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十九世纪以来,唐诗英译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从未间断,众多译者力求最大程度将唐诗的"意美"体现在英语语境中。许渊冲是中国现当代翻译家中的杰出代表,认为诗歌翻译应尽量实现"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其中"意美"是第一位的。但是,中英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巨大,语言各有特点,英译唐诗是否能够完整再现原诗"意美"呢?在此通过唐诗与英语诗歌"意美"的比较,综合分析许渊冲英译《江边柳》和《游子吟》所展现的"意美",最后认为唐诗的"意美"并非完全可译。  相似文献   

2.
《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凝聚了艺术美、音乐美及意象美,具有鲜明的语言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但是,目前为止,专门从理论角度对于《关雎》英译的研究却较为少见.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翻译理论着意于文学作品的美感再现,对于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基于"三美论"视角,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对《关雎》的不同英译版本进行研究,旨在证明"三美论"对诗歌美感再现的理论解释力以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中《短歌行》的罗慕士和泰勒两个英译本为例,尝试结合翻译美学理论,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角度对两译本进行评析,旨在揭示“三美”理论对古典诗歌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贾晓英 《河北学刊》2014,(2):181-184
乐府诗的英译目前主要有许渊冲、汪榕培和李正栓的译本。三位译者在大量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各自的翻译理论,又在其理论指导下译出了风格各异的乐府诗。许译乐府诗"意美"、"音美"、"形美";汪译乐府诗"传神"且"达意";李译乐府诗则"忠实对等,形神兼求"。这些译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诗歌翻译理论,并有效地指导了诗歌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5.
唐诗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诗歌的精华,享誉中外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也受到好多翻译大家的青睐。许渊冲的意美、形美、音美不断成为诗歌翻译的标准和追求,在此力求运用"三美"原则,以四篇英译本为例,分析和探讨译者在翻译《静夜思》过程中如何将四篇译文做到声形兼顾、意境再现。  相似文献   

6.
我们觉得诗歌翻译的本身就是体现诗歌美的过程,另外诗歌的翻译体现了作者的再创造的过程,诗歌好坏,取决于作者的翻译再创造过程,甚至超过原著的翻译,让整个诗歌更美、更直觉化,总而言之,诗歌的翻译是需要意美、音美、形美。首先我们从唐诗和现代诗歌入手。  相似文献   

7.
汉诗英译中的意象转换从根本上而言就是如何正确处理翻译中原作的形式与内容. 笔者以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美"理论为依据,从舍形曲意,意象尽失;求形曲意,意象缺损;求形存意,意象完整等三方面分别对翁显良、许渊冲、丁衡祁等名家的汉诗英译作品加以比较,探讨汉诗英译中的意象转换问题, 以求原诗与译诗从形式到内容的最大近似.  相似文献   

8.
《红色的手推车》是美国意象派诗人威廉斯所作的一首名诗,这首诗形式独到,匠心独运,历来受到广泛的推崇.可是彭予对这首诗的汉译却是差强人意,在重现原诗的“形美”上出现了失误.本文将以诗歌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为理论基础,着重从诗歌的外在形式、内在形式以及独特的形式三个方面深入对比分析了原诗与译诗,从而指出了译诗在诗歌形式上的不足之处,并借此指出在诗歌翻译中,形式对等是关系到译诗的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吴奔星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本文旨在弥补吴奔星诗歌研究方面新体诗和旧体诗、"诗情"和"诗美"比例的失衡,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吴奔星的"诗学是情学"观:一、作家创作方面强调缘情而发;二、作品内容方面重在表现"七情六欲";三、读者接受方面的"三同"、"三异",并着重从吴奔星诗歌创作中情与趣、情与理以及情与景的统一来阐述他的"诗学是情学"观.  相似文献   

10.
美主要是心灵创造的产物,人的心灵由浅入深包括感性、知性、志性三个层面,审美活动需要心灵三层面的共同参与,所以美相应地包含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三境层。心灵的第三层面是志性,它超越感性和知性且制导着感性和知性,直指人类的理想。志性包含心灵的两个维面:自性原型和自由意志,它们的自由活动决定着美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1.
叶燮《原诗》中的"情"一方面主要是指事物的情状或情态而非情感,另一方面在行文中的某些地方又同时使用"情感"之义;一方面将"情"排除出诗歌创作的主体性条件中,一方面又承认诗歌的抒情性特质,因此受到现代研究者概念含糊以及理论体系不够完备的批评。但是从现象学视角看来,叶燮对"情"的独特使用方式是因为《原诗》超越古代诗学中情理相对、情景相分的素朴二元论思维,而现代文学理论中隐含的抒情性艺术本体论和主客二元论的思维方式却使研究者在阐释过程中恰恰遮蔽了《原诗》的这种倾向。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和"生活世界"理论提供了以超越二元论的方式重新阐释"情"以及《原诗》中的诗歌创作论和诗歌审美本质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船山强调从整体音乐性的角度观照、评价诗歌,其诗评诗论中所隐含的节奏观则是观照诗歌音乐性的重要尺度。就诗歌的意义节奏而言,船山所推崇的是"一意回旋往复"的节奏美感,在此前提下,他强调诗歌的"意俭辞尽",反对诗歌的"敛词攒意";推崇"主情"的诗歌,拒斥"主理"的诗歌;推崇叙咏"一事"的抒情诗,反感头绪纷繁的叙事诗。船山所推崇的"一意回旋往复"的意义节奏,是表现诗歌之整体音乐性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3.
司空图《诗品》中的"雄浑美"有三个方面的审美特征:审美主体具有雄健浑厚的精神品格、恢弘豪壮的精神气魄和激烈高昂的感情特色;审美境界具有"至大至刚"的审美特征;心物关系上,具有物我同构、神与物游、物大我亦大的特征。《诗品》中"雄浑美"的提出有三个层次的哲学文化基础: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根源;中国士大夫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和文化心理结构;"盛唐诸公"特别是李杜诗歌的审美经验、文化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同旨异象、同象意异、同题意异三个方面论述了存在于诗歌作品中的异趣,并指出诗歌作品中的异趣是于同中见异,是同而不同,不异而异的,并进一步分析了诗歌创作和欣赏中的异趣美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探讨张问陶诗歌的风格特征。先指出诗人本身对多样化风格的推崇和对"空灵"诗境的追求。张问陶诗歌主要风格是"清",这里从三个方面分别对其进行举例说明,分别是精纯自然之美、空灵澄澈之美以及沉郁的空灵。  相似文献   

16.
诗歌音乐性和音乐美是一对经常缠绕的诗学话题.在澄清基本概念诗歌、歌诗与歌词的前提下,本文对诗歌的音乐性和音乐美进行必要的区分,并为当下中国诗歌的音乐性创作类型进行归纳,探讨音乐性与中国当代诗歌之间的可能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李绍雄 《云梦学刊》2004,25(2):81-82
归有光的家庭散文风格独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具有浓郁的世俗人情美;二、具有"舍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含蓄美;三、具有清新质朴的语言朴素美.  相似文献   

18.
《无题》是我国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其英译也有许多版本,本文通过对许渊冲、张延琛与魏博思以及唐正秋等三个译本的比较,探讨诗歌翻译的艺术性与复杂性。三个译本在思想内容、形式特点、修辞特点和总体风格的表达上各具特色,都有出彩之处,也都有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古代抒情诗歌美学的集大成者.他通过对情与理、情与景、意与辞、意与势、兴会诸范畴及其辩证关系的探讨,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诗歌理论体系,这个诗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就是"以乐论诗".在这个原则指导下,他心目中理想的诗歌便是"夭矫连蜷,烟云缭绕"、"婉转屈伸以求尽其意"、"咫尺有万里之势"、"从容涵咏,自然生其气象"的诗歌,也就是"既把情感的内容以静态形式凝聚在概括性形象里,又把情感的形式以动态方式凝聚在层次结构、节奏韵律里,既具有绘画美,又具有音乐美"的诗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在诗歌创作论中提出了"简意"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汪承栋诗歌的形象是诗人按照关的规律,伴随着美感活动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诗 情的载体;是它使读者注视着审美对象。本文从它的崇高美、“我”的形象美、“我们”的群体形象美、景物 的形象美和形象的色彩性几方面,初探了汪承栋诗歌的美学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