论.实考秦至清两千余年,封建制已退居次席,而有别于封建领主经济的地主经济.以及不同于分封、世袭的贵族政治的僚政治于起伏跌宕间一以贯之.长期延续的是由宗法制、地主制、专制帝制综合而成的社会形态.在西欧、日本有典型表现的封建化三特征--农人农奴化、土地庄园化、政权多元化,中国秦至清的大势与之背反.故秦汉至明清冠以"封建社会",显然不得要领,而称之"宗法地主专制社会",似可昭示其社会组织、经济结构、政治体制诸层面的基本特征.又可简称为"非封建"的"皇权时代".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外戚、宦官专权的时期,而东汉一代外戚、宦官作为两大政治集团不断地相互倾轧,杀戮,其斗争之激烈、持续时间之长,为害之深则显得尤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在东汉外戚、宦官的斗争中,还有第三种力量——士大夫卷入了矛盾的旋涡。本文拟就士大夫在外戚、宦官斗争中所扮角色、最终归向等作一探讨,以期有助于弄清东汉政治史的脉络。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朝代,也是反宦官斗争遭遇挫折最大的时代。与东汉相比,唐代的皇权、相权、官僚集团的凝聚力、外戚力量和学生力量都相对小了很多。唐代中后期严峻的政治形势使皇帝对宦官更加依赖。在宦官专权的形势下,官僚集团、外戚和士子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对宦官也是依赖性大于反抗性。与东汉相比,唐代的宦官掌握政权和军权也更加制度化。这些都导致了唐代中后期反宦官斗争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9.
中唐牛李党争与北宋新旧党争 ,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转变不可回避的问题 ,但有关这两个党争的性质的探讨却不够深入 ,本文在分别分析了牛李党争与新旧党争的性质后 ,又对比了发生在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转变时期的这两次党争的异同 ,指出牛李党争是封建前后过渡期士庶混一政治斗争的产物 ,而北宋新旧党争则是封建庶族政权内部为维护皇权的稳固和强化中央集权 ,采取不同的政治措施的态度和观点的争论。  相似文献   

10.
一、传统思维方式产生的社会条件 传统思维方式即指在中国古代具有一种相对稳定性的认识、研究和表述事物的方法和形式。其产生的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本质上看,它主要是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在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过程中,它又反过来促进和强化了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主义。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是自给自足的个体小生产,与这种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的社会机体就是封建父权家长制。这种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建父权家长制家庭,构成封建社会的细胞。自  相似文献   

11.
宝玺成为国家和皇权象征之重器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历代皇帝对宝玺的掌管和使用都十分重视,并建立起一套严格的制度。在皇权高度集中的明代初期,为防止御宝使用过程中的舞弊现象,曾于外朝政府机构中设尚宝司,掌管御宝使用中的一切事务并参与许多重大活动。其品秩虽低,但至关重要。而在内廷宦官机构中则设尚宝监,作为勾通尚宝司与皇帝、尚宝司与尚宝女官的桥梁,并监视尚宝司的用宝。同时,专设尚宝女官掌管宝玺。这种内外相互监督的御宝保管和使用制度,曾经有效地保证了御宝使用的权威性。但随着宦官势力不断增强,最终使宦官控制了尚宝司,使其成为专权的工具。本文试对明代尚宝司、尚宝监的官职沿革、职掌、作用进行探讨,并初步分析明代皇权旁落、宦官得以专权在御宝制度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宦官是我国封建社会帝王宫廷中的奴仆,是一种特有的职官。它的产生在历史上较为久远,据史籍记载,早在周朝,就有宫正、宫伯、宫人、内宰、阍人、寺人等宫廷奴仆了。战国时期称宦者令。秦代称为中常侍、中书谒者令,或称将行、卫尉、少府,也简称秦少府。汉承秦制,西汉初期亦称中常侍。到了汉景帝刘启时,把秦朝的将行少府改为大长秋,号称小黄门。秦汉时期,在宫廷侍奉的不完全是阉人,或用中人或用士人,或在阉人中参用士人。到了东汉以后才全部使用阉人。自有阉宦以来,在封建腐朽政治的培育之下,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的一股可以影响朝政的政治势力。本来的宫廷奴仆,变了“手握王爵、口含天宪”的统治者,他们在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中,曾窃取过很大权力,把持和操纵朝政,形成过宦官专权的局面。宦官政权是腐败封建政治的产物,它的出现又加深了封建社会的腐败。本文拟从唐代宦官的专擅中,探索宦官势力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唐王朝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宦官政权的实质和为害。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东林党人反对内阁专权的历史意义郑文君明代后期,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一方面,封建统治者日益腐朽,地主与农民两大阶级的矛盾极为尖锐;另一方面,在封建社会内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微弱的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新事物的出现,促使封建统...  相似文献   

14.
<正> 宦官在历史上的作用,已引起了史学界普遍重视,并进行了大量论述。但这些论述,多集中于宦官专权较烈的东汉、唐、明三个封建王朝,而对北宋的宦官,则极少论述,不能不说是一个空白。纵观北宋历史,宦官涉政之广、作用之大并不亚于东汉、唐、明三个王朝,同时又没有产生上述三朝明显的宦官专权,更值得研究。本文就此,谈几点粗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封建法制的恤刑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恤刑原则是中国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伴随着封建法制的不断完善,恤刑原则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封建立法者对恤刑原则的贯彻也更加深入和全面。恤刑原则的实质是为封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服务的。恤刑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法制的破坏,充分体现了中国封建法制的特色一是法自君出,皇权至上;二是礼律融合,礼高于法。  相似文献   

16.
宦官乱政是中国封建时代独具特色的政治现象,明末宦官乱政则是中国封建时代之最典型者,故明清之际的史学家一般都把明朝灭亡归因于宦官乱政。然而,基本延续明朝制度的清朝在其存续的268年间却没有出现宦官乱政的局面,其中的缘由值得思考。清朝之所以未像明朝一样出现宦官擅权的局面,主要是由于清朝最高统治者吸取明朝覆亡的历史教训后对宦官实行了压制政策,皇权政治的依靠对象发生了转变;同时,清朝皇帝的个人素质相对较高也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中晚唐监察体制与宦官专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监察体制已日趋成熟和完备 ,形成了一张密布全国的监控百官之网。但安史之乱后监察权力就逐渐被宦官所侵夺、削弱 ,监察官丧失独立奏弹的权力 ,监察体制遭到严重破坏 ,致使中晚唐呈现出宦官专权的危局 ;而宦官专权又加速了监察体制的破坏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宗法观念对现代道德与法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以血缘为纽带、以地缘为基础、以家族为其基本结构的社会,它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家族,发展到明清时期的聚族而居的封建型家族。而产生于夏、形成于西周的宗族制度又严重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并进一步形成了宗族法。但宗族法观念并没有因新中国的建立而彻底消失掉,它在当代又以不同的方式存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以其独具特色的儒家化形式独立于世界法制史之林。中国封建法制的儒家化即是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深刻地渗入到封建法制体系中,并发挥重大作用,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国封建法制的儒家化是如何形成的?可以说,它既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有关,更与封建统治者推行“独尊儒术”之策相联;而没有大一统专制集权制的长期稳定存在,没有中国封建社会特殊标准的选官制度,中国封建法制的儒家化是不可能出现的。当然,特殊的地理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正> 宦官,是指那些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供皇帝及其它统治者役使的、经阉割后而失去生殖能力的中性男人。从西周以至清朝,各代帝王为了维护专制统治,无一例外地依靠和发展着宦官制度。这种奇特而又残忍的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造成十分巨大的影响,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有关宦官的记载汗牛充栋。其中仅宦官的名称。就有几十种之多。本文仅简要考述宦官在历史上的各种名称及其演变,以求从一个侧面加深对宦官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