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公元前3000年前后,炎、黄两部落分别从今陕西西部、北部向东迁移,黄帝部落东迁到今晋南地区。晋南自然环境优越,尤有天然盐湖之利,此后这里便成了黄帝部落活动的中心地区。黄帝族取得涿鹿和阪泉之战的胜利,促进了中原地区不同血缘关系氏族、部落的大融合,形成了以黄帝为首的中原酋邦。中原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文明因素不断涌现,为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根据文献记载及神话传说,黄帝族的活动范围很大、很广,他的出生地可能在陕西姬水一带,其活动中心及其建立的有熊国的国都在今河南省的新郑。黄帝时期,重要的对外战争主要有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黄帝与蚩尤的逐鹿之战。黄帝为了与炎帝进行战争,修德振兵,种植农业,使粮食丰收并以此安抚万民;又考虑到四方的环境和情况,教习士卒,训练战斗技能,并以熊、罴、貔、貅、貙、虎等猛兽之名来命名士卒,用以威胁恐吓敌人。  相似文献   

3.
黄帝神话传说与东夷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蚩大战,并非仅是黄帝族与蚩尤族之战,乃是炎黄联盟与整个东夷族之间的大战,即华夏文化与东夷文化的大碰撞大冲突。东夷族虽以兵败告终,但东夷族中有相当多的氏族后来归附、混同、融合于黄帝族中,两种风格殊异的文化亦随之大交流大融合,故而黄帝神话传说中便呈现出诸多东夷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4.
黄帝出自少典,少典即小狄,为北狄的一支。轩辕为“合汗”“可汗”之异译。黄帝族团最早活动于大西北与大北方,甘肃、青海一带的昆仑山即其早期的中心。其东迁路线是沿黄河北上到内蒙境内,沿阴山之阳向东而至河北北部。因草原干旱而南下,与农耕民族炎帝神农氏在今之长城脚下的涿鹿相遇。炎、黄之战,是一场农耕民族抗击游牧民族的保卫战。战争之所以在北塞长城脚下发生,就是因为长城一线,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线。黄帝三战而胜炎帝,随后以涿鹿为根据地,越燕山而南下,开始活动于燕山之阳的河北平原。  相似文献   

5.
朝阳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其建城之始,可以追溯到史书记载的黄龙亭.东汉时期,黄龙亭隶属辽东属国昌黎道,其治所在柳城.前燕慕容皝于"柳城之北,龙山之西"建都,即以黄龙亭为基址,名之为龙城.推溯地名可能涵括的历史深度,黄龙亭应是黄帝族的史迹遗存.慕容皝与其父慕容廆"以棘城即颛顼之墟"一脉相承,在启导边疆民族的认同意识,推动黄帝文化成为凝聚中华民族核心理念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帝族源东夷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定的文化是特定地区经济发展的产物和标识。黄河下游的“东土”是父系氏族时期农业最发达的地区 ,作为这一时期五帝之首的黄帝 ,应是“东土”(东夷聚居地 )的文化代表 ,亦即黄帝族源于东夷。这同黄帝与少典、黄帝与附宝、黄帝与玄鸟、黄帝与穷桑、黄帝与涿鹿、黄帝与泰山的关系 ,以及山东地区大量出土文物所提供的丰富资料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7.
黄帝陵     
黄帝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远古时代,在中国版图内,居住着许多不同的氏族和部落。其中主要有夷族,犬戍族,九黎族,炎帝族,黄帝族等.黄帝族居住在西北方,在打败九黎族和炎帝族后,进入中部地区定居下来。  相似文献   

8.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黄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研究黄帝文化,传承黄帝文化,弘扬黄帝精神,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研究黄帝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对黄帝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内涵等进行研究,认为黄帝文化指的是黄帝族创造的并经后世传承、阐释和重构的文化,黄帝文化与中华民族相生相伴,双向互动。中华民族经常处于多核凝聚的状态,以黄帝文化为基础、包容了各民族文化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导性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而黄帝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滥觞于黄帝时代,发端于黄帝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黄帝精神,符合时代需要,是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源、中华民族之根,欲复兴中华民族,必先复兴中华优秀文化;欲复兴中华优秀文化,必先传承黄帝文化、弘扬黄帝精神。  相似文献   

9.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曾“西至于崆峒”,司马迁也亲至崆峒山调查.此崆峒山即在今甘肃平凉西,该地出土了一些黄帝时期遗址遗物.西安近年发掘出的杨官寨遗址即“黄帝都邑”,可以设想黄帝族曾在崆峒山至西安一带即关中发展.但他们源于何处?宋耀良先生发现,中国远古神格人面岩画所代表的文化曾沿东南海边向北传播至宁夏银川一带后,发生分裂,其向南的一支最具生气但在贺兰口突然消失.有考古学和神话学证据显示,这一支可能从贺兰口沿清水河溯流而上,抵达今平凉崆峒山,并从崆峒山沿泾河河谷进入关中,在西安建成了“都邑”,形成最早的黄帝族.  相似文献   

10.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追逐物质享受和经济目标成了多数人的唯一志趣和社会时尚,此风也影响了学术界及部分学者。文章以学术界存在的黄帝与黄帝文化的南迁、炎帝和炎帝文化的南迁等现象为例,说明当前一些地方和一些学者借历史考据方法为各地争名人,已经达到置基本事实于不顾、利用晚出典籍煞费苦心任意曲解的地步,期盼学者中缺乏责任心的阿世、媚俗、唯上之风得到扭转。同时也认为黄帝或黄帝后代的封地都不在浙江,黄帝族的活动区域不可能远达东南,炎帝及其子孙也没有真的迁到南方,原本活动于黄河流域的炎帝族是因为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才被人为分配到了南方,湖南炎陵县的炎帝陵建于宋代,也可能始建于汉代,但都是阴阳五行观念影响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黄帝和炎帝是中国古史传说中杰出的部落首领,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古代圣治之典范。根据有限的文献资料及近年来对河南省濮阳西水坡遗址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实物,在厘清传说真相的基础上,着重考证炎黄文化的最早发祥地——河北的"涿鹿"和"阪泉",认为我们的祖先的确在涿鹿一带筑城生活过,也曾在这里多次交战,从而融合成今天的华夏民族,并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之源。  相似文献   

12.
“黄老”思想的起源与吴越战争有很大关系。在思想方面 ,有 16条范蠡的思想为黄老哲学所吸收 ;在历史事件中 ,有 9条史实与黄老思想形成有关。可以断言 ,《黄帝四经》的成书与黄老思想的起源与吴越相争这一历史事件 ,特别是与范蠡的谋略是分不开的。《黄帝四经》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也是中国智慧集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冀皮影戏,在戏曲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冀皮影戏以民间艺术为文化土壤,充分吸收民间音乐、美术、戏曲、方言、雕塑等民俗文化的精华,形成冀东、冀中和冀南不同的影戏审美特色。冀东浓郁的方言结合独特的“掐嗓唱法”自成一派,冀中的剪纸、武术、杂技等民间技艺融入表演,丰富了影戏的艺术表现,冀南的风土人情、历史人文景观,为影戏提供了多样的素材。此外,各地区的民众信仰是滋养冀影戏的文化土壤,形成酬神赐福、警世劝善等影戏主题,使影戏艺术成为寓教于乐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在开放经济环境下,河北省难以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技术进步,因而利用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就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选择。两者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文章试图在分析河北省利用外资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上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此关系的客观理解对促进河北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服务业发展趋势的探究,分析了河北省服务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河北省发展服务业应采取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综合评价的方法中,主成分分析能浓缩信息,使指标降维,简化指标的结构,使分析问题简单、直观、有效,许多动态评价问题,都可采用主成分分析来进行评价。针对区域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评价了2000年以来河北省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分析了影响因子情况,可以为河北省普通高等教育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的推动作用,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文章分析了河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的一些不和谐因素,阐述了河北高等教育在区域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基础性作用,提出了在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背景下省内高等教育面向和谐河北构建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河北省旅游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不凡业绩,即使在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严重影响下,仍逆势上扬,显示出了令人振奋的强劲发展势头。但与河南、山东、山西等周边省份相比,则明显相形见绌,档次不高、效益不佳的问题十分突出。融入体育元素是改变这一状况,实现河北省旅游业提档升级的有效途径。文章阐述了河北省旅游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融入体育元素以实现提档升级的建议,并对如何融入体育元素做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对河北省内需不足的现状进行剖析,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揭示了对拉动河北省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提出扩大河北省居民消费需求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河北又是农业大省,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河北农村人力资本巨大,但总体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如何提高农村人力资本质量,加快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成为我们研究的理论课题。通过对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本现状的调查,提出了提高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本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