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如果说,《在酒楼上》通过对吕韦甫与阿顺之间日常化、肉身化的两性关系书写来彰显启蒙知识分子身份的沦丧,那么,这一命题在其他三篇小说中获得了正面的表述。《春风沉醉的晚上》通过叙述我与陈二妹之间的认别来使我原本被忘却、模糊的知识分子身份渐渐明朗、清晰,《二月》则通过萧涧秋对文嫂、采莲的启蒙、救助来完成萧涧秋的自我角色期待。而《迟桂花》中翁莲的形象俨然是知识男性我的多重自我的投射物。乡村女性作为一个他者,不是被视为与自我完全疏离和断裂的,就是被作为自我的外在投射物。而这样的叙事策略实际上内蕴于中国现代文学自身的逻辑中。  相似文献   

2.
曼曼哭哭啼啼回到了娘家,老妈、老嫂、表姐以及姐夫和曼曼做闺女时的好姐妹小燕,都惜香怜玉地安慰她。大家讲了许多许多,曼曼觉得老嫂的话最受听:“大华也真不是个玩艺儿,当初他追咱们曼曼时那样死皮赖脸,现在把曼曼娶回了家又不珍惜;我说曼曼你也蠢,他喊你滚你就滚?你嫁过去了,那里就是你的家,大华喊你滚,你也可以喊他滚嘛。”  相似文献   

3.
可悲的情人     
很欣赏一句话:“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总相信一菜一蔬一米一面中蕴含的爱情才是真正的无微不至天长地久。不过,如今看来这种观念似乎显得过时了,因为现在都市似乎有一种新兴潮流——找情人。 说到情人,一般如此:男人有一个平静无爱但绝不到分裂程度的家庭,妻子们辛勤平凡。突然有一天遇见了一个深爱的女人,他不想失去爱情但也不想离婚——好像不至于  相似文献   

4.
白天,他是一名毕业班的学生;晚上,他是一名小小的程序员。由于他对程序炽热的爱好,造成了成绩下滑,周围风凉冰冷的嘲讽,还有蔑视的眼光,使他觉得很无奈,但是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走自己的路,无怨无悔!本文介绍的程序员还是一名在象牙塔里面的学生,一名正在面临初中毕业考试的学生。虽然他的软件功能不算很强大,软件界面不算很漂亮,软件的知名度不算很响亮。但  相似文献   

5.
小华在建材市场发现了一种名为“淋浴板”的洗浴设备,觉得不错,但对它还不很了解,于是向专家老陈请教。老陈为他做了解答。  相似文献   

6.
<正> 在古代婚俗中,存在着一种看来是奇特的然而却是极为普遍的婚姻形态,这就是当一个已婚的男子死后,他的兄弟可以,甚至必须娶他的寡妻为妻;他的儿子也可以娶除了自己生母以外的诸母为妻。这一现象,有些史家称之为“妻后母、执嫂”。如《三国志·乌桓传》注引《魏书》说:“乌桓者,东胡也。……父,兄死,妻后母、执嫂。若无执嫂者,则巳。”婚姻史上把这种特殊的婚姻方式称做“收继婚”,而“执嫂”又称做“逆缘婚”。在人类的婚姻发展史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过“妻后母、执嫂”这一婚姻形态。兹略举几例,用概其余。  相似文献   

7.
性格与爱情     
我们常常将一些性格的东西当成爱意流露,也就 是说,将固有的共性误会成对某人的特性。 你觉得他不爱你,其实他是郭靖式的木讷。你认为 她关心你,其实她母性特别强,又喜欢多管闲事。 他分手后仍然照顾你,你便觉得,他想挽回感情, 其实这是他施舍给你的。  相似文献   

8.
正广秀老师:我与老公结婚6年,育有一子一女。婚前,他告诉我,他父母天天吵架打架,所以他想要一个贤惠的妻子,过安稳的生活。因为爱情,我不顾家人反对和他结婚。婚后,他虽然爱我,却常在不顺心时对我恶语相向,每次骂得我死去活来。在这样的婚姻里,我备受煎熬,不止一次想过离婚,但我经济能力有限,况且觉得他还爱我,所以很纠结痛苦。面对这样的老公,我该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9.
*男人从不为女子而战,他只为面子而战。 ——你以为绝代美人真的能让男人“冲冠一怒为红颜”吗?算了吧,他们只是觉得输了“东西”觉得丢脸,所以才翻脸打架杀人的。只要不是被迫公开戴绿帽,男人把自己女人象牲口一样送人的,不也很多吗? *所有的男人都是大男子主义者,只不过一种  相似文献   

10.
呓语集     
一 尽管我们永远也不会懂得“人类”是什么,但也要常常想想它——正像中世纪的西方人常常想到上帝一样。二 中国知识分子不要拿着自己的名字放风筝。 万一断了线,你的名字就找不到你了,你也找不到你的名字了。三 我同情贾宝玉,但也同情甄宝玉。 四 对于鲁迅,世界上只有三种人: 他爱的人, 他憎的人, 他同情的人。 对于中国的老百姓,世界上也只有三种人: 他爱的人, 他憎的人, 与他无关的人。 对于中国精英知识分子,世界上只有两种人: 他看得起的人, 他看不起的人。 五 规定了你的语言,就是规定了你的身分。 六 文化界也有沙尘…  相似文献   

11.
陈其泰 《河北学刊》2012,32(1):41-46
《文史通义·原道》篇是章学诚历史哲学探索的代表作,他不作经院式探讨,而是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因而具有批判性和超前性的鲜明特色.他提出历史哲学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命题:其一,“道出自然”,“渐形渐著”,存在不得不然的客观趋势.其二,应当区分推动形成万事万物的客观法则的“道”本身,和万事万物的具体形式;“言圣人体道可也,言圣人与道同体不可也”;“学于众人,是为圣人”.其三,“道”与事功密切相连,六经不能穷尽“道”,事变之出于后者,六经不能言,立言之士的责任是总结出新的“道”.诚如梁启超所言,章学诚的论述“实为乾嘉以后思想解放之源泉”.  相似文献   

12.
温斌 《阴山学刊》2013,(6):23-26,92
兰楚芳不是雄壮超迈的"江西元帅",而是元末明初一位流连于歌楼酒肆、钟情于多样女性的中下层文士;他以俗情、俗美描绘女性生活,把古代诗歌园地女性题材展示世俗风韵、追逐世俗情趣推展到极致。  相似文献   

13.
唐普 《重庆师院学报》2011,(6):42-49,102
《文选》是在总集的基础上再次选编作品的总集,其赋篇的来源当是以《历代赋》为蓝本。其一,从其选文的下限来看,《文选》赋类的选文范围与《历代赋》相符合;其二,奉敕注《历代赋》的周舍为昭明太子东宫高层官员,他在东宫任职的时间恰恰是昭明太子开始从事总集编纂的时期,其对太子的影响不小;其三,从《文选》未收陶渊明《闲情赋》和张融《海赋》来看,恐怕也与《历代赋》的选赋范围有关。  相似文献   

14.
黑琨 《晋阳学刊》2005,8(4):76-79
学界历来认为霍光是参加盐铁会议的贤良、文学的幕后指使人,而盐铁会议则是霍光、桑弘羊矛盾斗争的具体展现。其实盐铁会议的召开并非霍光事先策划的;霍光是昭帝时期的实际执政者,以其权势、地位,不必借助无实权的贤良、文学等儒生的力量即可决定政策兴废;贤良、文学能够“直言极谏”,正是西汉选举制度所要求的,并非受霍光指使而为。  相似文献   

15.
张文莉 《学术探索》2012,(3):124-126
强调中西艺术的融会贯通,这是闻一多的一贯主张。闻一多认为,只有时时刻刻想着我是个中国人,才能做出真正的中国的新诗,因此,在他短暂的诗歌创作生涯中,他始终把新诗的民族性建构作为旨归并长期躬耕于此,他的诗歌表现了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关注,对祖国的热爱与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对人民命运的同情与对黑暗势力的控诉,在内在精神方面呈现出显著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16.
莫砺锋 《学术月刊》2012,(1):109-117
被萧统选进《文选》的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序》是有关陶渊明的最早文献,也是与陶渊明生前相识者叙述陶氏生平的唯一存世文献。颜延之是陶渊明的挚友,他对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和处世态度有深刻的理解,此诔情文并茂,意味深远。它不但生动地描述了陶渊明的生平,而且准确地揭示了陶渊明的人格特征,从而深刻地剖析了陶渊明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巨大意义。此诔对陶渊明生平的叙述及评说有助于增进后人对陶渊明的理解。例如,以隐逸诗人名声永垂青史的陶渊明为何有几度出仕的经历?又如,王弘及檀道济同为江州的地方长官,陶渊明对他们的态度为何颇不相同?种种疑问,都能在其中找到相当确切的解说。在晋宋之际那个黑暗的时代,若不是文名震世的颜延之及时撰写《陶征士诔并序》对陶渊明进行揄扬,陶渊明其人完全有可能取湮当世,此诔堪称陶渊明接受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7.
邱格屏 《云梦学刊》2009,30(5):62-66
福建厦门人邱波自幼前往南洋谋生,为了获得保护而加入东南亚最大的华人秘密会党之一的建德社,期望会党能为他的生意提供保护.也能让他的心灵有所归宿。经历过兄弟相残的邱波最后以邱忠波的名字畅游商海,开始了另一种生活.并对其安生之所新加坡和故国家园满怀眷恋。  相似文献   

18.
杨雨 《云梦学刊》2002,23(5):59-61
温庭筠的诗词创作实践清晰地展示了晚唐由诗入词的线索与途径 ;作为唐代第一个“专力于词”的文人 ,温庭筠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畛域 ,不仅是晚唐艳情诗坛的重要诗人 ,更以他的艳词创作直接开启了晚唐五代香艳的词风 ,并且奠定了词以婉约为正宗、词为艳科的正统地位。温庭筠的功绩就在于将中国文人诗歌的接力棒从诗传递给了词 ,开启了宋朝一代文学的大门  相似文献   

19.
孜孜以求,追溯民族文化之源--论闻一多的神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上半叶,闻一多用扎实的古代文化知识,科学分析的方法,以崭新的文化视角,对中国古代神话进行了精深的研究.他孜孜以求,追溯民族文化之源,探求中华的民族精神,取得了中外瞩目的成果.闻一多先生"对于‘龙'的考证","对图腾形式意蕴的揭示"及"原始情欲和生殖崇拜的解说"等在神话研究领域里所取得的开创性成果,对于闻一多神话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伟 《阴山学刊》2020,(2):55-57
作为蒙古族诗人,白涛是一位自觉地为养育他的民族代言的歌者。他不仅投入了饱满的感情,而且是一种理性的认知。他站立于内蒙古草原这片坚实的大地上,他的写作,是有根性的写作。蒙古族历史文化之深厚博大,足以令他敬畏、仰视,因而,狂放的诗人变得温顺、谦虚、虔诚。白涛的诗,颇具朴野之气,保持着原始的淳朴。在寻根问祖中,他获得了归属、认同,找到了回家的感觉,找寻回了自己的精神原乡。粗线条,大轮廓,写意笔法,绝不谨毛失貌。白涛的文化焦虑是显在的,来自不同方向的力,相排斥,相抗拒,化而为诗,形成作品内在的思想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