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文学经典主义批判——兼答盖生先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迄今为止的文学史,在总体上和本质上是一部经典文学历史。以经典为特征而组织起来的经典文学社会和经典文学时代,大体上是到20世纪的90年代中期才基本结束。也正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人类社会的文学开始步入了后文学时代。对于这样一个时代而言,在经典文学时代里所形成和铸就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观念,已经基本丧失了阐释功能和价值。必须重新思考对文学和文学史的理论理解,必须重新思考我们对经典文学的依恋情结。  相似文献   

2.
"红色经典"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一种文学经典化的历史遗产。对"红色经典"不能拘限于所谓"政治意识形态工具化"的简单化指认而放弃应有的学理评判。本文将"红色经典"置于"现代性"语境和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流程中进行考量和审视,从恒态经典与动态经典、文学经典与文学史经典以及经典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等三个话语关系层面对"红色经典"辨析和阐释,既确证其"经典化"的价值合理性又确认其创作中艺术本体性的某些缺失。  相似文献   

3.
"文学经典"的概念只具有话语修辞的功能,其内涵与"经典"的原初义有明显差异.经典的原初义是以固化的文本为标识,而文学经典却是以文本所呈现的意蕴作为判断依据.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理论启发,即如果突破以固化文本为文学经典的传统观念,而把文学经典的文本存在方式视为一种"活态"存在,则可在文学经典的文化身分表达、文学经典的艺术生存空闻和西化的文学经典观等问题上获得新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4.
经典与反经典是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对共生现象。经典的形成和长期发生影响,离不开经典的自身价值品质、时代的审美风尚、主要作家与批评家的阐释,乃至于政治要求、类书和选本的塑造等。这些因素的不断组合、变化,也导致了反经典的出现。反经典使经典的地位动摇,也可能对经典起到必要的补充和激发作用。经典与反经典还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辩证统一。反经典之"反"通常不是激烈的颠覆,这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极端反经典形成对照。今天,对古代文学的经典与反经典的反思,需要同时考虑到古代与现代两个不同的"传统",借助于经典以及经典的阐释,我们才能真正将"传统"与"现代"贯通起来,这也使得经典与反经典成为一个当代文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红色经典"的经典气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学艺术界关于"红色经典"经典地位的学术争鸣正在继续,本文试以经典一般所应具有的经典品性为参照系,着重论述"红色经典"的超越时空性、内涵普适性以及民族文化史诗性特征,进而说明"红色经典"的经典气质,也以此与陈思和教授等对"红色经典"持质疑态度的学者相商榷.  相似文献   

6.
文学经典的解构与重构是消费时代的文化表征之一。当前,文学经典的"经典"地位不断地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同时,真正的经典所具有的"经典"地位又在这种挑战中得以巩固,并重新生成了新的意义。文学经典的"经典"意义就是在解构与重构的矛盾统一中不断生成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宋词的经典化经过了三个时段:一是讴词时代所推动的"词调经典化",二是读词与填词时代选择效法精品和艺术精品所推动的"文本经典化",三是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研究时代研词所推崇的"研究经典化"。宋词最终由伶工之声的音乐经典转化为"文学经典"。如此,同一"经典"概念,而标准与内涵实则不同,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辩证地使用"经典"这一概念,更准确地把握宋词研讨中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学经典问题是当今学术界讨论比较多的一个话题.近十几年来,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就有关文学经典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文学经典的概念和特征、文学经典的形成与建构、文学经典的解构与边缘化、文学经典的教育与传播等四大方面,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文学经典的评价问题、鉴赏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文学经典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实现大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学经典之所以能担当此任,主要是由文学经典本身的普适性、内涵丰富性、无限可读性、原创性、开放性、跨越性、权威性等价值特征所决定的.文学经典的当前危机并非其本身价值的危机,而是整个人文语境的危机与"人的精神危机".文学经典教育对于当代高素质人才培养有重要的价值.它可以对高素质人才进行"中国心"教育、创造力教育、意志力教育、情感力教育、审美力教育,而这些共同构成了人才的软实力.学生因为受了文学经典教育,才更加充满人文灵性和创造力,人生才更加丰富多彩.文学经典教育要摆脱当前的困境、重现文学经典的价值魅力,应寄希望于整体人文环境的改善和经典研读方法与传播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的历史传统和研究中,文学始终是作为"经典文化现象"而被认识和理解的。我们是事实上的文学经典主义者。从文学的历史过程来看,过去我们是文学经典主义者,是文学的信仰者或信徒,是完全自然的事情。但是当人类社会走进了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社会之后,如果我们再坚持文学经典主义,我们再坚持对文学信仰,就将是极其错误的。我们应当是一个文学的历史主义者,我们必需看到人类文学生存条件所发生的历史性交化。今天,已经不再是一个文学经典时代了。因此,我们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再无可能去对文学加以信仰了。在一个文学"失仰时代"里,文学边缘化、文学社会教化功能的降低,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自由主义分为“积极自由”主义与“消极自由”主义。“消极自由”主义以不可知论为其理论根据 ,坚持实现国家的最小值。这种国家观依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 ,尤其是政治理念的不同 ,分为“古典自由主义”和“新古典自由主义”。前者以感性直观所支撑的不可知论追究 :“建构什么样的国家个人是自由的” ;后者以理性直观所支撑的不可知论追究 :“自由的个人将形成怎样的国家”。然而 ,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实践维度来将其进行改造 ,“消极自由”主义国家观才可能是合理和彻底的。  相似文献   

12.
所谓西方古典市民社会 ,是指古希腊诸城邦国家和古罗马城邦国家的统治部族生存于其间的社会组织样式。论析了古典市民社会的三个重要问题 :一是具体分析了其基本特征 ;二是在与世界其他地区古典文明作比较的基础上 ,探讨它的特定经济基础或基本社会成因 ;三是简要考察了它消亡的原因和过程。  相似文献   

13.
仇小敏 《学术论坛》2006,1(12):27-29
与时俱进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经典阐释。它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精神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发展的基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眼光的逻辑必然,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刘文斌 《阴山学刊》2005,18(4):63-68
在“经典文化”遭到严重戏说、篡改和贬损的今天,我们要明确倡导尊重经典、弘扬经典、保卫经典,这是关系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5.
一、典型宣传形式的独特创新2006年3月,由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蒋建国总策划、湖南宏梦卡通有限公司制作的动画系列片《中国男孩》在全国各大电视台播出,这一看似平常的事情在中国动画史和典型宣传史上却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标志着我国第一部以动画形式反映现实生活中重大典型的先进事迹的动画片正式诞生,也使典型宣传这一传统的宣传品种有了一种崭新的形式。《中国男孩》共12集,每集10分钟,它以“2005感动中国”的典型人物洪战辉的先进事迹为线索,通过对洪战辉成长经历的描述,从生活的不同侧面反映了主人公面对生活逆境而坚韧不拔、自…  相似文献   

16.
朱熹在诠解儒家经典文本时所运用的体验诠释方法,既是求得圣人之心的心理诠释,又是基于经验之上的力行践履,是反求诸己的切己体察工夫.朱熹的体验诠释立足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是对"惟本文本意是求"的语言诠释的超越,体现了儒家学说经世致用的特质,也反映了朱熹与西方诠释学家对体验的不同理解以及不同的诠释目的诉求.  相似文献   

17.
一190 2年 2月 ,自“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已三年多的梁启超 ,在横滨创办了《新民丛报》(半月刊 )。 3月起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陆续在该刊“学术”栏发表 1 ,所用“中国之新民”乃这一时期梁氏最著名的笔名 ,由此亦可究知其写作的缘起与用心。据《新民丛报章程》2 标示 ,梁启超办刊的宗旨是 ,“取《大学》‘新民’之义 ,以为欲维新吾国 ,当先维新吾民”。因此 ,从《礼记·大学》篇“作新民”一语生发而来的“新民”思想 ,也成为其时梁启超关注与论述的中心。《新民丛报》第 1号即开始连载的系列政论文《新民说》,对此作了充分阐…  相似文献   

18.
张润平 《晋阳学刊》2008,(3):117-121
在我国古代诗学中。“灵感”范畴有一个嬗变过程。我国儒家和道家“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中蕴含着“灵感”的旨趣;道学思想中产生了“虚实相生”和“抱神以静”的“灵感”境界;陆机的“天机骏利”和刘勰的“思若有神”体现了“灵感”的特质;竺道生的“理智兼释”和袁枚的“性灵神悟”强调“灵感”产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商品经济消亡的历史趋势及其被产品经济所替代的客观规律,而且从哲学的高度阐明了消除商品经济,建立计划经济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阐明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直到现在还是正确的,但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那种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观点,是极其错误和有害的。  相似文献   

20.
经学的理学化促进了经学的转型和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了中国哲学的理论思辨水平.理学对经学的改造基本上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并确立了以儒为主、融合三教的学术发展模式.这对于促进儒家经学及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