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是对生命超越的历程,是心灵的"探险".上帝的缺席,人类的困窘,使生命体验变得更有价值;它是一场穿越痛苦的冲刺,是有着无穷意味的精神苦旅.艺术家的生命体验不是普泛意义的体验,而是站在人生制高点上,对人类焦虑及困境的成因进行洞悉和体悟.当喧嚣与骚动的俗世令艺术家的心灵不得安宁的时候,他们对精神栖息之地的渴望便会付诸一种寻找的行动,以达到精神家园的皈依.世界永远是与理想悖行的,"诗意"必须在对生存环境的抗争中,在艺术家的心灵向大地敞开的生命体验中,才得以进射出夺目的光华.  相似文献   

2.
国内的审美超越研究,以“后实践美学”各家最为看重.潘知常的生命美学与杨春时的超越美学更是其中代表,形成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生命美学与超越美学的审美超越理论虽然分属不同的美学体系,但是对两者进行深入分析,仍然可以归纳出一条承继线索.这条线索,外在地植根于两者审美超越理论的哲学基础中,内在地又通过各自审美超越理论的不同特征折射出来,使后实践美学的审美超越研究逐渐深入.  相似文献   

3.
通常意义上,人们会肯定伦理道德和法律制度对促进实现现实中的公平正义所发挥的作用,却忽视了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诗性正义对现实世界的影响。诗性正义是在艺术的范围内讨论的正义范畴,它的力量来自于个人的审美体验。全面理解诗性正义这个词并对这个概念产生认同感,我们需要辨别它与其他正义的区别,探寻它的存在依据以及它之于现实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4.
全媒体的实现强调媒介与人的紧密关联,"体验"则成为这种关联的重要呈现。全媒体体验从人的主体性出发,其既是人对于外界事物的直接反应,也是人与事物互动产生的身体和心灵状态。对全媒体的认识可以超越媒介功能,转变为人与全媒体共享时空的整体"生命之流"。全媒体体验从感觉经验出发,开辟了审美实践的新路径,打开了体验者新的生存空间。文章探讨了全媒体体验作为身体体验、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的审美类型,以探索人通过全媒体实现审美的新路径,试图为新技术引发的媒体生存变革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盖光 《学术研究》2007,42(3):116-120
生态审美呈现人的复合性生命体验形式。生态审美体验从人与自然生态的互动共生条件下活化生态性生命体验,以促发人的生态性生存,这既是对人的现实生存的关注,更是对未来生存的关怀。生态审美体验视和谐性为人的根本生存方式,视爱意生存为人类文明的生存结构,并强调人应该在自身与自然的双重解放中走向人的生态性生存。  相似文献   

6.
罗靖  张倩 《船山学刊》2004,(4):131-134
在文学艺术中,美蕴含在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中,体现为情感的有效物态化;因而作品美是创作主体情感力量的形式化,文学解读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审美的精神超越。故从美学的视角来观照文学作品,确立文学作品的文化审美品格,意味着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文学作品,充分地看到它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完整性,从而更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7.
8.
论审美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是美学,尤其是艺术美学中的核心问题,是贯穿于创作、欣赏、消费及传播之始终的精神活动。每一种体验都是在生命的连续性中产生,并且共时性地与其自身生命的整体关联。体验的操作具有明显的回溯性和超越性:既是对生命的返回,又是对生命的超越。审美体验在建构艺术的价值和意义的同时,在更高的程度上,也确证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艺审美超越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南珊 《广西社会科学》2008,19(11):119-121
文艺审美超越是我国现代语境下文艺理论和美学新发展应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构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系统的关节点。文艺审美超越主要包括审美愉悦、审美和谐、审美自由三个递进层次,以及时空性超越、介体性超越、诗意性超越、灵应性超越四个构成维度,具有内在性、生成性、开放性、升华性、独特性五个基本特征。它是在形而下与形而上、经验性与超验性、有限性与无限性、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相度圆融中动态生成的,审美升华能力的提升对其有着关键性作用。文艺审美超越强调对现实超越和自我超越的一体化,其精神特质和价值指向在于个体自我的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并以超越之美而为美立极。  相似文献   

10.
庄子哲学的核心问题是生命问题,在这一母题下理解庄子的自然审美,可以发现庄子的自然从来都不是纯粹的自然,它是属于生命的自然,而庄子文本中的"自然"本身也仅仅是出于生命考虑,以主体精神构造出来的审美乌托邦。庄子关于生命与自然合一的思想早已为人论述多遍,但是庄子的生命并非人们所说的逍遥的生命,而是一种受难的生命。从这一视角出发,庄子美学将得到一种新的解析。  相似文献   

11.
庄子哲学的核心问题是生命问题,在这一母题下理解庄子的自然审美,可以发现庄子的自然从来都不是纯粹的自然,它是属于生命的自然.而庄子文本中的"自然"本身也仅仅是出于生命考虑,以主体精神构造出来的审美乌托邦.庄子关于生命与自然合一的思想早已为人论述多遍,但是庄子的生命并非人们所说的逍遥的生命,而是一种受难的生命.从这一视角出发,庄子美学将得到一种新的解析.  相似文献   

12.
张洁的小说名篇都是有自叙传色彩的,其作品是自我的投入和真情的流露,但同时又超越了自我的局限,写出了更带普遍性、永恒性的精神层面。张洁注重对人物精神灵魂的刻画,擅长描摹人物的心理。张洁对人物灵魂的关注,承续了现代文学表现"人性"的传统,书写了知识分子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所承载的苦难和焦灼的心灵之路。张洁是个不断自我超越的作家,张洁的作品有求变的丰富性,又充满了争议性。  相似文献   

13.
具体的审美体验产生于美的形象的形成过程之中,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欣赏也可理解为审美主体的自我欣赏,即个体的人站于族类立场上的孤芳自赏。审美主体通过感官与想象从对象世界中体验到自身的生命活动,成为对象性存在和对象的“生命表现”。而以偷窥为视角,作为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契链点,它们之间的和谐则为之打破。偷窥中的体验冲突是它内在的关系模式,故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则以心灵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一方,以心灵的产物为另一方,二者之间的对立程度的深刻和尖锐使任何消除这种对立的希望都变得沉重起来。  相似文献   

14.
审美的可能性来自人的审美需要,故研究审美需要的成因,便构成进入审美领域从事探索的最佳切入点.在考察了需要与生命活动的关系及人的需要的层级结构之后,我们将审美需要定位为在人的情感生命体验基础上生发的精神超越的需求,它植根于人的整体生命活动,萌发于人的现实生命体验,转型并确立于生命体验的自我超越,而在由体验生命到感发生命的过程中得到其自身的实现.审美需要作为心灵感发的需要,不能混同于实用功利的需要,但审美所导致的生命活力的增强与生命境界的提升,必然要返归并映现于人的现实生命活动之中,成为推动人们去变革世界、美化人生的强大动力,这正是审美活动虽超乎实用功利而终不离乎人世功利的二重性能表现.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生命观是立足于现实的人的需求和发展,以其独特的方式一以贯之地关注和回答着人的生命的本质、价值及意义实现过程,且内在于马克思的整体思想体系之中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它以自身内在逻辑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一览无余地揭开了西方非理性生命哲学的家族漫画,在生命本质论、生命过程论以及生命价值论这三重维度上均实现了对西方生命哲学的实质性超越,充分彰显了马克思生命观的理论活力、实践意蕴和时代价值,进而指导人们在具体的社会历史之维中现实地安身立命于世。  相似文献   

16.
审美超越——走出德育生态环境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生态强调系统中的整体性原则,所以,学校德育应重视它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和互动,主张生活化.但是,德育生态环境的两大要素--"私人环境"和"公共环境"在本质上存在着"无私性"和"自私性"的矛盾困境,即道德的超功利性和个体需要功利性之间的强烈矛盾这种内在价值尺度的深刻矛盾使得道德的个体实践者内心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混乱,它使得道德言说苍白无力,这是目前德育生态环境研究的困境所在.审美对社会现实生存法则的超越和对现代存在式悲剧的超越,使人从日常功利的状态和麻木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超越欲望躁动、超越极端物质的社会价值观念,最终与道德达成默契,在生命的自由开放状态中,二者形成和谐共振.这种超越是自主、自由、有序和无限的,它不仅弥合了德育生态环境两大子系统"私人环境"和"公共环境"的内在矛盾,还真正实现了德育最本质的意义,因此,它是德育生态环境中无限绵延的绿洲,是德育生态获取永恒生命力的所在.  相似文献   

17.
艺术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审美超越 ,它带给人的既是现象和现实 ,更是本质和理想 ,人类艺术实践和理论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艺术审美超越性的实现依靠审美变形 ,依靠艺术家与现实生活的双向建构。当自然外物成为融合了艺术主体意识的“第二自然” ,艺术便实现了对现实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审美体验与文化产品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分别讨论了审美体验的特性,即直接性与整体性、现在性与唯一性,文化产品的创意、交互式体验的效果价值、及其产生的经济价值。笔者认为审美体验,为文化产品提供创意源动力,增加其使用价值,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丰富其文化内涵,带来文化产品经济价值的产生与升值。  相似文献   

19.
生命与死亡是哲学不可回避且历久弥新的话题,亦是人类锲而不舍、苦苦探索的千古之迷.我们应当借鉴中西文化众多生死智慧,思考和探讨生命的价值和超越死亡的途径,为现代人解决死亡带来的恐惧与困惑,合理地规划人生境界和生命价值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超越与悲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审美基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的文化哲学与生命意识的真正特点并不是在与现实法则的对抗中展示个体生命的自由 ,也不只是一种主观审美的真实 ,而是力图从一种超越的维度 ,从存在之根基重新确立个体生命的尊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