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德刚 《理论界》2003,(5):35-36
一、启蒙精神的批判1、在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二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中,启蒙精神并非专指发生在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所推崇的那种精神,而是对渗透在人类文化中的根本精神的总称。在《启蒙辩证法》一书的开头,他们指出,“从进步思想最广泛的意义来说,历来启蒙的目的都是使人们摆脱恐惧,成为主人。”“启蒙的纲领是使世界摆脱魔力,祛除神话,用知识来代替幻想。”(《启蒙辩证法》中译本,重庆出版社,1990年7月版)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到康德的影子:康德说,启蒙运动的重点,亦即人类摆脱他们强加自身的不成熟状态:主要是放在宗教事务方面,使…  相似文献   

2.
辩证法因为推崇理性,被尼采视为对安全、保险、稳固、不变的物化世界的拼命追求,或者对背后站着个上帝的近代自由的追求,因而与传统形而上学逻辑一致。与在其他方面继承、肯定尼采不同,《启蒙辩证法》高度肯定被尼采贬斥的"辩证法"。但《启蒙辩证法》也在某种意义上接受尼采意味着对安全、保险、平庸的物化世界的批评,使辩证法放弃与进步原则的必然联系,更多地依靠自否定原则与和解精神来确立辩证法的积极性价值。这种辩证法观仍然是马克思、黑格尔和尼采的某种整合。  相似文献   

3.
胡绪明 《兰州学刊》2007,(12):12-14,11
《启蒙辩证法》指证了启蒙理性囿于自身蕴含的抽象的同一性原则,从而使得作为神话"祛魅"之进步观念的启蒙理性倒退为神话的启蒙逻辑的"二律背反",其结果导致了启蒙理性的"滥觞":启蒙理性成为非理性.《否定辩证法》旨在以概念的非同一性消解启蒙逻辑的"二律背反"困境,洞穿了启蒙理性抽象的同一性原则作为传统形而上学统治权力之秘密.《否定辩证法》是对《启蒙辩证法》之真正的逻辑承续,这种逻辑关联在本质上提示为启蒙逻辑的"二律背反"与形而上学统治权力之间的共谋关系,而其哲学根基就奠基于抽象的同一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启蒙辩证法”的两个命题,“神话已经是启蒙,启蒙蜕变为神话”,分别表达了对启蒙的肯定与否定态度。将理解的重心放在第二个命题上,则会得出阿多诺、霍克海默全然抛弃启蒙事业的结论,而对该辩证法的完整理解告诉我们,“启蒙辩证法”正是要将启蒙从它的“盲目统治”的扭曲形式中拯救出来,最终给出一个积极的、救赎性的启蒙概念。由此出发,文章最终将阿多诺、尼采一并解释为康德式启蒙事业的同盟军。  相似文献   

5.
林清新 《理论界》2008,(3):97-98
康德以理性作为启蒙的核心,并把启蒙和人的自由解放联系在一起,开启了近代启蒙哲学的先河。20世纪30年代,霍克海默、阿多尔诺以神话与启蒙关系为核心,揭示了“神话已经是启蒙,启蒙退化为神话”的主题,认为启蒙精神的实现是进步和退步相交织、文明和野蛮相伴随的过程,因此,启蒙走向了自我毁灭。从康德到霍克海默,“启蒙”的概念的发展代表着人们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和对现代性的反思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与辩证法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的辩证法是"资本辩证法".在古希腊和黑格尔辩证法批判精神的基础上,马克思的资本辩证法实现了从"概念的自我否定"到"资本的自我否定"的"辩证法的革命".而正是通过这一"革命",马克思的资本辩证法又完成了对资本逻辑的"实践超越",从而真正成为一种"改变世界"、推动无产阶级解放的"革命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7.
启蒙哲学是张扬人之主体性的哲学,通过对《启蒙辩证法》文本的爬梳,可以厘清启蒙存在走向自我毁灭以及超越启蒙之启蒙的双重辩证法.主体性视角下,启蒙的第一重辩证法表现为神话已是启蒙,启蒙倒退为神话,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得以逐步确立,但在世界被彻底启蒙的同时,主体性反而走向了衰弱.尽管如此,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对启蒙的批判并非意味着对主体与客体框架的放弃,而是通过文本本身这样一种批判性的反思形式,使我们重新实现主体的再启蒙,完成对自命为启蒙的虚假的启蒙的超越.在主体性解放的意义上,启蒙的第二重辩证法才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8.
周凡 《河北学刊》2007,27(6):45-51
正式出版于1947年的《启蒙辩证法》是在1944年油印本的基础上增改而成。作改动的地方不仅是书名及文题,也体现在对文字的润色和内容的调整上。这些变动反映出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的有意疏离以及由意识形态批判向总体性"终极揭露"批判范式的转换。在《启蒙辩证法》中,法西斯主义的"事实神话"是研究的起点,而叙述的起点则是"启蒙",同时,为了阐明启蒙的衰退,作者又回溯到历史上的神话。所以,《启蒙辩证法》不仅存在着启蒙与神话的纠缠,而且存在着现实神话与历史神话的纠缠。《启蒙辩证法》既从黑格尔那里汲取了关于启蒙自身具有内在缺陷的观念,又借用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之名及其表现方式,但是,"启蒙辩证法"却与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根本不同。启蒙理性不是把自身表现为一种有待完成与提高的开放形态,而是呈现出一种无可救药的结构性衰竭与失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启蒙理性的这种态度更戏剧化地表现在他们对康德道德学说所作的萨德化理解上。因此,《启蒙辩证法》不仅是后黑格尔主义的,也是后康德主义的。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使得辩证法在新的概念框架中运思,体现为三重基本构件的建构.以“精神活动性”这个辩证本体否定实体本体论,以思辨理性为运思平台否定知性思维的两级对立,以分析与综合统一的“绝对方法”使得概念辩证法成就为“真理的逻辑”.以此为理论平台,辩证法否定性思想的阐发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在《启蒙辩证法》中,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围绕启蒙与神话之间的内在纠缠,阐述了启蒙理性囿于自身的抽象同一性原则而最终堕落为工具理性的统治,他们对“启蒙辩证法”的这种独特见解则体现了他们始终在形而上学范围内对现代性的批判路径;在《否定辩证法》中,阿多诺进而致力于阐发其“否定辩证法”所要表达的主客体之间的非同一性,旨在作为对传统形而上学同一性原则的“瓦解的逻辑”,同时他还假借“星丛”这个非同一性的“他者”概念,隐喻其对人类的“和解”、“共生”理想存在状况的渴望。在这个意义上,《否定辩证法》就体现了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对现代性的形而上学批判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表达了他对现代性的重建,但这种重建就其本质而论仍在形而上学的范围之内开展的。阿多诺对现代性的形而上学批判和重建体现了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1.
王俊 《兰州学刊》2007,(1):51-53
在对存在的思考中,黑格尔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中都贯穿了"无"与"在"的辩证,只是思考的路径不同,导致了对"无"与"在"的不同理解.黑格尔把进入概念的存在看作真正的存在,把非概念化的存在看成无.海德格尔则相反,他认为存在的概念化导致了虚无主义,为了理解真实的存在,必须将被概念束缚住的存在释放出来,因而需要解构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传统哲学.  相似文献   

12.
郭华茹 《江汉论坛》2006,1(8):69-71
“和谐社会”理论是和谐辩证思想在社会生活层面的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唯物辩证法审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的逻辑结论,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离不开辩证思维的引领。只有用辩证的观点指导和谐社会的建设,才能避免实践中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3.
张亮 《学术研究》2001,(4):64-66
总的说来 ,前苏东新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建树并不大 ,他们基本上没有逃脱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窠臼。不过 ,捷克哲学家科西克的《具体的辩证法》显然是一个例外。鉴于斯大林化进程的彻底性 ,捷克非斯大林化的过程进展相当缓慢 ,直到 6 0年代初才出现了个别谨慎批判个人崇拜的文章。在这样强大的意识形态压力下 ,科西克自然不能像其他国家的新马克思主义者那样自由地、激进地进行政治批判 ,而只能把精力主要放置在人本主义哲学基础的谨慎建构上。正因为如此 ,《具体的辩证法》方才具有一种同类型的其他作品所缺乏的哲学原创性 ,以致它有资格和西方…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变革经过了两次方法论的提升。首先是以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辩证法为武器,批判改造了黑格尔哲学及其在当时的代言人青年黑格尔派,但这种仅是简单的主宾颠倒的方法未能达及深层次的社会历史领域。经过后来的历史学确证和经济学研究,马克思以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关系与物质生产等范畴建构起了科学的、革命的历史辩证法,从而实现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视域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改造,并对未来社会作了科学预见。长期以来,这一建立在科学立场上的方法论视角被大大弱化了,传统思路对马克思哲学形成过程的线型解读及本体论化、体系化倾向在某种意义上是非法的。  相似文献   

15.
“民主”与“民本”概念辩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来 ,一些文章和著作多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看作是现代民主思想的萌芽 ,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包含着现代民主观念 ,甚至公开提出民本是现代民主的初级表现形式 ,对此笔者不以为然。笔者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分析 ,认为民主和民本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 ,从民本思想中根本发展不出现代社会的民主思想来。本文在此试作一粗浅阐述。一、二者的起源和内涵根本不同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文 ,最早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 ,其含义是“人民的权力”和“多数人的统治”。民本一词则出自我国 ,最早见于《尚书·夏书·五子之歌》…  相似文献   

16.
对人与世界这一当代重大主题的研究 ,需要兼收并蓄多种认知理论和模型并把它们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科西克的主导性策略是紧紧依托辩证法 ,通过对还原论、原子论、有机论、结构主义的批判以及对实证主义、存在主义和当代艺术原则的扬弃 ,最终达到摧毁伪具体、呈现“物自体”、取得“主客体辩证统一和双重解放”的目标。这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科西克对现象学的征用 ,这一点也是《具体的辩证法》这一著作的清新之处。在此之前或之后鲜有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把现象学纳入理论视域 ,我们只能偶尔在卢卡奇那儿发现“本质直观”、在萨特那儿找到“阶级…  相似文献   

17.
休谟的怀疑论充分反映出了直观思维方式的缺点 ,启发康德设定了主体能动性的思想。黑格尔基于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深刻理解 ,进一步发挥了康德的主体能动性的思想 ,提出了与古代形而上学以来传统的直观思维方式相对立的辩证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和谐,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关系范畴,它是主体对事物特定存在状态的肯定性价值判断,体现了主体的价值目标与理想追求。但和谐又是现实的,它以差异、对立为前提,且永远只能达到一种相对状态。倡导和谐,只有把和谐的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事物的健康发展。基于理论与现实的双重诉求,进一步审视和谐范畴的辩证法特征,倡导人们树立科学的和谐意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建构主义:建设性的辩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鲁尔、拉图尔、谢廷娜等经典社会建构主义作家的建构思想,重在强调建构在认识论意义上的相对主义,而没有真正认识到作为建构主体的人与其建构物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建构的辩证关系;社会建构主义强调建构者即社会群体与建构物即科学技术等之间是相互建构彼此不断超越的,两者都达到更高的水平,并在此水平上进一步超越循环不止,其实质就是建设性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