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符和积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3)
辛亥革命初时,琼崖政局几经嬗变:1.琼崖兵备道刘永滇背清改旗易帜。2.在海南辛亥革命高涨时,革命党人委派林格兰赴琼接管政权,未果;但逼使刘永滇离职出走。3.刘永滇出走后范云梯接任;琼人推举赵仕槐为安抚使,以武力接权,给封建残存势力以沉重的打击。最后,几经曲折的斗争,近代海南终于进入了民主革命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2.
康欣平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3):29-32
有泰作为1903-1904年间的驻藏大臣,在应对英国侵略西藏地区时,在清延"勿开边衅"的旨意下,一味迎合侵略者,甚至协助侵略者与西藏地方签约。他的所作所为不仅给国家利权造成重大损失,而且成为促使清末民初西藏政局恶化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出现的近代留学的第一个高潮中,清政府于1905年至1911年进行了七次留学归国考试。留学归国考试的结果使清政府对当时以速成教育为主的留日教育进行反思,并导致了清政府留学教育政策,特别是留日教育政策的一系列调整,也推动了清末民初留学潮流由日本向美国的转向。 相似文献
4.
作为立宪之根本的地方自治在清政府、地方督抚、士绅及社会各界的多向推动下,经历了由思想萌动到政治实践,由局部试验到全国规模的政府倡办阶段,并延续至民国初年。在清末新政改革中,山东积极而有成效,推行地方自治又以济南之历城为先。选取山东地方自治作为解剖点,可由点及面地了解中国地方自治的历程,有助于深入探讨清末民初山东政局的走向,且对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清末女子留学日本的起因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梅英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0(5):92-95
清末女子留日是甲午战后民族救亡运动的产物,又与进步舆论的呼吁和男子留学的推动密切相关。留日女子是中国女性走向世界的拓荒者和奠基者,也是中国女性由传统步入现代的先行者;她们成功地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女性的新形象,促进了近代女子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晓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88-92
从1895年策划广州起义失败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这15年间孙中山先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海外度过的。其中时间最长的是日本,辛亥前进出日本十余次,居住5年多。其次是南洋(包括今东南亚的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也进出多次,居住4年左右。日本和南洋成为孙中山和中国革命党人进行革命活动最重要的两个海外基地,对辛亥革命的发动起了重大的作用。本文试图以世界眼光和亚洲视角,从历史事实出发,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于孙中山辛亥前在日本和南洋的革命活动,作一番初步的比较。 相似文献
7.
王硕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7-79
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教育近代化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变迁过程。清末民初的留学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探讨了这一时期安徽留学教育的演变历程及归乡的留学生对地方教育近代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黎元洪在辛亥首义中戏剧性的转变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本身的条件。他成为湖北军政府都督后,为保卫首义成果,扩大革命的影响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他在首义中的地位应该得到肯定,“首义元勋”并非徒有壶名。 相似文献
9.
清末爆发了赴日留学热潮,逾万人东渡扶桑,通过各种途径接受日本教育,留学规模和成果都让人惊叹。路途便捷,国家政治需要,开明人士大力支持等直接促成热潮的产生,但教育本身的调试性也是重要原因。厘清清末赴日留学热潮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特殊现象,并为现时教育提供相应启示。 相似文献
10.
姚琦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1):138-142
在清末赴日留学浪潮中,法政留学教育尤其突出,从1896年至1911年中国共有数千人赴日学习法政。清末赴日法政留学教育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运动,清末乃至民国中国社会政治发展和中国法制近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特殊的基本国情和历史条件,其负面影响和局限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1.
论丁日昌在近代首批幼童留学中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如民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4):41-44
在洋务运动不断深入的情况下,丁日昌热心于对外派遣留学生,并积极参与留学一事的酝酿,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精心谋划.没有丁日昌的理解、支持和促成,容闳的"留学教育计划"不可能得到曾国藩、李鸿章的采纳,更不可能得到清政府的批准.可以说,留学这一惊世之举在1872年最终成行,丁日昌的贡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中国人大规模出国留学始于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就其学习目的而言,主要是想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的社会制度来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走上富国强兵之路;就学习内容而言,先是主要学习西方造枪炮、造船技术和练兵之法,其后主要学习西方的社会政治制度;就学习对象而言,先是以欧美作为留学的主要目的地,后由于日本的成功,因而日本又成了留学的主要目的地。晚清时期的出国留学潮使中国人第一次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大大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岑树海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7-71
对政党这一新生事物从排斥到逐步接纳、最终完全归依的历程贯穿着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变迁的进程.本文尝试从发生学的角度对清末立宪运动背景下政党的孕育、产生及历史地位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从制度保障、政党理念的输入与传播、政治训练、政党主体的构成等角度,较为详细地勾画出中国最早政党生成的过程,强调清末社会的宪政追求是政党创生的强大助力,清末立宪运动是政党产生的制度温床. 相似文献
14.
靳春泓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1):75-79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清朝在甲午之战中的惨败,使清朝由以“西人为师”转为向东方的邻国日本学习;日本从本国当前和长远利益考虑,也主动提出愿为清政府培养留学生;同时,清政府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新政措施也促进了赴日留学热潮的形成;加之早期赴日留学生的宣传和鼓动,也带动了大批国内学子赴日留学。在上述这些内外因素的联合作用下,最终在清末形成了一个赴日留学的高潮。 相似文献
15.
薛学共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4):24-30
刘坤一任封疆大吏几达四十年,其显赫的晚年官宦生涯,直接影响晚清政局清廷的朝政大计,帝后两党的暗斗明争,皇位的建储废立,都与他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后还俨然而为诸侯长,领袖东南督抚,倡导互保,倡举新政,议采西法,引起了其后的官制改革和立宪风潮. 相似文献
16.
清末由于国民意识和参政意识的觉醒,出现了空前的国民参政活动。表现在利用咨议局和资政院等,积极投入到参政活动之中。清末各省咨议局建立后,议员通过提出议案行使参政权,并通过与督抚的斗争,进一步获取了参政权。 相似文献
17.
18.
武昌起义后清、袁、孙妥协原因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昌起义后,清、袁与孙处于敌对地位,势不两立,但历史发展的结果却是他们由对立到妥协,这颇值得思考。关于辛亥革命中清、袁、孙之间的妥协,相关著述十分丰富,但也并非因此而无研究的价值,其中仍然有很多细微的历史末节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清、袁、孙之间的妥协并非以哪一派政治势力的意志而转移,而是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各方理性认识时局的结果。他们之所以妥协,是因为妥协既有现实的基础、又有主观条件,还有积极促成的内外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