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网络道德建设在加大道德规范制定力度的同时,更必须加强网络道德主体的培养。在提高主体的道德认知、强化主体网络生存能力,坚持文化多样性的同时,还要着重培养网络道德主体的集体主义精神,建立起网络舆论监督体制,从而在完善与丰富网络主体人性的同时,不断提升网络主体的道德素养,促进主体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网络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臻完善和网络成本的逐步降低,网络基本属性构建和衍生出的虚拟与现实、工具理性与人文精神、信息富足与信息污染的悖论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的缺失。加强网络认知,提升道德主体判断力;培养网络道德情感,提升道德主体选择力;培养网络道德习惯,提升道德主体实践力成为塑造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网络传播中的道德建设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网络传播视域下的伦理失范既有网络技术方向的问题,也与网络中的人性异化有关。解决这一问题须从网络技术、网络传播和社会三个方面和个人、媒体及政府三个层面入手,对不同网络主体提出相应的道德责任,加强网络道德规制,以期促进网络传播环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网络空间的伦理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以其特有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为人类生活提供诸多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道德失范现象,因此,建构恰当的网络伦理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网络伦理应该通过约束主体的道德失范性来实现网络主体承担道德责任的义务。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大学校园网络道德问题现状的探讨,提出加强对校园网络行为的规范和网络道德意识的建设,加强对不文明、不健康的校园上网行为的监督和监管,探讨大学校园实际的网络问题和现实道德问题,对我们解决大学校园网络各种问题,更好的为大学生所用,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历史及事实皆显示道德在很大程度上沿自生自发的发展路径生成.网络实践较为明显地带来了个人的自主与自由,尤有价值的是文化上的自主性.网络环境是类市场环境,这种类市场环境的特征会逐步促使无数上网个体的自主性的觉醒,进一步确立起个体作为责任主体和道德主体的地位,最终有助于个体道德的生长.网络的类市场环境不仅有助于道德的自发生长,且意外地使自由、自主与道德三者形成了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已经和正在展现的事实都表明网络的类市场环境让个体的自由、自主与道德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道德因素在网络世界愈发显示出其重要性和力量,并辐射与作用于现实社会.这使我们依然可以对信息时代的道德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7.
青年道德冷漠化主要表现在道德正义感的丧失、道德意志的薄弱、道德是非感与道义感的迷惘及伦理规则的失效四个方面。网络社会的虚拟化导致道德主体模糊,致使青年道德信仰冷漠化;网络社会彰显流变性导致主体责任意识缺乏;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导致道德价值共识困难;网络社会信息的海量化、碎片化加剧道德神经麻痹,这些都助推了青年道德信仰的冷漠化。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遏制青年道德冷漠化的不良趋势,化解其对青年健康成长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机器伦理的兴起引发了人工道德主体的道德责任问题的争论。我们分析了争论的哲学假设,并认为这种哲学假设的特点导致了明显的概念和术语上的混淆。这种混淆与我们如何看待一些核心概念和术语之间的联系密切相关。反过来,这造成了一种缺乏基础的评估,这种评估在何种程度上提出,以及争论的立场是否兼容或者它们是否从根本上在解决相同的问题?这使得人工道德主体道德地位问题的争论受益于诸如概念、认知、实践,以及道德推理和道德立场等之间的关系上根本方法论的评估。因为这场争论在关于各种生命的道德地位方面具有相似之处,需要承认存在着涉及"什么是人工道德主体?""我们能够和应该赋予它们道德地位吗?"等问题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的道德状况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当前多元化社会思潮和网络文化环境下,部分高校德育理念相对陈旧,加上部分大学生自身消极心理特征的制约,使其产生了藐视传统美德、道德责任意识缺失、功利性价值取向、知行脱离等问题。要通过健全大学生主体人格,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等途径解决当前大学生存在的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0.
网络语言是现实语言系统的延伸,必然遵循现实语言系统的道德要求。它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变体形式,其创新化的语言变异特点反映了网络交际主体自主性的凸显;在这种自主性不断凸显的过程中,蕴含了交际主体应加强道德自律的伦理向度。针对网络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存在的语言污染、语言暴力、内容虚假、网络媒介道德缺失、网民言论的伦理失范等伦理问题,我们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导向,遵守语言道德,为营造良好、健康、和谐的网络交际环境提供伦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提出活动德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学生德性行为的实际锻炼,增强德育的有效性。然而目前高校的活动德育尚存在着许多不能忽视的问题,如缺乏学习主体性,缺乏理论指导,缺乏实际效果,也缺乏科学评价。为此应转变活动德育观念,加强活动德育理论研究,建立有效的活动德育评价机制,强化学生在活动德育中的主体性作用,构建和实施主体性活动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2.
心理——道德教育模式是把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进行有机整合,以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它的提出既是时代赋予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的一个尝试。在实际操作中,应正确处理好心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既要防止心理问题德育化与德育问题心理化,又要努力化解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对目前高校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音乐对德育的促进作用,提出了将音乐引入高校德育课堂的具体途径与使用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认为将音乐引入高校德育课堂,对于改善目前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完成德育教学任务的同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加强高校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目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使部分学生在道德水平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为此,必须要重视高校"两课"教学,建设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发挥社会大环境和家庭教育作用,加强高校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德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德育学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本体论问题。根据哲学的、逻辑学的、语言学的和德育学的多学科视角的考察,德育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德育规律”,不是“德育现象”,也不是“德育问题”,而是在学校范围与条件下的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普遍存在德育工作机制先天性缺陷、德育工作队伍参差不齐、德育智育化等现象。阐述了自主体验式德育教育和管理模式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并指出自主体验式德育教育和管理模式建构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道德的“自主建构”和“价值引导”的关系;“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的关系;老师与学生关系;道德课程与道德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科技德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科技德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高校科技德育的比较优势;科技道德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人才需求具有内在契合性。当前,生态文明视野下科技德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育主体素养水平欠缺、教育内容不明晰、教育方法单一、教育管理体系不完善。为此,要提高科技德育工作者主体素养,增强协同性;明晰科技德育内容体系;改进科技德育方法,实现多元化;健全科技德育管理体系。以此,通过多种途径合力提升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8.
道德失语现象、道德判断的无公度性、道德边缘化的倾向和人伦之情与个体独立化的矛盾 ,带来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隐在冲突、多样化发展趋势 ,这是我国转型期思想道德教育所面临的特殊境遇。在这种境遇下 ,系统的、具有现代经济理性的日常道德教育是当前缺乏的教育要素 ,也是我国国情下稀缺的思想道德资源 ,因此加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日常道德教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多元社会的到来,传统价值体系和学校德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创造了辉煌的工业文明的科学主义受到了置疑,网络的强行介入生活使道德问题更加凸显。我们发现以社会需要为原动力的学校德育正在悄悄地转向。对当前学校德育现状的反思及对德育转向的认识为新的德育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思路。以生命化德育、情感性德育、网络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全面、整体结构化学校德育体系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20.
约翰·怀特教授是英国教育哲学界的知名学者,他对道德教育有着诸多的思考。访谈以与道德教育相关的理论性问题作为开端,进而论及学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利益相关者,教师在道德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怀特教授看来,教师应当具备一些重要素质才能更好地实施道德教育。访谈的最后简要讨论了课内德育与课外德育的作用与联系。访谈的内容既有理论性问题,也有实践性问题;既论及某些经典问题,又关注当下道德教育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