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张登巧 《北方论丛》2005,1(5):120-123
生存论是真正关于人的哲学理论,生存论视野中的人是真实的人、活生生的人,即现实具体的人、感性活动的人和历史生成的人.生存论转向与人本主义转向是一致的,从人学的维度解读生存论转向,其实是人学本体论的转向,是传统人本主义在当代的根本转型.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实现了生存论转向与人本主义转向,但这并非两个不同的转向,而是同一个转向,即转向实践-生存人本主义.如果我们把马克思所开辟的新哲学理解为"实践的唯物主义",那么,他的新人本主义就是生存(实践)论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2.
李杰 《晋阳学刊》2011,(2):11-17
当代中国学者对于马克思人学的研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人学的建设和发展中不断深化的。其研究历程大致有3个阶段:恢复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从价值观上强调尊重人;系统研究马克思的人学,从学理上说清人,从实践上塑造人;总体把握马克思人学特征,转换人学研究范式,指导当代人的生存与发展。这些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人学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确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随着人的生存实践的展开,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揭示马克思人学的精神实质,实现马克思人学的中国化,从而更好地沿着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继续前行。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人学的基本价值在于:注重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人;注重人的实践生成;注重理念引领实践;注重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注重每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追寻马克思人学的基本价值对于解决当代人面临的生存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论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创造性地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点全面审视和考察人,正确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第一次对人及人的问题给予了完整科学的理解,是人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实践地把握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根本方法,也是它与传统人学相区别的主要特点.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创造性实践.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通过对传统理论人学的系统批判,变革了以往认识人、解释人的逻辑与方法,开创了实践人学的新领域,推动了人学研究的革命.其人学革命具体可表述为"理论人学"向"实践人学"的范式转变,跳出了先验预设的形上实体陷阱,完成了实践哲学路向的本体论,也即感性生活的实践生成本体论.因此,揭示马克思人学道路的转向,对于真正厘清马克思的人学观,准确把握马克思实践生成本体论的基本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依然具有当代性,这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在世界观层面,从实践和交往观点出发,马克思揭示了人的社会化机制及人的个性的实践本质;而在历史观层面,从生产和交往观点出发,马克思科学地说明了人的发展规律,并对异化现象作出了全面评价.准确把握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辩证思维方式,是发展其当代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李琦 《兰州学刊》2007,3(6):10-12
不同于当代西方的交往哲学,马克思把交往关系立足于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活动中,交往活动也就有了现实的实践基础,从而使得交往问题的研究实现了哲学意义上的实践论转向.可以说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建立在实践论基础之上的现代交往理论.以实践论的视阈来探析马克思的社会交往思想,对于我们重新审视现代社会的交往,深入研究当代的交往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人学革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立足于存在论的视域,通过对马克思经典文献的“细读”,揭示出马克思人学革命的实质在于实现了一场人学范式的转换:从理论人学转向实践人学。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兴起既有深刻的世界哲学与文化背景,也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吁求相契合,更是我国理论研究发展的逻辑要求。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研究,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双重维度展开。广义理解,可以说整个马克思哲学都是马克思人学;狭义的马克思人学主要涉及人的本质问题、人的存在问题和人的发展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学研究紧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我们应当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人的现代化发展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内涵以人的本质为逻辑起点,强调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性、发展变化性,是人的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价值追求是人的价值,体现了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功能导向;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在全球现代化背景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确立的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立足马克思人学经典,重新梳理和再认识马克恩人学理论的逻辑内涵、路径与现代价值,对于推动人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实现了哲学视域的转换1.从“一切存在”转换到“人的社会存在”;2.从“人的类本质”转换到人类的生产交往共同体;3.确认“人类活动”是实践人类学哲学的思考框架;4.明确了哲学的目标理念人类的个体自由、生存合理性与发展规律性;5.强调了哲学的理论旨归从实践上改变“非人世界”,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6.创立了哲学的实践批判原则以实践作为观察世界和社会历史批判的本源;7.确立了实践人类学哲学的边际关系与中心法则等。这几方面共同形成了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实践人类学哲学,这是马克思一生理论关怀的总体特质。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种关于人的理论都是对人类幸福的关切,这种关切一方面是审视现实生活的标准,另一方面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追求目标。马克思在对当时德国人民的生活状况的分析否定中阐释了科学的幸福思想,即幸福是在人类消解专制制度的笼罩下,摆脱了人在劳动中的异化的一切束缚,而达到自身全面发展的和谐状态。对这一理论的深刻解读,对于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和当下人类的生存境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哲学是关于人的存在及其发展的学说 ,而传统哲学没有意识到这一性质 ,它们把脱离人的外在世界的自然物或理性精神作为哲学形成的根基或立足点 ,从而陷入了自身难以克服的困境之中。马克思则以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为立足点建立了新的哲学理论 ,实现了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克服了传统哲学主客二元对立的局面 ,体现了新旧哲学研究视阈的差别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4.
杨悦 《河北学刊》2003,23(3):90-9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马克思不但贯彻了实践的自由品质,而且还找到了实践的最基本的现实形式--经济活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实践内涵的分析表明,它既不同于形而上学的"实践"概念,也不同于古典经济学源于"经济人"假设的"经济"概念,它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从属于文化的范畴.经济实践不仅仅满足人的需要,其最终目的是以物质的形式体现人的价值和目的.因此,经济实践中包含着文化实践的要求,文化实践实现着经济生活向人类的自由价值取向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总体性方法是马克思考察人的科学范式,它集中表现在从现实的实践和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把人的本质、存在和发展当作整体来研究。马克思基于对劳动和社会关系的总体理解,达到对人的本质的总体把握,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类本质和现实本质的统一;从实践过程中的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中揭示了人是自然存在物、实践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从结构总体和过程总体两个方面对人的发展进行考察,指出人的解放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方面或阶段,人的发展过程包含了阶段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等丰富的内容。在马克思总体性方法视阈下,现实的人不是片面的人或单向度的人,而是完整的人或总体的人。  相似文献   

16.
宋凡金 《齐鲁学刊》2007,4(6):130-133
人作为实践的主体不仅生活和活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还不断变革和创造着自己的社会关系。人既是一个被决定的存在,又是一个能动的具有创造性的存在,这就是马克思视野里"现实的人"。人的本质在其历史中显露并证明了自身。在向人生成的过程中,人不仅成为一种历史的存在,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着向自由的人复归,向完整的人复归,向社会的人复归,进而体现为人在制约中的自由。  相似文献   

17.
科西克的真理观主要是在马克思实践观点和存在主义观点的影响下提出来的.他在把人理解为实践的、生成的存在的前提下,提出了真理的生成论观点,对真理的生成特性和生成根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把实践区分为革命批判的实践和直接功利主义的、拜物教的实践,对资本主义社会伪具体世界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尽管由于受存在主义思维方法的影响,科西克无法真正实现对世界二元分裂的批判和超越,但他关于人的生成和真理生成的观点,对我们摆脱传统认识论思维方式的影响,还是具有很大的启迪和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谢中起 《河北学刊》2004,24(6):63-67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并非是反生态的。马克思在其物质生产理论中多次提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 ,他在强调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动性的同时 ,清醒地意识到人类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在当代应展现出它所固有的生态意蕴 ,在实践中应发挥生产力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与循环经济学的当代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玉林 《云梦学刊》2007,28(3):69-73
循环经济的提出及其实践,启发了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的关于资源与环境的国际经济研究,拓宽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推动了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循环经济学的建立。循环经济学在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上都对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提出了挑战,并在诸多方面推动了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但是,当前循环经济学研究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尚不够深入、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