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让人喜忧参半的2008年终于过去了。看惯了别处的海啸、地震、恐怖、战乱,以为真的“风景这边独好”,因为尽管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声音,毕竟总体来看还是好的。而这一年,作为发展代价的大自然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连周围一些对风险研究不冷不热的社会学人也开始大谈特谈SRM(social risk management:社会风险管理)了。 相似文献
4.
5.
社会文化史是介于社会史和文化史之间正在破土的一门新学科,由于其贴近大众社会生活、文化心理及跨学科的优势,近年来日益受到学术界、文化界人士的注意。为了促使这门正在形成中的新学科尽快成熟,健康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学研究》编辑部和近代史所文化史研究室,于1992年10月30日在北京联合发起召开了“社会文化史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6.
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研究与中国社会学使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中国社会学百多年发展的轨迹和中国社会学前辈艰辛探索学科本土化的启示,在我看来,探索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且正确的研究路径是:立足现实,提炼现实;开发传统,超越传统;借鉴国外,跳出国外;正确总结中国理念,科学概括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7.
8.
9.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4,(9):242-243
秘密投票处是一种意识性的产物,是一种人为的社会设置,是反映社会制度性关系的空间场,体现的社会理念是用程序正义保障选举结果的实体正义。任何一项制度都需要一定的保障措施才能得以实施。秘密投票处的设置需要用法律手段、文化手段等方式来保障程序正义这一社会理念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11.
社会学中国化的下一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来,社会学中国化已成为一个热门题目。一九八○年在台湾曾经举行过题为“社会与行为科学的中国化”的讨论会,许多台湾及香港地区的社会科学家纷纷赴会。最近一次则是一九八三年三月在香港召开的以“现代化与中国文化”为题的讨论会,与会者来自中国内地、台湾、新加坡和香港。“社会学中国化”再度成为人们的主要议题之一。虽然从社会学出现在中国时开始,“社会学中国化”的问题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注意,但是,我以为正是由于下列几个因素,才使它再次成为人们的中心议题。 相似文献
12.
13.
14.
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一样,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基本骨架。现在,经济建设已经有了定论的基本制度,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范畴内一系列具体问题也有了明确的操作方法;而社会建设的任务现在还刚刚提出,更没有一套成熟的制度。现在,我们应把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建设体制作为重要任务。社会建设的基本体制,也就是涉及社会建设、社会发展的一系列规则。社会建设要依托这些体制来进行,当前比较重要的有财政体制的改革、社会事业建设体制、城乡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工资和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一个…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随着改革的深入,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攻坚时期.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当前“富二代”现象进行行为评判.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社会改革与社会学的发展”研讨会是由这篇综述所列八单位联合召开的。这次讨论会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本综述,也仅代表一家的综述,未经与会者和领导小组共同讨论通过,本刊发表时仅略作删改。综述所列代表们的发言意见,均属个人或部分人之见,不同意见也未能详述。我们将这些信息发表在这里,仅供读者参考。与会各单位代表众多,对会上发言“见仁见智”,各有所见,定然各有各的述评。我们翘盼中国社会学的园地上,百花齐放,春色满园。因此,就是综述之类,我们认为也是多种“版本”,不要统一为好,不知与会各单位、代表和读者诸君意下如何? 相似文献
17.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5,(17)
本研究基于社会学观点探讨推广志愿服务的价值及意义。首先,本文采取社会学视角从价值观方向探究社会服务公益团体的发展概况;其次,探讨志愿服务发展的社会团体动力;最后探讨社会学视角下志愿服务的对策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女性身体作为切入点,以女性大学生体育审美观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学视角来解读当代女大学生对形体美的观点。研究认为:女大学生对自身身材要求上过度追求苗条,从而忽视了身体健康这一基本条件,为了追求身体的瘦弱,不惜牺牲健康为代价,在追求身材苗条这个问题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盲目追求社会潮流文化,缺乏自我主观判断,对于自身外在形态的过分注重,忽视了自身内在的价值,使女性的自我价值感降低,并出现对自我价值认识的误区。 相似文献
19.
20.
吕涛 《社会观察(上海)》2004,(10):56-57
诗人温德尔·贝里(WendellBerry)曾经指出:“人类生态问题的答案将在经济学中找到,经济问题的答案将在人类文化、社会结构和特质中找到。”环境社会学的发展恰恰就体现在与生态学和环境经济学的视角比照过程中。生态学为环境社会学提供了基础和前提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为环境社会学提供了一个基础和前提,同时,由于两个学科关心的主题同是“人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