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税费改革进程的推进,现行县乡财政体制的弊端日益明显。县乡政府事权与财权的不对称、政府级次过多、转移支付不够规范等,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西部地区县乡经济的发展。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应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适当精简或虚化乡镇政府级次,并配以有效的转移支付制度,积极推进“乡财乡用县管”改革。  相似文献   

2.
我国公安院校教育体制改革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安学历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既有普通学历教育的共性,又有警察职业教育的特点。借鉴国外警察教育的经验,分析我国地方公安院校体制不同模式的利弊,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统筹兼顾,不搞"一刀切",解放思想,改革和发展公安教育,把公安学历教育做精,把在职民警培训做强。  相似文献   

3.
任晓莉 《江汉论坛》2002,(11):37-39
如何立足我国的国情,成功借鉴西方公共财政理论和实践,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模式,这是我国当前和今后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国应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职能,从市场需要出发,对公共财政予以正确的定位;注重提高财政的运行质量,建立适应公共财政要求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和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并按公共财政的要求,深化政府预算改革。  相似文献   

4.
我国财政分配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实现政治、经济、社会职能对财政资金的需求量与可能提供量之间的矛盾,而财政分配的主要矛盾则受基本矛盾所制约,同时受社会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所决定。当前,我国财政资金的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如何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合理、节约、有效地分配使用财政资金,加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已成为财政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一、现行分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1、事权与财政不统一。建立分税制的原则上是事权和财权相统一,权责相结合。但从横峰县目前的具体情况来看,事权和财权的界限仍模糊不清。一是上面各部门出政策新增支的负担与分级财政体制不够协调,上面出政策、定办法、定项目条条下达,...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国多年的医疗体制改革实践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果,目前,对其进行认真的回顾和前瞻性的思考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在分析我国医疗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对今后医疗改革问题在理念和做法上做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如果不解决在资金管理上的财政统收统支以及银行的供给制,就不能根治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通病——“投资饥饿症”,就不能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不足、投资效益差等重大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既要为工资改革、价格改革的出台鸣罗开道,更要为财政——银行体制这个最关键性的改革的出台作好理论上的准备和实践上的探索。我们应当总结国内外在资金管理上的经验教训,既要总结社会主义公有制商品经济资金管理的实践,又要吸取资本主义私有制商品经济资金管理的长处,结合中国的国情,探索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资金管理体制。财政——银行在现代商品经济中的功能在现代商品经济中,要想建立一个既能使宏观得到控制又能使微观充分搞活的资金管理体制,既不能离开银行去孤立地研究财政体制,也不能离开财政去孤立地研究银行体制,而应把财政、银行作为整个社会资金管理体制这个大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去统一  相似文献   

8.
杨润星 《南方论刊》2014,(4):15-18,24
当前,在全国财政总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基层财政困难加剧,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捉襟见肘,难以为继。回顾分税制以来,广东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可以分三阶段,对进一步理顺省以下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引导各地转方式、调结构,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对省以下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如:事权划分不清,转移支付计算方法不科学,财政体制事权和财权不匹配等。对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提出建议,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进一步理顺省市县财权事权关系,减少预算层级,构建中央、省、市县三级财政架构;规范转移支付,改进和完善财力保障机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培养地方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9.
根据我国分税制的财政收支原则,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所需财政投入主要由县级政府承担。通过对抽样地区县级财政卫生支出的增长现状及其对县级财政压力状况的分析来探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卫生体制改革对县级财政的压力逐年增大,而其主要原因在于卫生体制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的不一致以及卫生体制改革的必要配套政策欠缺。本文提出了重新界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各级政府投入责任划分,建立统一的县级财政卫生支出水平及其上级转移支付标准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物资管理体制是整个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七年来的经济改革过程中,传统的高度集中的物资直接计划控制开始有所松动,企业生产资料的供给有了相当程度的市场调节功能、为增强企业活力创造了必要的外部条件。但是,生产资料市场的开放还远没完成,而且在初步放开的生产资料流通领域出现了紊乱现象。因此,反思一下近年来我国物资体制改革的进程,进而确定下一步改革的战略目标,是关系到改革成败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张春华 《理论界》2008,(7):9-10
改革开放30年,成绩需要肯定,经验教训需要认真总结。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也是如此。本文对该项改革中所涉及的关系改革发展方向与成败的重要问题--公共服务中政府与市场、政府与服务对象、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强化政府责任,深化服务理念,提高供给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财政工作前几年面临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如何平衡财政收支;另一个是如何改革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这两个问题虽然不能说都已经得到解决,但情况是在向好的方面转变。这里,对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取得了显著成效.既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又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这是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努力贯彻的结果.李鹏总理在全国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明确提出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国家计委陈锦华主任在《计划草案的报告》上,也把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作为今年经济社会的宏观调控重要措施.笔者以为,不仅是今年,而是在整个“九五”期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我国将会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这是为什么?笔者试图从理论与实际两个层面上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世界流行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强调非认知技能在个人事业成功中的作用,文章侧重介绍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我国教育体系改革现状,强调非认知技能在青少年成长中的关键作用,为我国政府更加有效投资人力资本,实现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战略提供一定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大胆探索与稳步推进的关系;必须坚持粮食购销市场化,处理好放开市场与加强调控监管的关系;必须坚持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和促进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处理好“主渠道”和“多元化”的关系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回顾两年来政府机构改革的进程,必须廓清在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应该把行政体制的体制性改革和创新作为不断尝试的内容,并以务实的态度解决好作为主体的公务员队伍与来自内部阻力的矛盾,“公仆”与经济人的矛盾。从而迎接加入WTO以后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当地方各级政府紧锣密鼓地实施机构改革的时刻,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1998年启动的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得失,从客观的评价中发现不足,然后在全局的统一部署下再次以创新的思维顺利而高效地把行政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本文拟结合现阶段行政体制改革的实践,进行几点思考并尝试提出一些肤浅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8.
张洁 《兰州学刊》2005,(6):338-339
经济体制改革带动教育投资体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集中表现在由政府单一投资体制转变为多元化投资体制的形成上,本文在分析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背景及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其中所存在的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论争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发生了三次重大的思想论争.第一次论争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论争主要围绕着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展开;第二次论争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论争的焦点在于市场化改革到底姓"资"还是姓"社"这一问题;第三次论争发生在2004~2006年间,论争的重点在于改革的成败得失问题.在这几次论争中,改革派最终取得了上风,使改革开放得以持续推进.这些论争归根结底是意识形态的论争,核心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起因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奇妙结合.  相似文献   

20.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支出是每一个国家财政支出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教育服务是一种准公共品,我国在教育支出总量、教育支出结构以及支出方式方面还存在不足,这无疑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必须从这些方面入手加以完善,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