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平等作为当代各种政治伦理更深层的价值基础,一直是我们理解与把握各派论争的一个主要框架.罗尔斯的平等观完整地开展于他所设计的两个正义原则中.在他看来,一个正义的社会制度理应表达对个人无法选择和决定的自然偶得与社会偶得所造成的不平等的关注,并以领域划分和优先规则来缓和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冲突.然而,以两个正义原则所规范的社会基本结构在表达对弱势群体关怀面向的同时,却终因缺乏对社会制度客观基础的探寻,而致使自身无力承载实质平等的真实意蕴.与之相反,马克思则从"现实的人"与历史的实践出发,突破资本主义制度和政治解放的狭隘视域,深入到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中寻找影响实质平等内涵表达的根本原因,将社会制度正义与否的判定标准奠定在物质实践以及历史发展视阈的双重根基上,从而展示了一个真正正义和谐的社会是自由与平等内在一致的社会,是每个人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的社会.对平等的不同思考角度与论证途径做一明晰考察与反思,意在关照当下现实.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很少关注卢梭和马克思的政治哲学联系。本文试图通过对卢梭平等观与马克思平等观的分析比较,阐明卢梭与马克思政治哲学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卢梭的平等观给了马克思很大的启发,是马克思平等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另一方面,马克思从根本上改造与超越了卢梭的平等观,实现了从抽象的资产阶级权利平等到全体人民普遍平等这一最高社会理想与目标。  相似文献   

3.
正义的张力:马克思和罗尔斯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和罗尔斯在探讨社会政治问题之时有共同的出发点,即现实的社会环境。探讨正义的基准包含两个问题:一是谁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二是他们在哪些方面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马克思和罗尔斯都表达了关于自由和平等的理想,但二者对自由的接受程度不同、对平等的理解不同。正义与社会制度所体现的政治价值相关。在当代中国,从制度方面探讨正义,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和罗尔斯(Rawls)看起来对正义持十分不同的观点.马克思声称,正义观念在意识形态领域起着作用,它代表着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主要生产方式所要求的行为.罗尔斯认为,正义乃是一个社会的首要美德,所有社会成员遵守正义原则,公平地、理性地精心处理社会合作的责任和利益的公平分配问题.我认为,虽然马克思和罗尔斯对正义持不同观点,但这种不同能够得以协调.虽然黑格尔和康德对马克思和罗尔斯有着不同的影响,他们的观点有相通之处.在提出一个明确的关于正义的政治观念时,罗尔斯认为可接受的正义原则必须是在社会制度中可实现的,这样他的"康德建构主义"思想接近于黑格尔学派的思想.也正是通过依靠黑格尔思想马克思建立了他的反对普遍的、社会的正义优越性原则.我认为马克思和罗尔斯都在致力于寻求一个能够实现公平的正义原则的社会制度.然而,他们的观点存在二个重要差别.首先,马克思似乎在构想一个休谟和罗尔斯特别提到的"公平环境"的社会.而对于罗尔斯来说,一个超越公平环境的社会就是乌托邦①.其次,马克思认为市场关系应该被看作是社会的根基,因为市场关系内在地包含在劳动者同社会的生产过程和劳动者同他们的社会劳动产品的异化中.然而,在一个充满公平环境的社会中,市场的消除是可能的.罗尔斯声称,在任何一个需要公平解决竞争要求的社会里,市场的消除是不可能的.我想,只要我们把马克思反对市场看作是本质上反对"商品拜物主义",马克思和罗尔斯的观点是能够被和解的.总之,我认为,除了马克思的未来无阶级社会观念有些乌托邦色彩外,马克思和罗尔斯对资本主义及其市场的正义的观点应该相当接近.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商品二重性”学说找到了“商品交换”这把分析劳动价值的“金钥匙”,以“劳动二重性”学说探寻到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并通过对劳动价值与劳动时间关系的分析,实现了价值的“人学转换”,更是通过对市场机制下价值创造的机理分析,揭示了社会生产中资本盗取工人剩余价值的秘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破除资本逻辑下不平等的社会生产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劳动与“劳动正义”提供了“利器”。化解社会生产中的不平等劳动需要打破资本宰制的不平等生产关系,以实现“人的解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塑劳动价值目标,引领劳动价值自觉,坚持公有制与按劳分配制度,使劳动者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相似文献   

6.
徐峰 《社会科学》2020,(2):141-149
卡尔·马克思和约翰·罗尔斯是他们各自时代中典范性的政治哲学家,但二人之间的思想关联是被遮蔽的,这既与罗尔斯本人没有正面比较他与马克思的理论异同有关,也与有的批评者对他们二人的误解有关。通过分析他们的理论立场,以及澄清批评者的误解可以看出,围绕原初状态中对人的观念的思考、第一个正义原则中对自由的分析,以及第二个正义原则中对平等的主张,马克思和罗尔斯之间有着超出某些批评者想象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罗尔斯与马克思在各自理论体系中都包含了对理想社会的描绘和憧憬,并且都将自由的实现视为其中最关键的要素.罗尔斯从人的社会性出发,强调以正义原则来规范社会合作和实现社会稳定,从而建构起以维护个人自由权利为主要目标的理想社会;马克思同样立足于人的社会属性,但强调深入到生成和塑造社会性的物质基础去把握人的自由问题,从而勾画出每个人及一切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未来蓝图.两者在理想社会的实现模式、途径和目标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正是基于他们不同的理论立场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9.
10.
"民主的平等"是罗尔斯对自己的第二条正义原则的一种解释,他是通过自然的自由体系、自由的平等、自然的贵族制等等理念一步步推导出来的。这不同于罗尔斯对两条正义原则的契约论的论证。"民主的平等"要求我们采取措施消除自然禀赋和社会禀赋对于社会基本善分配的影响。因为这两种禀赋的分配在道德上是任意的。这样就导致了差别原则的出现。而诺齐克对差别原则提出了若干批评,凸显了公平正义与持有正义的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11.
个人的发展是一个从"自然个性"的"依附的个人"("有个性的个人")到"偶然个性"的"独立的个人"("偶然的个人"),最终走向"自由个性"的"自由个性的个人"的历史过程。马克思的"自由个性的个人"作为标志扬弃"偶然的个人"的未来社会的个人形态的范畴,不仅指向了对资产阶级及其国家、资产者及其"个性自由"的批判与超越,而且蕴含着马克思哲学对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自由的社会的个人"及其"自由个性"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12.
王娅 《东岳论丛》2007,28(4):141-143
作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基本观念,平等和自由一直被人们看作与生俱来的和天然合理的。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深刻地揭示了隐藏在这一对孪生观念后面的经济内容。马克思第一次逻辑严密地证明,平等、自由的观念是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生活的理论反映。随着资产阶级社会的终结,这一对概念也将走进历史的博物馆。  相似文献   

13.
当代西方左翼社会正义理论通常将分配平等作为其主要的理论诉求之一:无论在自由主义左翼学者如罗尔斯、德沃金、戴维·理查德等人的正义论中,还是在有着明显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背景的学者如G.A.柯亨、佩弗、罗默尔、凯·尼尔森等人的正义论中,分配平等都被置于一个非常中心的位置。在杰弗里·雷曼和戴维·米勒等人看来,马克思主义或者社会主义传统中真正关注的是社会平等而不是分配平等,前者主要是一种地位的平等,后者则是财富或者其他社会益品的平等分配。尽管这一主张总体上契合马克思对采用同一标准来衡量不同个体的平等权利的批评态度,但由于清晰地界定社会平等的概念并非易事,而且社会平等又总是以某种程度的分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平等和分配平等之间的关系仍然是晦暗不明的。因此,通过进一步辨明分配平等与社会平等的关切点之差异,探析二者的内在关联性——是替代性关系还是互补关系,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4.
那种认为马克思不讲个人、不注重个人自由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马克思的哲学和自由主义的差别不在于要不要谈“个人”而在于如何去理解“个人”;不在于要不要讲个人自由,而在于如何才能真正抓住个人自由的本质问题.自由主义所讲的个人是天生的、自然的、独立的,马克思所讲的“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社会的、关系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身在复杂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从事生产的社会个人.仅靠在价值观念中宣称个人自由神圣不可侵犯,或者只靠在政治国家层面保障个人自由权利是不能实现个人自由的.只有进入物质生产领域,关注现实的个人的活动和生产关系,才能抓住现代个人无法自由问题的关键,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个人自由.个人自由还是要在社会中,在理顺个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中,在真正的共同体中实现.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公平观认为,公平体现了一种差别性原则,公平及公平的观念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罗尔斯的正义论则可以概括表述为最大平等自由原则、差别原则和机会平等原则。马克思的公平观与罗尔斯的正义论对认识我国当前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正确选择经济战略;如何缩小城乡差距与地区差距、公平分配财富、保护弱势群体的正当利益;如何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衡稳定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罗尔斯“政治转向”的初衷是为解决内在于《正义论》稳定性论证的一个问题,但它似乎带来了更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重叠共识的可能性难题和政治合法性标准的设定难题。对罗尔斯“政治转向”的已有解读忽视了罗尔斯“政治转向”和西方社会新自由主义转向的深层次关联,无法对以上难题提供解答。借重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分析,可以洞察到:重叠共识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政治价值和生活观念都受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塑;自由主义政治合法性原则在经济分配方面要求并且只要求社会最低受惠额,是新自由主义转向后西方社会公共政治文化在政治理论上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柏拉图正义观是“分工即正义”,而分工是依据人的先验天赋进行的,因此与平等无涉;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分工是社会生产的结果,并且分工将会固化社会等级,因此分工并不必然是正义的,只有平等的和自愿的分工才是正义的.由此,马克思(经过亚当·斯密)实现了对于柏拉图的扬弃.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度上实现了分工的平等和自愿,但是体制上的建设仍需加强,包括扩大职位开放、通过竞争实现社会流动、反特权,以及建立在物质上和价值观念上的“底线公平”.以此为基础,分工才能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8.
"自由,只有为了自由才能被限制",这是近代"启蒙运动"的一句名言。但是,自由如何被限制以及在什么程度上被限制,现代西方政治哲学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其一,自由只能被自然概率所限制,这本身不能叫做限制,因而,自由是独立的;其二,自由只能因社会合作体系的平等需要而被限制,但是,必须保证自由前提下的平等,因而,自由处于优先地位。这就是诺齐克(RobertNozick)的自由主义与罗尔斯(JohnRawls)的社会契约论之间的差别,前者追求自由的独立性,后者追求自由的优先性。其目的都是为了解决"自由与平等"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在1844年“巴黎手稿”中,马克思的“社会”理论本质上体现在与人的本质、与自然界、与自然科学三者的关系中。当代中国正是以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为基础进行着社会实践,这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实践。因此,和谐社会的建构应该树立正确的社会观、自然观和科学观,和谐应该体现在人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界、人与自然科学的和谐关系上。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是一个整体,因从事活动性质不同,可将人的自由区分为政治领域中的自由与社会自由两种形式,因而政治领域中的自由仅仅是人的自由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与之相对的意义上,马克思更加突出了社会自由与社会解放的重要性。就社会自由本身而言,马克思还强调单一维度理解下对社会自由的理解也是有局限性的,对自由内涵的理解必须从客体与主体两个大的层面上来展开。从客体层面上来看,真正的自由必然是以物质财富的自由创造与公平分配作为重要内容的,必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而从主体层面上来看,自由必然是充分肯定与张扬人的主体性的,必然是要处于社会关系统一性之中的,必然是普遍的进而要消灭阶级差异的。这五重内涵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马克思社会自由观的基本内容,体现了马克思对自由的理解的丰富性与整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