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韩愈“疑经”问题,有关史料很少,经学史上也似乎早有定论:韩愈否定《诗序》,改字解经,开创了宋人“疑经”风气。如果我们就现存很少的一点史料重新加以考察,则此问题似还有作进一步探讨的必要。笔者的看法是:韩愈并没有否定《诗序》,“改字解经”也仅仅是对当时盛行的古文经学的反动,  相似文献   

2.
文学与牢骚的关系,至为密切。不过,并非牢骚就是文学,文学就是牢骚。这里所说的牢骚是有前提的,所以题目加“权说”二字。韩愈曾说过:“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送孟东野序》)欧阳修也说:“盖世之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梅圣俞诗集序》)我们所说的牢骚,是指不平之鸣;而且这“不平”倾泻了内心感情的“郁积”。类似的看法,在国外  相似文献   

3.
《敦煌文学概论》终于完稿,将要出版了。主编颜廷亮同志送来书稿,要我为其写序。我答应了,因为,一则这部书是自有敦煌文学研究以来全面、系统、深入的论述敦煌文学的第一部专著,二则我同这部书的编写确有较多的关系。 1986年春天,我接到认识刚刚四年的颜廷亮同志的一封信。信中说他们决定编写《敦煌文学概论》,要我当他们的顾问。当时,我虽然觉得这是一件大工程,前人从未搞过,顾问未必能当好,却还是慨然应允了。因为,我觉得,编写这样一部书,既很有必要,又确有可能。那时候,敦煌文学研究作为敦煌学研究中开始最早的分支学  相似文献   

4.
常聪  肖东发 《学术交流》2006,(12):172-177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书之书是构筑书香社会的重要力量,也是值得关注的文化亮点。根据书之书的多元化生命态势,可以将其归纳为六大类型:专业类、书话类、工具类、科普类、图册类、混合类。作为书之书的学术新生代,专业类中的出版类书之书学术视野迅速拓展,学术精品层出不穷,学术焦点逐渐明晰。作为书之书的学术文学化的产物,书话类书之书具备体制驳杂和体式自如的文学特征,呈现三地互通、“四世同堂”的出版动态,透射着守旧出新、稳中求变的选题思维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散文理论,虽未有专著,多散见于书、序跋、杂论之中,但综合观之,还是比较全面系统的。在继承前人文论遗产的基础上,往往不囿于传统之见,能从文学本体的特征、规律出发,比较客观地进行探讨而有所发展和创新,自成一家之言。一 对于文学中“道”的概念及其与“文”的关系,一直是唐、宋时期的一些古文家所讨论的重点。不管是韩愈的“文以载道”或柳宗元的“文以明道”之“道”,也不论是以穆修、石介等所推尊的“道”和欧阳修所倡导的“文以充道”之“道”,基本内容、实质,不外乎“孔孟之道”,即儒家的理论核心。王安石虽曾提出了“有补于世…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出现过许多划时代的人物,韩愈就是其中的一个。杜牧把韩文与杜诗相提并论,有“杜诗韩笔”之说。苏轼称韩愈对古文的贡献是“文起八代之衰”。其实,韩诗也是领风气之先,创“以文为诗”的新格局,泽被后代的。正如清·叶燮所说:“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原诗》)对于这样一位在文学史上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诗文大家的作品,以往虽有介绍但很不够。1991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张清华先生的《韩愈诗  相似文献   

7.
评《北京文学的地域文化魅力》舒敏张丽著《北京文学的地域文化魅力》(简称《文化魅力》)一书,是北京社科院文学所主持的“北京地域文学丛书”中的一本。该书以其鲜明独特的文化学视角引人注目。如果说在此之前,还有一些从文化的视角来观察文学、评论文学的文章散见在...  相似文献   

8.
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孟诗派的主将,在文学理论上也卓有建树。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其作为古文运动纲领和口号的“文以明道”说并无异议,而对于其“不平则鸣”、“穷而益工”论时有异说。兹不揣浅陋,本文力排众议,提出韩愈的“不平则鸣”,不仅是包括扼腕愤怒,而且包括欢乐在内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9.
谈陈子昂在张掖的诗歌创作○单芳陈子昂是初唐文坛著名诗人。韩愈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可见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武后垂拱二年(682)他二十八岁,曾从乔知之北征同罗、仆固。·经·陇·坻,至张掖,总共经历五个月,写诗十一首,其言及边地而赋其事者...  相似文献   

10.
中唐时期文学巨匠韩愈与刘禹锡私谊究竟如何?两人之间是否存在巨大的思想分歧?评法批儒运动后人们对此一直持有怀疑。本文从韩、刘“昔遇”及二、三两次相晤进行纵向考证,对所谓“哲学分歧”问题以及韩愈的“谀墓”之嫌做了辩驳。最后指出所谓“思想分歧”是人为的附会,韩、刘之间是一种互相信赖的挚友关系。  相似文献   

11.
伏俊琏 《阅江学刊》2010,(3):128-134
《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最系统的一部文化史、学术史,其中《集部》则是一部叙录体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而其大小序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提纲。《集部总序》讲《四库全书》集部分为五类的原因,认为集部的别出,是汉代文词自觉的结果,文词的自觉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楚辞类序》对《楚辞》别出一类的原因从传统和形式上作了分析,但未能像《隋志》那样从思想内容上阐述其独特的风格和别列的原因。《总集序》讲总集的源头和分类,它提出的《诗经》是集部之祖的观点,是对经学传统观的挑战。《诗文评序》把诗文评著作分成五类,并对各类的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对“诗文评”在目录学中的地位嬗变作了说明,大体理清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是一篇讨论师生关系和为师之道的重要文章,写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八一三年)。这时柳宗元被贬谪到永州做司马,有个叫韦中立的人,写信请柳宗元做他的老师,柳宗元便回了他这封信。在此之前,韩愈写过《师说》,阐明了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这两篇书信,就当时盛行的耻于相师的社会时弊,尖锐地进行了揭露和针砭,尽管(尤其是韩愈)夹杂不少封建性的说教,但他们提出的这一重要问题,无疑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有益的,应当予以历史的肯定。 “四人帮”为其篡党夺权阴谋活动的需要,大搞古为“帮”用,人为地制造什么儒法…  相似文献   

13.
叶岗 《浙江学刊》2004,(3):163-168
<汉书·艺文志>对中国小说发生期现象作出了理论总结,但它是否仅具有目录学意义还是同时具有文学意义,学界存在着不同争议.文章认为,虽然<汉志>"小说家"有着与诸子九家共性上的经学化色彩,然而,刘、班诸人对于"小说家"在<汉志>中所处的特殊的结构性位置、借"不可观"所表达出来的对其文学性质的认定、不同于其它诸子九家之序的<诸子略·小说序>的表述结构,都表明"小说家"有着与诸子九家不同的文学化色彩,这是它在文化整体格局中的个性.这种体现在"小说家"中的经学化和文学化色彩,实出于<汉志>作者的儒家立场和文学意识,它们构成了"小说家"在<汉志>中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4.
韩愈和白居易交游考刘国盈在中唐的文坛上,有两大文学改革运动:古文运动和新乐府运动。韩愈和白居易就是这两大文学改革运动的领袖性人物。然而,这两大领袖性人物的关系,却相当冷淡。李汉编《昌黎先生集》,称“得赋四、古诗二百一十、联句十一、律诗一百六十、杂著六...  相似文献   

15.
古代家书发展史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古代尺牍的一个组成部分,家书的发生发展源远流长,它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每一发展阶段都有名篇问世,令人美不胜收。 姚鼐《古文辞类纂》序“书说类”云:“昔周公之告召公,有《君 ?》之篇。春秋之世,列国士大夫或面相告语,或为书相遗,其义一也。”其实,《君 ?》篇是周公对召公的一种告语,即告诫之辞,实难说是书信。刘勰认为书信之体始于春秋战国:“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①刘勰着眼于书牍的社会功能与当时时代需要的密切关系,颇具眼光。因为春秋时代,列国之间外交往来频仍,聘问…  相似文献   

16.
“自中原沸腾,五马南渡,缀文之士,无乏于时。降及梁朝,其流弥盛。盖由时主儒雅,笃好文章,故才秀之士,焕平俱集。……至有陈受命,运接乱离,虽加奖励,而向时之风流息矣”(《南史·文学列传》)。此序概述了南朝江左文学的盛况。其中浙江人才辈出,俊采风流,在文化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印记。研究浙江文化史,不能不对此略加探讨。南朝四代,浙江有不少文学名家,诸如谢灵运、孔稚圭、沈约、丘迟、吴均等,另外,还有许多有作品  相似文献   

17.
1、坚持每天有一小时完全放松的时间,发呆、看轻松的电视或书。2、除了阅读经济、哲学、文学等书籍,也看些漫画、武打、灵异类等无压力书籍。3、平时做饭口味清淡,偶尔吃点垃圾食品,家里常备零食、方便面,每月吃几天素食。  相似文献   

18.
蒲向明 《社科纵横》2006,21(3):115-116
甘肃成县《西狭颂》摩崖石刻距今1834年,实物遗存的完整性是汉摩崖文本中鲜有的,而其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学价值有着特别之处。自北宋至乾隆初,官宦、文士寻访者众,但多猎异和赏书者;至乾隆以降,《西狭颂》文本传扬渐为广远,惜文学层面研究欠缺,其文学地位和价值至今鲜有卓识。《西狭颂》在中国碑铭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中作用显著,有其独到的地位,文学价值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19.
颓废的混乱:试论李贺诗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弱水 《浙江学刊》2006,(2):110-117
李贺的诗,因为少说教,所以不讲道理;因为超现实,所以不合情理;而且最根本的,是不重文字的条理。这些都是现代诗歌的突出表征,而就中国诗的传统而言,它们与南朝文学有很深的渊源。李贺诗歌文本的现代性,在韩愈与白居易的对照下来得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周绍良先生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在敦煌学,特别是敦煌文学研究领域中,是造诣很深、国内外著名的学者。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主持编写《敦煌文学概论》一书时;特聘请先生为顾问,以指导全书的编写工作。这里发表的便是先生为《敦煌文学概论》编写中的阶段性成果《敦煌文学》一书所写的序文。兹征得先生同意,先期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