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璀璨的明珠。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优秀传统,把建筑、山水、花木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出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景区。其中,尤以京西的"三山五园"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典范。三山五园是研究清史和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一、"三山五园"称谓的由来研究三山五园,首先要定位。所谓定位,一是要明确其称谓,二是要定历史地位。定称谓就是要  相似文献   

2.
正一、三山五园的历史地位三山五园是指位于北京西北郊的清代皇家园林。这些皇家园林是世界造园史上的杰作,是中国文化被世界认知的重要代表。三山五园虽然形成于17~18世纪,但并非孤立的事物,它是历史积淀的结果。这个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密集的地区,更成为北京历史最丰富的地段之一。三山五园在海淀区的位置不仅仅是它自己的位置,可以说见证了北京城860多年的发展历程。现存的建筑可以上  相似文献   

3.
北京西北郊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上统治者在这一地区营造的园林,成为清朝大规模建造皇家园林的天然基础。以康熙帝建造畅春园开始,雍正、乾隆和嘉庆又先后营建了圆明园、颐和园、静明园和静宜园。从三山五园建造风格和特色看,它是中国园林文化的逻辑发展的结果。圆明园、颐和园和避暑山庄三大园林各具特色。从三山五园的实物表象及其内涵中,分析其中凝聚的文化传承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的话:为了贯彻实施国家和北京市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战略,积极推动海淀区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北京联合大学成立了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与中共海淀区委宣传部共同创办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2013年11月9日,“三山五园和京西文化”专家研讨会暨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成立揭牌仪式在北京联合大学举行。本次会议围绕着“三山五园和京西文化”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启发性的讨论,主涉及三山五园和京西文化的文化渊源、历史内涵、价值定位,三山五园与京西文化的关系,历史文化景区的保存现状与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等方面。本刊以笔谈的形式登部分专家的精辟见解。——张连城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将三山五园作为文化发展的重点之一,海淀区为此划出了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展开新的规划建设。这是一个有利于区域发展的举措,但其规划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景观,以免带来开发性破坏。这里主要谈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的基本特征北京古城的西北郊,大致可以分为东部和西部。西部是山地,包括小西山和大西山。小西山山  相似文献   

6.
正2013年11月9日,在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期间,三山五园和京西文化专家研讨会暨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成立仪式在北京联合大学举行,同时揭牌的还有北京三山五园文献馆和北京联合大学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三位一体,协同推进,将三山五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规划和传播。这次研讨会就三山五园和京西文化的研究、保护、开发与利用等问题,聚集政府、学界和文化产业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展开研讨,收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三山五园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在保护其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发展旅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三山五园旅游开发缺乏系统整体性,基于相关理论从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视角进行文化保护与发展,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基于历史风貌保护与优秀文化传承,三山五园要将历史文化资源有效保护、注重旅游者体验和活化遗产价值的理念贯穿到旅游发展之中.发展旅游应打造开放式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构建“一核三轴三区多片”的旅游主体功能格局.现阶段的发展重点是历史文化遗产旅游、深度文化休闲旅游和科教创新文化旅游.而旅游引领三山五园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措施,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多途径推进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着力打造特色主题旅游产品;加快旅游商品的研发和推广;以旅游环境优化促进历史风貌保护和以项目活动促进区域影响力提升.  相似文献   

8.
清朝时期,清帝陆续在三山五园地区修建皇家园林,到乾隆时期发展到了鼎盛阶段。为了满足帝后和皇室人员的好奇心、游赏玩乐需要,以及王公大臣的生活需要;同时,也为下层随侍人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补充和精神慰藉,清帝在三山五园中设立民间市肆——买卖街。从园林艺术角度看,买卖街的设立也是园林造景的需要。买卖街的建筑风格,既有仿照江南苏州市肆格局的苏州街,又有典型的北方市肆风格的买卖街,集中体现了当时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相互融合的皇家园林风格。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风云激荡,然而,中西文化交流的潮流却未受到根本性的影响,并得以在此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随着时间的推进,清代出现了励精图治的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康乾盛世逐渐孕育。康乾盛世的一个重要成果及观察指标就是在北京海淀地区诞生了举世闻名的三山五园,即畅春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这其中,中西文化交流既是康乾盛世的一个推动力,也是三山五园兴起的重要外因。考察以圆明园为核心的三山五园兴起的中西互动背景,既是清史研究和三山五园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有助于审视和把握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利弊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10.
三山五园位于北京湾的西北部,雨量丰沛,这里还是大约7000-5000年以前的永定河古道流经地,地下水源丰富,加上西山一带多石灰岩,溶洞较多,透水性强,形成玉泉山和万泉河两大水系.山清水秀的地理环境吸引着清代统治者陆续在这里建造了众多皇家园林,为满足园林用水,清朝康雍乾时期,利用前人兴修水利的成果,陆续对三山五园地区的水系进行大规模人工改造,疏浚昆明湖和万泉河,整合玉泉山上游泉水.乾隆年间,既是三山五园地区的水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又是基本形成时期,之后的统治者基本上维持了这个格局,没有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圆明园地处西郊,是最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被誉为“万园之园”,为清帝驻跸听政之地。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京,咸丰帝由圆明园出逃并病死热河,圆明园惨遭劫烧,遂成国人不可触摸之隐痛。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以来,自秦汉至明清皇家园林中一池三山造园手法的应用分析,总结归纳一池三山模式的发展过程,并尝试分析其中的历史原因和科学原则。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建筑建于清朝乾隆十年至二十四年(1745—1759年),前后历时十五年。它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第一次大规模成群兴建的西方风格的建筑。由于它建造在论者推为京畿“三山五园”之首、欧洲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中;由于它以同中国古代建筑全然不同的面貌出现;由于它在世之日很短,犹如昙花一现,因此,它在国内外都格外引人注目,对它的评介文章和书籍至今不绝。  相似文献   

14.
马伊娜 《社区》2014,(14):41-41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是我国现存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园林的开发始于辽代,金代又在辽代初创的基础上于大定十九年(1179年)建成规模宏伟的太宁宫。太宁宫沿袭我国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规制,并将北宋汴京艮岳御园中的太湖石移置于琼华岛上。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关于三山五园周边村落的研究,最早发轫于20世纪初。由于学者们的侧重点不同,研究呈现精彩纷呈的局面。在研究时段上,一些学者侧重三山五园出现前后周边村落的发展变迁,一些学者则关注其在现当代的发展状况。在研究视角上,既有社会学、民俗学的角度,也有历史学、历史地理学、考古学、文化遗产学等角度。在研究内容上,有些学者主要侧重于三山五园周边的单个村落,有些学者则侧重于三山五园周边村落的总体概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四川"这一历史地名的渊源进行了文化解读,即"四川"作为文化地域称呼的来源、"四川"作为经济管理区域称呼的来源、"四川"作为四条江的简称的来源。文章认为,"四川"作为行政区划的得名,与四条江无关,而是同唐代将剑南道简称为"蜀川",宋代将川峡四路简称为"四川"、"两川"有关。文章还对"巴蜀"的历史概念进行了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17.
卫东 《山西老年》2010,(1):33-33
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是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万春园的统称,是清代行宫式御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公元1707年),占地350公顷(5200余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结合中国传统哲学与用典,对三山五园概念的来由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现代社会认同,确定“三山五园”的范围,并就当前形势,提出了对“三山五园”整体保护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杭州西湖湖山风景是南宋时期临安皇家造园活动的重要源泉,其中的"西湖冷泉"是南宋皇家园林写仿西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献考证、图像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南宋临安皇家园林中的西湖冷泉写仿现象的动因、效果及意义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对南宋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0.
曲水园造园艺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水园是上海五大古园之一,位于上海市西郊青浦县城中.该园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为青浦县城隍庙的附属园林,迄今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其间虽曾屡遭毁坏,但修复工作却不曾间断,园景清幽秀美,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