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学与武士     
儒学与武士吉林大学哲学系王中田本文试从实践的层次上考察江户时代日本儒学与武士之间的关系、儒学对武士阶层的影响、武大道对儒家思想的吸收。江户时代(1603~1867年),是儒学传入日本后发展的高峰期。经过德川幕府的极力推崇和儒学者的辛勤努力,儒家思想从...  相似文献   

2.
任何社会的养老都因社会物质和文化环境不同有其时代性特征。在幕藩统治者把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作为第一要务的江户时代,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以"家"为单位的身份和职业固化、世代再生产,"家"成了幕藩统治者实现稳定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江户时代,无论武士阶层还是庶民阶层,其养老的主要特征均是养老与继承紧密结合。在幕藩体制下,武士阶层的养老依靠武士自己的"家"和主君及家臣团组成的"御家"承担,并形成了制度性保障机制;与之相对,庶民则通常依靠家庭和亲属为主、町村等地方社会为辅的养老方式。儒家孝道伦理与"家"制度下赡养老人的伦理规范相结合,提升了民众对养老行为的道德认识,对当时的养老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理解当今日本社会养老价值观的变化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武士道与“士道”的分歧和对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户幕府的确立,结束了日本连年战争的局面,随着江户幕府统治的日趋巩固,武士阶层面临的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与旧类型武士相对,一种新类型的武士应运而生。旧类型武士大多信奉武士道,新类型武士则推崇"士道","士道"在江户时代武士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过十分显要的地位。本文拟就武士道与"士道"的分歧和对立作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武士子弟教育意义重大,它既为培养得力统治力量起积极作用,同时又为自身阶层起规范与净化作用。江户时代武士子弟教育除幕府的官学外,各藩均有自己的教育机构——藩校、乡学等,为武士子弟养成,培养合格地方管理者提供良好支持。萨摩藩因其西南边陲的地理位置、独特的经济环境、外样大名的政治身份及其较高的武士人口比,为武士子弟教育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样本。萨摩武士子弟教育主要在藩校与"乡中"中进行,其兼具官学与私学的特点,其教育特征是尚武性、等级性、地域性、集团性及较浓郁的儒家性。虽然江户幕府对武士的熏陶、约束与教养奠定了全日本200多年的和平环境,但由于其人为设计制度性缺欠,特别是缺乏弹性的身份制导致了逆生力量——各藩中下级武士的成长。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武士在日本受到外来冲击的影响下亲手瓦解了封建制度,领导了日本近代化转变。  相似文献   

5.
解读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伦理特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何一种关于社会发展的观念,其背后都蕴藏着一定的伦理思想,都以某种伦理思想作为其价值依据和精神支撑,科学发展观也不例外。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观进行解读与分析,探讨其蕴含的生态伦理意蕴和生态伦理价值。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伦理意蕴体现在:以人的生态利益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内涵、和谐共进是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要求、生态正义是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本质。其生态伦理价值表现为:在政治层面意味着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重大的政治问题,党和政府必须加强生态执政;在经济层面要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在社会生活层面表现为转变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优化人居环境;在文化层面体现为树立和谐友好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念,走生态文明之路。这些都从新的视角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为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提供伦理指导。  相似文献   

6.
日本工匠精神启蒙于奈良时代,初步形成于中世,确立于江户时期,并作为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的信仰力量,在日本近代及战后经济腾飞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工匠精神的基本价值与制度依据在于强调敬业、敏求的"家职伦理";其终极追求"天道奉公"既是工匠家国观念的集中体现,也符合尊崇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日本制造"取胜的秘诀在于工匠精神,但是近20年来,有着悠久传统和良好信誉的日本制造业大企业丑闻频出,"日本制造"陷入困境,工匠精神的失落是其重要原因。研究日本工匠精神的形成、内涵及其在日本制造业转型中的作用机制,或有助于培养中国的工匠精神,从而在中国迈向制造业强国之路上发挥东方劳动观念与职业伦理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7.
近代日本女性观——良妻贤母论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良妻贤母观是近代日本女性观的基本内容。虽然它保留了浓厚的封建色彩,但在促进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强调妇女的教养与知性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良妻贤母思想不仅是近代以来日本妇女的行为准则,也对中国妇女产生了一定影响。一、良妻贤母论——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理念对于深受“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影响的中国人来说,或许很难想到,良妻贤母论首先是被作为女子教育理念提出来的。在封建时代的日本,受教育是武士阶级的特权。自江户时代中期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和洋学的传入,各地陆续兴办了一些平民学校——寺子屋,平民因此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江户幕府末期日本的国学和国学神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以后,江户幕府日渐为内忧所困扰。这种困扰是随着武士阶级的贫困和农村的不稳而不断加深的,并波及社会的各个领域。武士阶级的贫困和农村的不稳,起因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流通和商人、高利贷者的剥削的加重。在商品经济的袭击下,上自幕府将军、大名,下至一般武士,生活日益腐化、奢侈,以至收入失去平衡,仅靠俸禄难以维持生计;幕府和各藩出现严重的财政赤字,而一般武士更是负债累累。相反,商人、高利贷者中出现了"超凌武士身价的大豪杰"。①作为封建统治支柱之一的身份等级制,由于武士的穷困而动摇了。与城市中的武士阶…  相似文献   

9.
日本江户时期,也可以说是盯人的时代。日本的封建社会在这之前经历了四百余年的历史。自十七世纪初德川幕府取得政权后,从封建社会内部分化出的叮人阶级已经成长为具有独立于世的实力。商品的流通、贸易的繁荣、手工业的发达,使这个阶级拥有巨大的财富。它的力量、勇气、意志,它的感情、精神,它的社会地位,它的弱点,创造了它在艺术上的一系列代表人  相似文献   

10.
李荣山 《社会》2005,40(3):1-31
韦伯在权力与伦理之间的纠结,鲜明地体现了马基雅维里主义“国家理由”学说的双重性。和马基雅维里一样,韦伯看到,随着近代国家的兴起,政治成为一个独立的价值领域,与其他价值领域相冲突,但又不能彻底脱离其他价值领域。因此,他拒绝纯粹信念伦理,主张效果取向的责任伦理。不仅如此,他还直面马基雅维里时代尚未凸显的现代官僚制问题,把政体伦理降格为行政管理的正当性,从而使官僚制与伦理的关系问题走向前台。从这个意义上说,韦伯是一位“新马基雅维里主义者”。韦伯没能也无意彻底解决权力与伦理的冲突,他接受政治的“手段—目的”在伦理上的不一致之非理性现实,但他留下的官僚制与伦理的关系问题早已不只是一个德国问题,更是一个当代政治的普遍问题。今后中国的国家和社会治理研究不仅要从制度层面,还要从观念层面解释中国如何从传统伦理性的“家产官僚制”演变成今天的官僚制。  相似文献   

11.
刘越 《社科纵横》2006,21(12):112-113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和考察《芥子园画传》与日本江户时代画家的关系,以及它对日本美术教育和美术书籍印刷技术的推动,证《芥子园画传》在中日美术交流中的核心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12.
义理从我国传入日本后,在江户幕府时期,主要作为武士阶层的武德和工商阶层人际交往的规范.明治维新以后,它只强调臣民对天皇的孝忠而压制民众的人情.二战之后,义理主要表现为个人对所属集团的感恩之心、人际交往中的情感纽带.由于日本的义理和人情纠缠在一起,甚至一个权力人物在履行公务时,也常常受到人情的左右,很难作出一个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城下町是日本封建城市中较有代表性的城市类型。从战国后期到江户时代,它遍布日本,垄断大部分的工商业活动,排挤其它类型的城市,形成了日本城市发展史上的城下町时代。一、城下町的形成和发展城下町是以领主城馆为中心,主要包括武士集居区域和工商业区域的封建城市。它起源于地方领主对基层市场的控制。在濑户内海地区,集中了家臣的领主居馆与周围市场的结合,大致是在十四十五世纪。但当时它们还未形成为一个整体,是一种具有松散联系的城下  相似文献   

14.
试论江户时代武士道的平民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向卿 《日本学刊》2004,(5):120-134
江户时代 ,在民众的主体性活动、通俗文艺形式和教育普及等因素的作用下 ,武士道逐渐为平民所接受 ,成为全民的道德和日本民族精神的核心。它强化了日本人的一体意识和同质性 ,成为日本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这一现象的产生 ,跟武士与平民之间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冲突相关 ,同时还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5.
日本作为唯一率先成功实现现代化的非西方国家,曾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和热议,江户时代的日本以西方为镜,其世界意识产生了新地理观、新科学观和新文化观三种转向,形成的"新三观"即近代文明观奠定了日本现代化的观念基础。由此提出了集开放性、现代性和历史性于一身的"合宜的"世界意识概念。"合宜"的世界意识需要辨清和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传统与现代以及历史与价值的关系。进而,从观念文化上总结日本现代化事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致力于现代化事业的民族国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与一些论者习惯于从经济动因、政治条件、社会结构、国际环境和变革主体等视角出发,探寻日本近代化的前提有所不同,本文瞩目于西方文化中最早在日本传播并被接受的科学文化及其思想意义,即通过审谛科学文化的演进及与社会观念的互动,试图就日本近代化的科学根据梳理出若干看法。当然,就论题的涵盖而言,本文所涉的时间跨度当远不止江户时代,但限于篇幅,只能集力于江户时代至明治时代以前这一时期,其余容另文续论。  相似文献   

17.
李守爱 《日本学刊》2007,(4):116-129
江户时代朱子学成为日本的官方学问。经过日本人的消化吸收,朱子学的道德修养与政治、经济、科学等实学相结合,对日本现代意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作用。这主要表现为:在历史思想中,忠君思想、国家本位主义与朱子学的尊王贱霸思想汇合,成为幕末王政复古、倒幕思潮的先锋;朱子学的格物穷理精神成为日本人接受西洋自然科学的母胎;朱子学的尊王攘夷思想与日本神道精神相结合,成为王政复古及维新思想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8.
江户时代,来航至长崎贸易的中国大陆商船有很多,但其中大都是为贸易而来的商人,并不是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的人物往来。不过,由于江户时代的日本与海外的交往被严格制限在长崎,因此,与赴长崎的唐船和荷兰船乘员进行交流,对江户时代的日本人来说,是能够接触外国人的唯一机会,许多日本文人为此而造访长崎。本文以在长崎从事日中交流的来日清人为中心,窥探当时日中文化交流之一斑。  相似文献   

19.
日本江户时代名儒皆川淇园所著的《世说启微》,是东亚较早从“文章”的角度阐释《世说》的著作。《世说》本身具有较高的文章学价值,而淇园之所以关注《世说》的“文章”,出于与江户时代阅读汉籍风气对话的需要,倡导“字义与篇旨相互发明”的汉籍阅读法。在日本“故事历史”传统与江户时代文学大众化、明清小说传入的影响下,《世说》的情节性与“作者意志”得到了凸显;同时,因为汉文化圈中各文学现象关系的变异,《世说》成了淇园展示汉诗学思想的辅助工具。《世说启微》既从异域视角揭示了《世说》“文章”的特质,又体现了汉文化圈中经典文本的丰富内蕴和衍生价值。  相似文献   

20.
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特征与企业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特征与企业经营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夏春玉王杨一、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特征自1600年德川家康在江户(今东京)建立幕府之后,日本社会便进入了一个长达268年的封建社会。江户幕府为了维护德川家族的长期而稳定的统治地位,建立了一个十分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