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在借用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批评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学观念、批评话语。因此,用西方的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建立起来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往往削足适履,不能反映中国文学的真实面貌。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古代文学研究界发出了重写“文学史”和“重新确立学术规范”的呼吁。在这一背景下.文学史和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历史还原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提出来了,其中以罗宗强先生提出的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历史还原最为代表。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开端是随着20世纪初文学观念的净化、中国文学史的撰写、批评意识的觉醒而展开的。1.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领域,纯文学观念在对传统“载道”观念进行反驳提倡文学艺术性的同时,载负了国民启蒙的历史使命。2.纯文学对中国文学史观念的改造起了直接作用,从情感、想像和思想等因素入手并从体裁上加以界定,现代阐释之文学观念已经不同于传统。3.文学观念的净化、批评意识的觉醒、进化思想的渗透,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得以展开的关键原因,从而产生了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独立的中国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在借用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批评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学观念、批评话语.因此,用西方的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建立起来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往往削足适履,不能反映中国文学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体现出了回归本来角色的多元探索姿态.中国90年代文学批评的激变与20世纪50、60年代产生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有着极强的话语联系,在批评观念、话语操作、批评方法、价值判断上表现出了对后现代主义文化话语的极度张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后现代主义文艺景观,从而对中国文学批评整体转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学是一种关涉到作家、世界、文本、读者四要素的活动过程。自有文学以来 ,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就不断生成着各种各样带有差异性的认识。回顾、解释这些差异性的文学观念是汲取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历史经验、教训 ,推进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途径。一进入 2 0世纪以后 ,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2 0世纪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最先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内频出硕果 ,陈钟凡、郭绍虞、朱东润、方孝岳、刘大杰、罗根泽、王达津、王运熙、顾易生、敏泽、周勋初、蔡钟翔、张少康、罗宗强等先生撰述的各类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著作为全面梳理…  相似文献   

6.
王敏  王恒亮 《理论界》2007,(6):200-201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著作的编写,对“文学批评”边界的认识从广义走向狭义,批评本身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断代问题上,上下限的不断延伸,是对文学批评自身现代性追索的结果;在分期问题上,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时期观念,但对各时期的不同定义方式则反映出认识角度的差别;史料的整合从简单走向复杂,研究视角从单一走向丰富,越来越显示出“论”史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考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著作在传统目录学中的分化演进,揭示了古典形态批评学术史的发展轨迹,进而对本世纪近七十年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特别是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对21世纪本学科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彭玉平  杨金文 《学术研究》2001,2(11):116-120
训诂既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内容之一,同时又在其整体研究中处于基础地位,它的作用就在于为我们的批评史研究提供正确的认知前提.但同时我们又不能过分强调训诂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整体研究中的价值和作用,以免偏离学科的发展方向,并制约到整个学科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20多年文学批评的发展是很引人深思的,对它进行剖析和反思无疑也 是非常重要的。20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在反思、清理以往被意识形态遮蔽的命题中实现了 观念的变化和批评自觉意识的觉醒;90年代文学批评则呈现出了一种“镜城式”情境,文化 批评也从此方兴未艾,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当下。对以往文学批评的反思和剖析最终是为了 建构主导多元、充满理性而积极创新的当代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0.
对于新时期批评现状及出路的理性检视和实践探求成为当前文坛热点之一。本文作者立足于对美国当代杰出批评史家雷纳·韦勒克精深的理论及批评史著作的诠解与考察,着意于从中提取对当下中国文学批评的适用启示。作者认为,韦氏对文学批评学科特性的界定十分符合文学研究的内在规律,有助于人们在理论上准确把握批评的应有功能;而在具体批评操作中,韦氏关于批评尺度、批评方法的论述与践行又为当前文学批评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艺术启示。借鉴并接受这些启示,将有助于纠正因理论界对批评的理论本质与实践功能的模糊认识和错误定位而导致的诸多混乱,促使文学批评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1.
伍斌 《社会科学战线》2023,(7):109-118+282
自亚洲人大规模移民美国开始,美国社会就开始书写亚洲人。20世纪初,社会学家率先展开对亚裔美国人的学术研究。20世纪30年代,移民史学在美国兴起,但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欧洲移民成为移民史当然的主角。20世纪60年代,在民权运动的兴起及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下,不同族裔群体的研究兴起,亚裔史研究也成为美国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保持研究活力和对史学前沿的敏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跨国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历史的书写,亚裔史学对其尤为倚重。众多学者在跨国视野中研究亚裔史学,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出版了诸多有影响的历史著作。这些研究不仅拓展了亚裔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诸多传统观点,更为立体地展示了亚裔美国人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四库全书总目》虽然不是一部诗文批评著作,但书中许多集部著作的提要,却处处闪烁着文学批评的真知灼见。在我国学者编纂的《续四库全书》出版、发行之际,探讨《四库全书总目》的文学批评观念,温故知新,对我们今天的文学研究无疑具有启发、借鉴意义。《四库全书总目》对集部著作的批评体现出兼容并蓄、辩证通达的文学批评观念。这种文学批评观念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既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又兼顾文学的抒情审美功能;二、立足作品,全面客观;三、知人论世,辩证通达。它比前代的文学批评更公允,更富有总结性,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20多年文学批评的发展是很引人深思的,对它进行剖析和反思无疑也是非常重要的.20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在反思、清理以往被意识形态遮蔽的命题中实现了观念的变化和批评自觉意识的觉醒;90年代文学批评则呈现出了一种"镜城式"情境,文化批评也从此方兴未艾,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当下.对以往文学批评的反思和剖析最终是为了建构主导多元、充满理性而积极创新的当代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4.
很偶然地 ,邂逅周海波先生的批评史专著。随手翻来 ,发现它的行文表述颇有特点 ,激情与理性相互激荡 ,叙述节奏错落有致 ,惊叹于学术专著也可有如此难能的可读性 ;仔细阅读发现现代性、可能性、文学性三个思考支点清晰可辨 ,繁复恢弘的史学框架浑然天成 ,不仅感叹学界又增添了一道全新的批评史学景观。史论以“现代性”作为界定历史阶段的根本特征。作者在回顾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研究现状的前提下 ,将“五四”前后以至于今的中国文学批评看作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并取狭义的文学批评概念 ,即“对具体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思潮以及各种…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出现,但只有经历了20世纪80、90年代之交的诸多社会文化历史事件之后,知识精英的文化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故,宏大叙事归于了沉寂,故有的激情和理想逐渐降落在了学术场域之中,此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切实发生才有了可能。就此而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生是在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甫一发生,就推动了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语言学转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表征了文学理论与批评已然不是文学的理论与批评,而毋宁说是一种与文学性有关的文化政治活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路径与研究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要籍解题式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到历史、时代视野下的中国史学史研究,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经历了颇为艰辛的发展过程。20世纪20年代才初步确立的中国史学史学科,承载的是中国史学自身两千余年历史的厚重内容,要籍解题式的研究特征在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最初阶段有其必然性。60年代以后,中国史学史研究更注重从时代的特点把握史学发展走向,从历史发展过程中审视中国史学自身的发展过程。在这样的研究路径中,中国史学史研究得以极大地拓展和深入,相应地,对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掘、对近现代中国史学的重视以及多部中国史学通史的完成出版等,使中国史学史研究从多方面呈现出了向纵深发展的态势。在此基础上,从学术史的角度拓展中国史学史研究、加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重视中外史学比较研究,加强史学理论诸层面的研究,应该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几个努力方向。其中,对史学理论的研究是否充分,已经成为影响今后史学史研究能否深入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7.
史学期刊是近代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事物,对近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发展过程以20世纪20年代初期史地类期刊的兴起为标志,此后又有了历史语言类期刊的产生,再至20世纪30年代史学类刊物的开始大量创办,最终导致了专门史类史学期刊的产生,这一过程表现出近代史学发展不断专业化的发展趋向。由此可知,自梁启超提倡新史学以来,中国学人不断致力于中国史学的转型,这一转型从理论到实践,迟至20世纪30年代才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辽宁史学如同中华民族近百年史 ,发展之路崎岖不平。自清末至“九·一八”事变 ,金毓黻和他的史籍是杰出代表。日伪统治时期实施奴化教育 ,史学研究遭到扼杀。新中国建立后迄 2 0世纪末 ,是辽宁史学快速发展、成绩辉煌的 50年 ,出版史学著作 50 0多部 ,发表论文 40 0 0余篇 ,在清史、史学史、奉系军阀史、甲午战争史、东北军史、军事后勤史、“九·一八”事变史、中国改革史、东北民族史、东北地方史、辽宁考古学及满学研究等方面形成了优势和特色。在新世纪 ,要使辽宁史学持续发展 ,更加繁荣 ,需加强四项建设 :即更新观念、形成团队精神、造就大师、研究手段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创建和研究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有利于完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体系,拓展学科研究的范围,使中国古代民间文学思想及理论获得其应有的学科地位.创建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体系可以从三个基本方面考量:一、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二、从古代民间文学批评的实际出发来建立民间文学批评史的概念和范畴体系;第三,确定基本的研究范式和方法,从研究民间文学思想史的角度来研究民间文学批评史.  相似文献   

20.
论《史通》的史学比较王守正《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对隋唐以前的中国史学进行了全面的批评、总结。全书展现出富有特色的史学比较方法,从史书撰写外部形式的体裁,到内部组织结构的体例;从史、文的区别,到史书的文字要求;从直书与曲笔,到史家的史德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