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羊脂球》是法国作家莫泊桑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说,作品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塑造了一个处在社会最底层、被侮辱受损害的妓女形象——羊脂球。玉墨是华裔美国作家严歌苓的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中着力塑造的秦淮河畔娼妓领袖。笔者发现两位作家都多次涉猎娼妓题材,不论是男性作家莫泊桑站在"他者"位置塑造的女性形象,还是女性作家严歌苓发出的对同类观照的声音,对"女性的伟力"的探索,均展示了在一个国难当头的危机时刻来自于一群特殊女性的牺牲,由此而完成的对俗世的救赎。  相似文献   

2.
论莫泊桑普法战争题材的小说邓楠(常德师专中文系常德415000)享有“短篇小说之王”美誉的莫泊桑(185bel893)凭借其生花妙笔,多角度、多侧面和多层次地描绘了法国十九世纪下半期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他所作的那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风俗画极大地震撼了人...  相似文献   

3.
浅谈莫泊桑短篇小说中的爱国主义张桂琴莫泊桑(1850—1893),这位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法国著名作家,在今天已为我国广大读者所熟知了。他的一系列反映普法战争中人民的英雄业绩的名篇佳作,在人类文学宝库中闪烁着不灭的光华。普法战争发生在1870...  相似文献   

4.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周立波短篇小说集》,共收入作家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写的短篇小说三十余篇。其中,有五篇是描写二十年代在上海英国租界的牢狱中生活和斗争的作品,有六篇是描写延安时期生活及解放以后工人生活的作品,还有一篇是文化大革命后作家的新作。除这十几篇作品外,其它二十余篇,都是描写我国农村合作化时期湖南劳动农民的新的生活风貌的作品。这些作品与作家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一样,塑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翻了身,做了主人的劳动农民的形象。它们标志着作家短篇小说创作道路上新的显著的发展。 在这一组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作家以满腔热忱、深切热爱的心情,从农业合作  相似文献   

5.
莫泊桑以“短篇小说之王”蜚声世界文坛.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自己的创作生涯,前十年是他的初炼阶段.对于法国社会,这是个极其严竣的历史时期:普法战争、巴黎公社、第三共和……在刀剑的铿锵、鲜血的流淌中,大资产阶级粉墨登场,金钱成了至高无上的国王.莫泊桑指控社会罪恶,描写“可怕的真实”,奠定了文学创作批判现实主义的基本倾向.(也有部分的自然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6.
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构思新颖是《柏林之围》最突出的一个艺术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上。一是善于选材,角度新巧。和《最后一课》一样,这个短篇也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以反映法国人民的苦难和歌颂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作者写这个短篇的时候,普法战争刚刚过去不久。这是一场给法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战争,虽然战争是由拿破仑三世与德皇争夺势力范围引起的,但是自拿破仑三世率军投降,普军逼进法境,法国方面便转为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法国作家莫泊桑发表了处女作《羊脂球》,写普法战争中一个在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下忍辱含垢的妓女羊脂球的故事。六十年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中国女作家丁玲发表了短篇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写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被日本侵略者抢去作随营娼妓的农村少女贞贞的故事。两篇小说的发表,都曾受过褒贬毁誉不一的评价。《羊脂球》被左拉编入法国六名作家小说合集《梅塘之夜》首篇。该小说轰动了当时整个巴黎的文坛,为莫泊桑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奠定基础。但是,小说刚问世,却遭到某些所谓“正  相似文献   

8.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无产阶级对于各国统治阶级之间的军备竞赛和战争冒险应采取什么态度,这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十九世纪曾经认真研究并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理论原则。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马克思为第一国际总委员会起草的两篇关于普法战争的宣言,就是马克思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光辉范例。90年代初,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恩格斯又先后写了《欧洲政局》、《为  相似文献   

9.
《我的叔叔于勒》是十九世纪后半叶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名篇之一,近年选入统编教材初中第六册。这篇短篇小说以法国小资产阶级的生活为题材,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态度变化,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炎凉的世态和淡薄的人情,揭示了造成这种人情世态的原因——以金钱作为基础构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这篇小说对于我们从本质上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是有帮助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
许多欧美作家是以战争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他们的许多作品从对战争场面的外在壮烈与残酷的描写转向了揭示战争中人的内心世界,揭示战争对人类心灵的伤害与人性的扭曲上.从欧美作家战争文学的创作思想取向、欧美作家战争作品的视角等方面对欧美战争文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当代艺术作品的战争叙事离开了自批判现实主义以来所具有的深刻的现实性,从而也失去了以往现实主义作品的历史性,这类战争叙事不再真实地描绘战争,不再注重从整体上理性地看待战争,而是把战争视为个体的一种经历,从个体的角度展现战争的方方面面,这一个体性叙事模式在深刻地呈现战争对人所造成的身体上、精神上的伤害的同时,也缺失了从整体上对于战争及人类社会命运的思考和把握这一深度,导致了战争叙事的娱乐化倾向。  相似文献   

12.
法国作家莫泊桑因发表了小说《羊脂球》而轰动文坛。《我在霞村的时候》与《羊脂球》有某些相似之处(决非重复),它的作者丁玲却因此而被加上了种种罪名,诸如:歌颂出卖灵魂与肉体的民族败类;攻击解放区的人民群众;表现作者的阴暗心理;等等。虽然,在进入新时期以后,随着丁玲的平反,《我在霞村的时候》也得到了相应的肯定;但是,那些肯定似乎没有充分揭示这篇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笔者拟以莫泊桑的《羊脂球》作为参照系,谈谈对这篇作品的思想蕴含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短篇小说《叶妮卡》是苏联当代著名作家维·康德拉季耶夫于1985年发表的新作。这篇小说同作家的其他作品一样再现了战时前线一位普通苏联少女的生活事实。它显然属于那些最常见的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然而,作家通过独特的思考,获得新的观念,寻求到了新的表现角度。他并不去正面表现战争,而是竭力以战争为背景,探索战争与人的关系,通过战争中普通苏联公民的生活片断和性格与命运的变化,展示出它的爱与恨,它的美  相似文献   

14.
朝鲜战争是一场区域性的国际战争,也因此催生了主要参战国家以朝鲜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1950年代的中国报刊大量刊载北朝鲜作家的此类作品。由于意识形态的相似性,它们与同期的中国文学在相关题材的表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阶级斗争的理念运思、二元对立的人物描写,雷同化的情节模式,注重战事过程而少心灵刻画,更缺乏对人与战争的深度思考。但北朝鲜文学也有一些异质于我们的如民族心理、意象运用和叙述方式,像一面镜子,照见的既像我们又不是我们的另一国度的文学表达。  相似文献   

15.
五十年代,正当苏联战争文学向前发展时,杰出的作家省洛霍夫,在战争文学中另辟新径,以独特的题材真实地描写了德国法西斯发动的反革命战争给苏联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歌颂了英雄的苏联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写下了一篇悲壮的作品——《一个人的遭遇》,肖洛霍夫继承了以往战争文学的优点,丰富了战争文学的题材,使主人公的形象多样化,对战争素材作了新的处理。这部作品对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苏联评论界称它是“军事小说发展的转折点,开辟了一个整个时代,是浓缩成短篇小说的史诗,标志了战争文学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16.
《诗经》350篇中有将近十分之一的作品是以离乡远役者的生活为创作题材的。这些数量相当可观的诗歌,不仅在《诗经》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而且由于它们在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一致性,在古代诗歌史上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诗歌流派,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行役诗”。  相似文献   

17.
美国从1776年建国至今不过两百多年,却经历了不少的战争,诸如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美西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班牙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以及最近的海湾战争等等。难怪战争在美国文学中一直是主要题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战争在美国人民中间引起思索,美国的战争文学异军突起,出现了创作丰富多样的繁荣局面。从反映时代精神的角度来看,战争文学中的许多作品都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它们记录了人类遭受浩劫的真实画面,从探讨创作特色的角度来看,战争  相似文献   

18.
署名蔡琰的《胡笳十八拍》和四首拟作构成了《胡笳十八拍》系列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五篇作品皆是关于战争、乱离题材,都是由十八拍合成的长诗,均表现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其在发展中体现出这些变化特点:从自言其事发展为他人代言,由"一人之悲"变为"家国之悲",由个人创作发展为集句,诗体形式上有明显的变化,艺术风格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近年的新主流电影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整体格局中的最重要的潮流或现象之一。其中《长津湖》与《长津湖之水门桥》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作品。这两部影片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题材,以全景视野统一架构起战争叙事中的宏观历史与微观视角,将诗意化家国情怀与写实性战争展现进行多维度的联结。这两部影片标志着新主流电影经历“外向型”和“内向型”两个发展阶段后,迈上新主流电影大片的新台阶。作为“新主流”与“类型创作”融合发展的标志,其一方面实现了对以往主旋律战争题材的承继与创新,另一方面对于探寻当代民族影像的艺术创新、文化融合与工业美学探索等,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把《诗经》中的战争题材诗篇同《伊里亚特》作一比较,明显会感到东西方古代两大民族对战争审美旨趣迥然相异。战争审美倾向是一个重要环节,它一方面联系着历史文化背景,并由这种背景所决定;另一方面联系着艺术领域里战争题材作品的特征和风格,并给以直接的影响。所以,作者一改古典文学、西方文学、传统研究思路,以全新视野,从战争与文化关系的角度切入,对这两部古典作品所蕴藏的文化内涵给予新的解读。本文在作品分析前,先简略梳理一下历史文化特征与战争审美倾向之间的几条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