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审美的可能性来自人的审美需要,故研究审美需要的成因,便构成进入审美领域从事探索的最佳切入点.在考察了需要与生命活动的关系及人的需要的层级结构之后,我们将审美需要定位为在人的情感生命体验基础上生发的精神超越的需求,它植根于人的整体生命活动,萌发于人的现实生命体验,转型并确立于生命体验的自我超越,而在由体验生命到感发生命的过程中得到其自身的实现.审美需要作为心灵感发的需要,不能混同于实用功利的需要,但审美所导致的生命活力的增强与生命境界的提升,必然要返归并映现于人的现实生命活动之中,成为推动人们去变革世界、美化人生的强大动力,这正是审美活动虽超乎实用功利而终不离乎人世功利的二重性能表现.  相似文献   

2.
盖光 《学术研究》2007,42(3):116-120
生态审美呈现人的复合性生命体验形式。生态审美体验从人与自然生态的互动共生条件下活化生态性生命体验,以促发人的生态性生存,这既是对人的现实生存的关注,更是对未来生存的关怀。生态审美体验视和谐性为人的根本生存方式,视爱意生存为人类文明的生存结构,并强调人应该在自身与自然的双重解放中走向人的生态性生存。  相似文献   

3.
陈伯海 《社会科学》2003,(7):101-107
在审美活动中 ,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共同植根于人的生命体验 ,并生成于生命体验的自我超越 ,前者作为超越性生命体验的主体化建构和后者作为超越性生命体验的对象化显现 ,虽有分化 ,而仍属“一体两用”。正是这种生命对生命的关系 ,决定了它们在审美过程中的相互感通与往复交流 ,且最终在审美感悟的境界里达成复归一体的生命汇流。这也是审美主客体关系区别于一般的主客二分 ,更宜于用“天人合一”作归结的缘由。  相似文献   

4.
论审美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是美学,尤其是艺术美学中的核心问题,是贯穿于创作、欣赏、消费及传播之始终的精神活动。每一种体验都是在生命的连续性中产生,并且共时性地与其自身生命的整体关联。体验的操作具有明显的回溯性和超越性:既是对生命的返回,又是对生命的超越。审美体验在建构艺术的价值和意义的同时,在更高的程度上,也确证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审美活动中随着审美行为和观照的进行,审美主体往往会进入一种陶醉的状态。审美陶醉产生的官能愉悦感,使主体完全沉浸在审美活动中,这是一场全身心参与的高峰体验。审美陶醉会将意识中关于自我的那一部分无限缩小,而将重点完全放在审美对象上。沉溺于审美活动中的人往往还会忽略时间的流逝,但无论是欣赏还是创作,审美活动在沉醉中调整自我的内在形式,是一种合目的性的隐含式内省与反思。  相似文献   

6.
审美探索     
作者认为,审美活动不可能被划分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它从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中超越而出。审美活动中不存在独立的主体和客体,只存在互相决定、互相倚重、互为表里的审美自我与审美对象。审美活动不但是人的存在方式,而且同时是作为自由境界的美的存在方式。作为使生命意义呈现出来的中介的审美,有三方面的要义:个体性,体验性,内在性。具体来看,审美涵盖创造性、超前性于一身。  相似文献   

7.
具体的审美体验产生于美的形象的形成过程之中,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欣赏也可理解为审美主体的自我欣赏,即个体的人站于族类立场上的孤芳自赏。审美主体通过感官与想象从对象世界中体验到自身的生命活动,成为对象性存在和对象的“生命表现”。而以偷窥为视角,作为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契链点,它们之间的和谐则为之打破。偷窥中的体验冲突是它内在的关系模式,故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则以心灵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一方,以心灵的产物为另一方,二者之间的对立程度的深刻和尖锐使任何消除这种对立的希望都变得沉重起来。  相似文献   

8.
审美体验对文学创作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审美体验使生活转化为作家审美体验的对象即文学创作的客体。审美体验使客体显露出生命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审美体验使文学作品的意蕴深化 ,获得读者认同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美学表现出明显不同于西方美学的特征,就是重视审美活动中的体验.中国古代对体验的重视既表现在审美认知活动中,也表现在审美创作活动中,更表现在审美接受活动中.从审美接受的角度来说,这种对体验的重视使中国古代审美接受批评缺少理论色彩,具有明显的形象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审美态度是主体为建立主客体之间美的联系而进行审美活动的内在趋动,是主体进行现实审美活动的必要因素,没有审美态度,便没有审美活动的现实发生和审美活动的完整实现。同时,由于任何审美态度都是现实具体地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因而在不同的时空条件里、在不同的审美活动中,审美态度便显示出了明显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11.
《文史哲》2010,(5)
在西方哲学与审美传统中,身体主体遭到忽视,一直是个突出的问题。实际上,审美主体乃是身心合一的身体,这是审美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身体要从事审美,必须给自身开发出一个具有自我超越性能的"形上"维度,方能使自己从生存与实践的主体转化为审美主体。这一自我超越的取向由身体本身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统一而产生,其最终根据即在于身体作为个体生命的"独在"及其与外在世界"共在"的双重性存在方式。身体的"形上"维度又是同其他方面的内涵相结合的,当它以自我超越的性能进入审美领域,便同时亦将其固有的生物学与社会学机能一并带了进去,这一整体机能的作用让审美体验的生成与发展有了保证,并使审美的生命感发能落实于人的行为方式,进而沟通了审美与现实人生的联系。时下"身体美学"的倡扬有助于提升人们对身体审美功能的重视,但一味突出官能享受和欲望满足,用感官娱乐涵盖审美,则容易导致割裂身心关系,消解审美应有的超越性能。  相似文献   

12.
文艺审美超越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南珊 《广西社会科学》2008,19(11):119-121
文艺审美超越是我国现代语境下文艺理论和美学新发展应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构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系统的关节点。文艺审美超越主要包括审美愉悦、审美和谐、审美自由三个递进层次,以及时空性超越、介体性超越、诗意性超越、灵应性超越四个构成维度,具有内在性、生成性、开放性、升华性、独特性五个基本特征。它是在形而下与形而上、经验性与超验性、有限性与无限性、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相度圆融中动态生成的,审美升华能力的提升对其有着关键性作用。文艺审美超越强调对现实超越和自我超越的一体化,其精神特质和价值指向在于个体自我的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并以超越之美而为美立极。  相似文献   

13.
审美活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活动,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是被动的接受审美客体而是两者的交融、契合的过程。审美主体通过感受、选择、抽象和创造使现实客体成为审美的,而形成了与客观世界不同的感悟——审美变形。审美变形是审美活动过程中生成审美意象的一种美感经验方式,以自身审美经验,形成一个主客体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相似文献   

14.
重视生命体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包括诗歌在内的审美活动则是这种体验的重要手段。六朝诗学对情感问题的关注、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自然美的发现都与此密切相关。此外,魏晋玄学所确立的人格理想对六朝诗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玄言诗到山水诗,标志着六朝诗人的审美活动和艺术实践在新的审美理想的影响下不断提升,成为六朝诗学精神的重要体现。人生体验和人格理想构成了六朝诗学精神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5.
"旧实践美学"以笼统的"实践"作为审美历史发生的起点,"新实践美学"在实践与审美发生之间加入了具体环节,"后实践美学"把审美发生的起点转向了动物与人共有的"生命".以实践和生命为起点的审美历史发生理论存在着对人类史实认证不完整、缺乏理论根据、研究不够具体细致等弱点.认知美学认为,在审美历史发生问题上,生命是前提,实践是基础,而真正的起点是人的"审美智能".正是有生命的人在漫长的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知觉模式,并能够区分事物实用属性与独立形式,进而引起非实用功利情感而具有完全抽象能力,即获得"审美智能",审美活动才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  相似文献   

16.
审美情感论     
审美过程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审美价值的实现体现为情感的全部满足和占有。审美活动不仅以情感为立足点。而且以情感的升华为最后归宿。审美情感也是审美活动的驱动力,其根源就在于它和人的生命意志是直接同一的,它是人的生命意志的肯定和显现,经反复激荡、高峰体验后达到生命历程的最高境界。美的诞生和形成就是审美情感具体显现的结果。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情感主要通过审美情趣、审美情调和审美情境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审美是人生不断完善、趋向理想化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人的发展在于生命运动 ,而人的生命运动不同于动物 ,而是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 ,实现人的本性的完善化。人的审美活动 ,在相当程度上是感官能力的丰富与提高 ,马克思在其《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论述了感觉在人的生命的重要意义 ,尤其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感觉能力的重要性。在人的生成之中 ,审美能力、审美意识的增长、提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包括情感的冲动与创造的欲望 ,想象与主动构形的能力和人对生活不断涌现的新鲜感和生命的激情。审美是以感觉的融合与理性达到自由的和谐 ,从而使人生境界得以不断地超越  相似文献   

18.
从生命美学的角度考察旅游的本质及审美导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审美的角度看旅游 ,旅游的本质就是人们通过对新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寻找与体验 ,得到生命需要的满足 ,并最终促进其三重生命和谐发展的审美活动。在旅游中确立立体生态观的审美导向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为什么需要美——审美性能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生存、实践、超越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环节 ,环环相扣 ,依次联结 ,组成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人的总体需求包括审美需求 ,都是由这种基本生存方式决定的。从生命体验转为体验生命 ,再由体验生命以感发生命 ,这就是审美活动的基本路向  相似文献   

20.
审美文化生态研究提供了不同于文本化的审美文化研究的另一种学术视野和研究思路.这种研究从地域差异、传承演变、群落认同和文化空间的联系中考察审美文化发展演变过程的现实活态特征与当代中国的特殊性问题,为审美文化研究打开新的视域和研究空间.比如,作为大众重构的想象性体验,乡土文化正在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生态的一部分,因此民俗美学不仅要关注作为乡土文化传统的审美体验,而且要研究乡土文化传统如何进入日渐都市化的当代文化空间并且在生成着新的审美文化特征.审美活动的群落化为美学和文艺学研究提示了一种非经典的社会学视野,在此视野下研究审美活动的目的不是要寻找普适性的规律或普遍的美学理想,而是要理解不同文化群体的审美活动差异,在不同群体的冲突与对话交流中导向对当代审美文化生态的全面认识.同样,空间转换成为当代审美活动的重要特征,都市美学如果不是制作都市乌托邦的理论蓝图,而是关注当代空间的审美文化生态研究的话,就必须正视和研究都市文化空间的内在矛盾和非整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