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传统中国,"天子之孝"是专为帝王设置的臣子规范.唐玄宗是以帝王身份推崇并实践"天子之孝"的典型.他不仅亲注<孝经>,阐释"天子之孝"的基本内涵,并且身体力行,安定社稷,德治天下.他以"天子之孝"将自己装扮成为中华主流文化和传统道德的继承者,论证了帝位的合法性,增强了"以孝治天下"的说服力和可能性.通观整个帝制时代,作为中国古代的政治调节理论,"天子之孝"是一种普遍的帝王意识,属于统治思想的范畴.它既是对王权的论证,也是对王权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对王权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
其实汉初儒学并非在野思潮,在很大程度上已与王权结盟,武帝时其独尊地位只不过是这种结盟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陆贾的<新语>起了重要作用:它在汉代率先尝试以儒学统一思想,以巩固大一统封建王权;率先尝试儒学信仰化,以使之成为王权政治合法性的宇宙论终极依据;率先尝试儒学儒术化,以使之成为王权政治国家治理的指导思想;率先尝试儒学制度化,以使之与王权结盟并以制度化的形式稳定下来.董仲舒正是沿着<新语>的路子,使"独尊儒术"得以完成,故<新语>实是汉代"独尊儒术"的理论先声.  相似文献   

3.
"王权主义"理论是著名史学家刘泽华先生提出的治学理念。这一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酝酿、论证,历经十余年,到80年代末正式提出,而后又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断充实、提升,逐渐形成一个集权力系统、社会结构、观念体系于一体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王权主义"理论从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反思"入手,以人性论、历史观、社会矛盾观等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五四"时期的批判精神为理论渊源,以阴阳组合结构为内在构成,通过揭示君尊臣卑、天道圣王四合一等思维定式,以及利用分层研究社会形态等方法,而不断趋于完善,具有重史料依据、跨学科认知、重现实关怀、强调互动与整体研究等特点。刘泽华先生提出"王权支配社会"命题,意在对"王权主义"进行反思与批判,进而倡导走出"王权主义"。  相似文献   

4.
南宋中后期诗坛是否存在"江湖诗派","江湖诗派"是否是文学史意义上的所谓"诗派",是江湖诗人群体研究的一个基础的问题.揆诸史实,南宋中后期诗坛事实上并不存在所谓"江湖诗派".明确地以江湖为"诗派"且对后世造成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的,是四库馆臣,但即就四库馆臣的立论而言,也是缺乏依据的.南宋江湖诗人群体首先和主要的,不是一个以诗歌为中心和纽带的诗人群体,而首先是一个社会群体;首先和主要的不是一个诗歌创作的现象,而是一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5.
鉴于民神杂糅带来的弊端,帝颛顼通过"绝地天通"将天地交通的权力垄断集中,一方面固然消除了"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的弊端,但王权的膨胀却易导致对民生的忽略.周公的"天命观"对于颛顼"绝地天通"观念乃是一个修正,一方面延续了对天地交通权力集中的观念,另外一方面又将民意视为天命对王权加以限制.这一修正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围绕"王权主义"的问题对刘泽华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全面梳理并加以扼要评析.刘泽华先生深切关注与中国思想、社会和历史有关的宏观性问题,从批判和破除教条主义的思想禁锢出发;彰显和倡导史家自由思考和独立认识的主体意识,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方法论理念,如社会形态的"三分法"和历史阶段论、"阶级一共同体"综合分析方法、思想与社会互动的整体研究视角等,对"王权支配社会"这一中国古代社会的根本特点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王权主义"主旨所作的最富创见性的系统反思、全面清理和深刻论述,对于我们认识"传统"、解析"国情"具有深远的重要的思想启蒙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政治经历过一个从"天下为公"到"天下徇君"的演变过程.尽管古人也看到保天下之私与治天下以公的密切关系,但由于缺乏对公私关系合理认识,个人权利被彻底否定,而帝王则"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形成了胜者为王、王权无限、帝王兼圣、法随己出的强权政治,造成了公私错位、道德畸形、人格扭曲、社会病态等恶果.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长期停滞是与此相关的.  相似文献   

8.
刘泽华先生是国内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大家,不仅提出了系统的王权主义批判理论,而且为中国学术界培育了一个王权主义反思学派。王权主义批判理论以"王权"和"王权主义"为核心概念,以"权力支配社会"为核心命题,以"在矛盾中陈述"的"阴阳组合命题研究法"和"实践的辩证法"为根本方法论,以强烈的历史批判意识和现实关怀为基本价值取向,为中国古代史以及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切实可用的宏观阐释框架和一套能够把文化观念、思想理论与社会现象融为一体的整体性研究方法。王权既是传统社会的结构形式,也是其组织和运作社会资源的机制,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价值系统之核心的王权主义是君主专制合法性论证的来源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议罪银”是乾隆朝中叶逐渐形成的对督抚大员因过误,自认缴银的惩罚制度。缴银数额巨大,督抚大员通过认缴银两的方式以避免革职问罪,使清代的法纪受到抵毁,是乾隆朝督抚侵贪的原因之一。内阁学士尹壮图上疏停罚,引发对乾隆盛世的微辞,遭斥被迫回籍归养。  相似文献   

10.
基于政治社会学的社会交换理论提出依附型合作的概念,认为儒士与专制王权之间存在依附型合作关系.儒家所特有的政治资源使得依附型合作具有可能性,而合作的真正实现有赖于儒士与王权的共同努力和相互认同,这种合作关系在汉代中期得以实现.依附型合作不仅仅是对儒士政治地位的静态描述,更体现为儒士与王权之间的一种政治博弈的互动模式.儒士与王权之间的这种合作互动关系持续于整个古代中国,是王权政治得以长期存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文学通过"王权崇拜"表现出了很强的政治理性.政治理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对人的政治理性的肯定意味着对人自身的肯定,因此,从人性内涵的角度看,"王权崇拜"标示着人们对上帝拯救的依赖转向了对人的自我拯救的依赖;政治理性标示着人们由对宗教超现实世界的追求转向了对世俗现实世界的追求,也标示着古典主义文学在人文取向上沟通了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个基本传统就是"民本"政治,而这一传统是由周公奠定其基础的."民本"思想的实质是"人民主权",而不论是现代民权政治,还是中国历史上的王权政治和皇权政治,都不过是实现这种人民主权的不同方式而已.这种表现形式的变革,又无不基于中国政治哲学传统的正义原则:正当性与适宜性.因此,现代民主应仅仅被视为"民本"的一种特定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钱镠的成功,与其善于利用传统宗教有密切关系.他利用时人潜意识中根深蒂固的"天人感应"信仰,制造种种神话,为自己增添神圣的灵光,以增强凝聚力;通过各种祭礼,神道没教,以培养臣民的忠孝之心;并从卜篮中获得了战胜挫折的信心.建国后,他又通过封神建庙等宗教活动,宣扬王权神授,藉以巩固其统治地位;在用人治国及生产领域,都可见传统宗教思想对钱镠的影响.传统宗教在吴越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积极性大于消极性.  相似文献   

14.
西周之初,统治者吸取殷商末年暴政失民,早坠"天命"的教训,对政治法律制度等进行了"维新".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对政治法律思想的"维新".周人对天命观的改造,并因此而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纲领,是对当时社会变革的积极反应,同时也揭开了中国"德政文化"的序幕.  相似文献   

15.
曾国富 《船山学刊》2007,(4):107-110
钱镠的成功,与其善于利用传统宗教有密切关系.他利用时人潜意识中根深蒂固的"天人感应"信仰,制造种种神话,为自己增添神圣的灵光,以增强凝聚力;通过各种祭礼,神道没教,以培养臣民的忠孝之心;并从卜篮中获得了战胜挫折的信心.建国后,他又通过封神建庙等宗教活动,宣扬王权神授,藉以巩固其统治地位;在用人治国及生产领域,都可见传统宗教思想对钱镠的影响.传统宗教在吴越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积极性大于消极性.  相似文献   

16.
天聪九年,皇太极下诏以"满洲"来称呼被他统治的全体"诸申"部众.自那以后,这个原先由金元女真边缘人群后裔的部落集合蜕变而来的共同体,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直到乾隆时代,通过将满洲人的集体记忆"世谱化"和重新勘定"满洲源流"等大规模的文化动员,满洲人的集体身份意识,方才成功地转型为以"共同血统"观念为中心的前现代民族认同.民族认同意识并不完全是"民族"作为一种"已然的客观存在"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它实际上是民族"构建"的积极参与者.  相似文献   

17.
"回向三代"是儒家传统政治理念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历代政治追求的最高理想.乾隆皇帝即位之初,胸怀"回复三代之治"的理想追求,主要围绕"井田"等问题不断进行君臣汇议,并通过粮政、农政、垦政等系列政策,带动了18世纪政府职能的全面加强.其结果虽未必理想,却是对儒家正统学说的重大实践,意义远比所谓"统一"或"盛世"更为重要.追根溯源,这种理想追求的发端,除了高宗自幼接受儒家正统教育的浸染之外,或许还有吕留良案"锥心之言"的外在刺激.总结对乾隆初政时期"回向三代"的考察和评价,彰显出两点要义:对这一理想追求之政治过程的考察或许远比事情的最后结果更重要;再者,对历史事件诚然要给出种种现代意见,更应该重视当事人自己的"历史意见".这些无论对"新清史"还是"传统清史"学派,恐怕都是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至于目下学人不惜回到萧一山的传统,以"宽严之辩"概括乾隆初政,就不免令人惋惜了.  相似文献   

18.
"饥荒阴谋"谣言的盛行是18世纪法国的一个独特现象.究其原因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认知,即官商结合的谷物供给模式是造成"饥荒阴谋"谣言泛滥的制度因素;民众对生计的担忧以及对"道德经济"观的捍卫是"饥荒阴谋"谣言滋生的温床;地方官员和文人对"谷物丰裕说"的信奉,对绝对王权的批判促进了"饥荒阴谋"谣言在更大范围内传播.  相似文献   

19.
《尚书》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政治思想中生命力较强的部分。在中国的奴隶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和频繁的战争促成了民本思想在西周的萌芽,王权的更替使得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统治者正视民众的作用而产生了最早的的民本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重农裕民、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等几个方面,具有开创性和进步性的特点,这些思想观念在当时缓和了阶级矛盾,警示了统治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成康之治"。  相似文献   

20.
"王权主义"是对传统中国的社会、政治及其思想文化的整体概括,这一论断具有明显的理论价值.鉴于这一观点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深刻批判性,本文认为应该从合理性与现代性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传统政治思想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某些政治哲学认识和政策性论断方面.不过,思想的合理性并不等于现代性.从政治价值的视角来看,传统政治思想的主体价值结构与现代化理念是相悖的,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在价值准则上也是一脉相承的,因而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政治思想并不具有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