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3)
《新唐书·苏瑰传》比《旧唐书》增补了不少资料,但其编排次序比较乱,似乎未经过仔细检查和校对。现将《新唐书·苏瑰传》节录于下,然后再予以推绎、考释。 ……历朗、歙二州刺史。时来俊臣 “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 贬州参军,人惧复用,多致书请瑰, 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 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併寺,著 体,能过待小人乎?”遂不发书。俊 僧员常数,缺则补。”后善其言。 相似文献
2.
锦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3)
“替天行道”解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君主,都把“天命”作为自己的护身符。殷纣王说:“我生不有命在天”;周武王反对殷纣王,也说自己“受天之命”。无论掌权的君主和夺权的君主,都说“天命在我”,无一例外。 相似文献
3.
朱玉龙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1):80-82
考证南朝名将任忠籍贯为合肥,而非阜阳;唐朝诗人刘太真是今江苏溧水人,而非南京或宣城人;南唐宰相冯延己祖籍彭城,居歙县;南唐御制春雪诗写作年代为保大七年,而非五年。 相似文献
4.
唐振常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
读史札记三则唐振常东南互保幕后策划东南互保,中国近代史一件不大不小事。说它不大,不过地方督抚协同一致与外国代表共谋保全地方的安宁;说它不小,是地方敢于违抗中央,欺瞒中央,公然与外国订成条约。近年以来,考证东南互保,议其得失之文渐有,间亦有能得其精要者... 相似文献
5.
王春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4)
翻翻二十四史,人们就会明白,有名有姓的并且货真价实的清官,不过几十位。明末清初优秀的文学家、史学家张岱,著《夜航船》卷七“清廉类”,扳着指头数了很久,也不过找出40位清官,物以稀为贵,况人乎!这些清官的相关事迹,大部分都很感人。东晋时的高官吴隐之,曾先后任御史中丞、左卫将军等要职,但他将所得俸禄和皇上的赏赐,都分给家族中的困难户,俭朴到冬天无棉被,一次洗了棉衣未干,只好披着棉絮御寒,清苦如贫民。更难能可贵的是,广州靠近大海,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奇珍异宝,令人眼花缭乱,历任广州刺史,多数贪腐。吴隐之在晋安帝隆安(397—401… 相似文献
6.
7.
刘奉光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3)
现行的时代划分法是不够科学的,主要缺点是逻辑分类混乱,划分粗糙简陋。比如说,“当今世界”是什么时代呢?可以说成是信息时代,电子时代、和平时代、文明时代,但不能说是社会主义时代,也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时代或帝国主义时代;因而当代的政治特点便难于简明地表达出来。这是由于划分时代的标准不明确,不恰当造成的。又如习用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既是 相似文献
8.
王贵钧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2)
僖公二十五年:秦晋战于韩、晋惠公战败被俘。史载: “晋侯使邰乞告瑕吕饴生,且召之。子金教之言日:‘朝国人而以君命赏’。且告之曰:‘孤虽归,辱社稷矣,其卜贰圉也’。众皆哭。晋于是乎作爰田。吕甥曰:‘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将若君何?’众曰:‘何为而可?’对曰:‘征缮以辅孺子。诸侯闻之,丧君有君,群臣辑 相似文献
9.
郭际明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稍稍调整一下角度观察我国古制,有时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往我们看历史,总往大处看,远处看,看久了眼睛极易困乏,若再走个神,的确令人眼花燎乱。因此我们也极易得出许多模糊的结论:我国历史不外兴亡相继、成败相因,当一王朝之败亡也,原因颇众,政治腐败、军事失利、经济崩溃、文化懦輭、强邻来打等均属败亡灾因,若二而併之,则国家衰落;倘四而合一,必可亡国云云。这些结论(与其说是现象的罗列),可以用来演绎任何一个朝代的兴衰、着实空 相似文献
10.
彭向前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56-58
正史里面记载了大量莫名其妙的胡语词汇,因系译音词,不受字义的限制,在传抄过程中往往出现形讹。文章对中华书局原点校本《新唐书》《宋史》《清史稿》中所涉及的四则胡语词"朱蒙""吕宁拽浪撩黎""乌埙曩""夹坝"予以考释,期以在"二十五史"修订版中能得到刊正。 相似文献
11.
史苏苑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4)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里,人们可以多次的看到,任何一个有所作为的帝王,没有不是比较好地做到了知人善任的。今天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著名皇帝唐太宗,他在这一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他即位伊始,就明白对侍臣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雅致治”他 相似文献
12.
郭际明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明朝宜德四年,有位姓顾名佐的当朝显宦因受贿被言路纠劾,朝野一时沸沸扬扬。在京大小官员也许还清楚地记得,就在去年(宣德三年)左都御史刘观因贪浊被劾落职,逐出京师时的那付失魂落迫的样子。时隔一年,又有一位左都御史顾佐因纳贿被劾。两年两“宪长”,同在一个槛上栽了跟头。真格是好戏连台。那些平日里手脚欠干净的大小官员个个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没准儿当今天子一时兴起,动起真格的,不知要有多少人跟着倒霉。左都御史乃朝中二品质大员,是王朝最高一级监察机关——都察院的首长,位尊权重,况明之御史专纠察百官、司掌风宪,镇抚百僚,本当自身清廉以为表率。故明律有“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的规矩。为慎重起见,朝庭特简内阁大学士杨士奇就此案出面察审。朝野上下都等着瞧好戏。 相似文献
13.
耿良佐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3)
范蠡,春秋末期大政治家。在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后,提出了一些切中时弊的经济主张,使一个弱小的越国,成就霸业。 勾践羁吴返国后,“欲行一切之变,以复吴仇”,便立即找范蠡问策。 扶越削吴是范蠡的夙愿。早在沦为亡国之臣、陪勾践在吴为奴期间,他就暗自筹划过治越之术。范蠡陈述了早以酝酿成熟的治越设想;在经济上实行保民政策,奖励耕织,发展农业生产。他认为:民以食为天, 相似文献
14.
在革命战争年代,武器主要是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手里夺取的。"没有枪,没有炮,自有敌人给我们造","蒋介石是我们的运输大队长",形容的就是那时的状况。根据地、解放区也能制造一些,但那不是主要的。建国以后,特别是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以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时,不仅需要而且有可能自己制造越来越先进的武器装备了。这是保卫革命和建设成果、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5.
吕名中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1)
史学名著《汉书》、《后汉书》,历来为治史者所必读。新中国建立后,史学前辈广泛吸收历代研究成果,选择善本,精心校点,整理各家注释,由中华书局出版,予读者极大方便。但智者千虑,不免一失。两书在一些涉及周边民族区域地理名称的标点方面,尚存在不当之处。兹就愚见所及,试举三例商榷。“长沙苦之,南郡尤甚”《汉书·两粤传》载,文帝即位后,遣陆贾使南越,赐赵佗书曰:“前日闻王发兵于边,为寇灾不止。当其时,长沙苦之,南郡尤 相似文献
16.
王纲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4)
在明末的农民起义军中,大西农民军具有相当健全的组织和良好的纪律,且在对官军的作战中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战术特点,创造了许多出色的战例。了解这些,对于研究我国农民革命战争史,是有意义的。现将我所辑录的有关资料,写成札记,供同志们参考。一、大西农民军的组织编制和发展规模一六二八年(崇祯元年),在陕西爆发农民起义时,张献忠还只是老回回马守应部下的一名小将。一六三○年(崇祯三年),张献忠率领米脂十八寨起义。大西农民军就是 相似文献
17.
清代的喀喇沁部与玛公旗──读史札记宝日吉根(Borjikin)一、清代的喀喇沁部据《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喀喇沁部总传》:喀喇沁部落贵族姓乌梁罕氏(亦作兀良哈)。入清后,喀喇沁部隶属于卓索图盟。清朝政府向内蒙古东部地区,特别是向卓索图盟、哲里木盟... 相似文献
18.
张春辉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以人为动力的木制耒耜与以牛为动力的木或铁制犁这两种整地农具,在我国古代社会是长期共存,互为消长的。耒耜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主要生产农具。最原始的耒,是在尖头木棒的下部横绑一短杆。耕作时手持上端,足蹬横木,使尖头入土后上翻以起土,把耒的下端改装上一个石制、骨制或木制的平板,就成为单齿的耒耜,后来为了增大掘土的宽度,也为了减轻阻力,又发展成为双齿的耒耜。 相似文献
19.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4,(1)
太平天国所颁行的历书,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考察,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它清除了旧历中的封建迷信思想。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反动的封建统治,因而在其所颁行的历书中,大量注入“凶煞生克休咎之论,时日吉凶之言”。他们宣扬什么“死生由命,富贵在天”;他们嚷嚷什么“农民拜社稷,拜田祖,便可五谷丰登”等等。企图利用这些封建迷信思想,来掩盖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实质,使广大的贫苦农 相似文献
20.
古书校勘,其来尚矣。子夏读晋史,知“三豕”为“己亥”,盖校字之权舆也。历代经师为群书注解,校勘旧籍,率有记述。有清朴学昌盛,乾嘉学者精熟训诂,以声音之道施诸文字,每读一书,必先校正。究其微旨,创通大例,援引古籍以补正讹夺,根据经义而诠释古言。校勘风尚,于是大昌。新版中华书局本二十四史,集前代校勘学之大成,是目下最通行的善本。专家们博采众家,择善而从。是正文字伪舛,或求之本书,或征诸它籍;发疑正读,奄若合符。足使古圣贤见之解颐。先哲每恨当日未能集思广益,于今可以释憾。然古书流传既久,转写失真,逵径百出,多歧亡羊;兼以付梓前偶有疏失,校订欠周,失误之处,亦或难免。现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