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劳动力商品是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关系的范畴,马克思证明劳动力商品范畴的目的是证明剩余价值理论,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唤起劳动人民奋起斗争,剥夺剥夺者,具有革命的意义。劳动力商品范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关系,但是把它运用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就是不正确的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之间本质上是劳动交换关系,从中可以得出劳动具有商品性质的结论,这样才能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对于推动经济建设才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流通经济学     
流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流通过程的经济关系的科学。它是理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一般认为,社会主义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以生产为媒介的流通过程,即社会再生产的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的实现过程。包括商品生产者之间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具体地说,它要研究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转换;商品从生产转到消费(即再生产)过程的运动形式;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及其实现条件;流通过程的劳动消耗及其效果和对社会再生产总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读了宫希魁《劳动供求规律初论》(载《学习与探索》1986年第1期,以下简称宫文)一文后,受到不少启发。但宫文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1、“劳动供求规律不是把劳动力作为商品来调节”,2、“调节劳动供求的杠杆已经不是劳动力的价格,而是劳动收入。”这两个观点却值得商榷。还联想到劳动供求规律和工资关系的有关问题,一并提出来就教于大家。一宫文的上述两个观点,首先牵涉到究竟如何理解劳动供求规律内涵的问题。宫文认为劳动供求规律仅仅“类似于商品供求规律”,而这两个规律“所不同的是,一个以商品为调节对象,一个以劳动为调节对象”。还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与劳动供求规律,没有必然联系”。这样理解劳动供求规律,有失马克思的原意。我认为,商品供求规律和劳动供求规律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劳动供求规律是个特殊的商品供求规律,特殊在它是以特殊的商品——劳动力商品为调节对象的。劳动力成为商品与劳动供求规律之间,不是“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4.
道德是一定的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由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并为之服务。马克思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33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关系和经济形式,一经产生,便会以其基本属性对人们道德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以追求价值为导向的属性,有利于人们开拓创新人格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充分利用价值规律调节作用的商品经济。既然是经济,那么,经济主体(指有经济行为的人或集体,即商品生产者或商品经营者)在生产和经营商品时,就必须关心商品的价值,考虑商品是否符合社会需求,以实现商品的价值,因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谈劳动力市场,就必须正视劳动力商品,不能否认它的存在。本文在这方面作一初步探讨。一、劳动力商品的实质与劳动力市场众所周知,马克思正是发现了劳动力商品,才得以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因而,劳动力商品范畴的确立成为政治经济学基础的基础。从逻辑上分析,和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就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历史地看,劳动力的买卖或雇佣劳动是一个古老的范畴,只不过那时雇佣劳动只是“一种例外,一种副业,一种救急办法”。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再是劳动力能否买卖,而是如何成为最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经济究竟是不是商品经济,因何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区别何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关系如何;这三个基本问题是商品理论中争论不休的老问题。本文试图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联合劳动联系起来分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从水平方面看,联合劳动的具体形态表现为多主体性,多主体的联合劳动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根源;从垂直方向看,联合劳动的具体形态表现为多层次性,多层次的联合劳动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根源。社会主义商品具有市场性和计划性两重属性。市场性是实体性因素,计划性是附着性因素。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商品两重性关系的发展形式。  相似文献   

7.
商品社会使用价值与市场价格规律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鲍步云 《学术交流》2003,1(6):54-64
现代经济理论的两大体系 ,都对价格的有关理论做出了说明。有一种说法 ,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与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派的供求论综合起来 ,就应当可以得到较为完美的价格理论。但这是不可能的。解决问题的出路 ,只能是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内在逻辑 ,深入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 ,通过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对商品价格做出完整的说明 ,同时破解在供求与价值决定上的相互循环论证 ,发展以劳动价值为基础的价格理论。商品的使用价值 ,具有自然使用价值和社会使用价值两重属性。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深刻地反映着商品交换的经济关系 ,由自然使用价值等一系列因素决定。商品社会使用价值 ,在量上最终表现为某一商品的社会需求量与生产供给量的比率 ,在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值。商品的市场价格 ,由商品价值或其转化形式与商品社会使用价值共同决定。社会使用价值比价值或其转化形式更复杂、更多样、更易变 ,是市场价格变化的主导因素。社会使用价值为 1的市场价格 ,即是市场均衡价格。所谓市场价格围绕商品价值或其转化形式上下波动 ,实质上应是围绕市场均衡价格上下波动。调节市场供求关系的根本因素 ,表面上看是商品价格 ,而实质上是市场供求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否商品的问题,理论界争论颇为热烈。包括笔者在内,是主张劳动力商品论的。劳动力既然是商品,就必须要回答一个由此而产生的尖锐的理论问题:劳动者个人消费品的分配,究竟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还是按劳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和按劳分配能否在逻辑上内在地统一起来? 一、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商品经济社会的共有范畴 经济学界部分持劳动力商品论的同志,没有直接承认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恐怕是因为在头脑里有一块禁区还没有打破,这就是:仍然把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看成是带有某种资本主义色彩的东…  相似文献   

9.
名誉、道德、心理与体力、智力一样,都是劳动力的构成要素;劳动力本身就是人类劳动的结果,劳动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劳动力市场是商品所有者与商品不能分离的市场,是使用价值具有创造价值功能的市场,是使用权商品市场,是价格在商品交换中不起唯一决定作用的市场,是买者必须对所购商品的所有者进行监督的市场,是商品不能储存的市场;劳动力市场具有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收入合理分配、加快经济增长、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培养和锻炼劳动者的谋生意识与能力及控制人口增长等功能.  相似文献   

10.
谭国宪 《探求》2001,(6):54-55
一 根据马克思关于价值构成的原理,商品价值W=C+V+M,其中的C是由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过来的,V是劳动力价值,这部分价值被劳动者用于生活消费,在生产过程必须重新生产出来,M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它只能由劳动力创造。这也就是说,马克思是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价值的增殖与劳动相关。到了商品经济发达阶段,商品价值的C和V部分,转化为成本价格,而M则转化为利润和平均利润,从而使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一切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的总和,必然等于剩余价值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生产价格的总和,必然等于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第三产业的劳动有生产性与非生产性之分。如果从是否创造新价值或国民收入的角度进行考察的话,我们可以看到第三产业系统中包含两个子系统:一是那些能够创造价值和国民收入的行业,这些行业的劳动属于生产劳动,其产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商品的属性;一是那些不能创造价值和国民收入的行业,这些行业的劳动属于非生产劳动,其产品(凡是收费的)尽管借助于商品货币关系而获得了一种商品形式,但并不真正具有商品的内在属性。 一、生产性服务行业劳动产品的价值确定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这是马克思阐述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工作服务市场专业化过程中,社会工作服务经历了从非商品、商品化到去商品化的发展阶段.在社会工作服务商品化和资本化过程中,社工服务形式虽然不同于制造业和其他直接以营利为目的服务业,但同样有抽象劳动.首先,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劳动二重性出发,劳动价值和使用价值谈起,探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劳动价值和使用价值.接着,文章借鉴劳动过程理论,分析社会工作服务供给过程中劳动者处在特定的社会阶层结构中,不同的阶层之间存在支配与被支配关系.最后,文章认为,国家对社工劳动的引导和社会工作者的自我管理,共同制造了劳动过程中的同意.  相似文献   

13.
驳关柏春的再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可以成为商品,因而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劳动不可能成为商品。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不容篡改和歪曲。  相似文献   

14.
有些文章以复杂劳动能力的再生产过程需要较多的费用,而当前又不能象恩格斯说的那样全“由社会来负担”这些费用为理由来说明应给知识分子较高的报酬。我认为这是用马克思资本主义工资学说直接说明社会主义工资,是不正确的。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其中包括训练费用。社会主义劳动力不是商品,工资也不是劳动力价格而是按劳分配的一种形式。报酬多少完全取决于劳动数量和质量,根本和劳动力的再生产费用多少无关。应该正确理解恩格斯的论述:“现在怎样解决关于对复杂劳动支付较高工资的全部重要问题呢?在私人生产者的社会里,训练有学识的劳动者的费用是由私人或其家庭负担的,所以有学识的劳动力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人类智慧史上划时代的巨著。它不仅使政治经济学发生彻底的革命,而且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生、发展及其灭亡规律,尤其是论证了人类社会商品经济的由来和发展,为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资本论》为人类社会商品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一,提出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须从商品分析开始。正因为要从商品分析开始研究资本主义制度,从而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商品的概念、商品的本质、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商品和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以及劳动力商品等等。从而创立了马克思的商品和商品经济理论。第二,提出和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从而彻底地完成了劳动价值论,为商品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  相似文献   

16.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完全竞争的假定条件下,按照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要求,可以建立一个既包括劳动市场又包括产品市场的双市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的秩序是:首先根据劳动价值论分别推导劳动市场和产品市场模型,说明均衡的劳动力价值和均衡的产品价值的决定,然后把两个市场综合起来推导一般均衡模型,说明一般均衡的劳动力价值和一般均衡的产品价值的决定,最后在一般均衡模型的基础上讨论一般均衡的变化和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就广义来说是被当作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或劳动资源,就狭义来说是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中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把可能性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性的劳动力,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即劳动就业,这是每个社会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建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劳动者成为国家和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力不再是商品,从根本  相似文献   

18.
关柏春 《学习与探索》2006,23(6):188-191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含义是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也可以概括为“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价值论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问题的提出,劳动价值论必然会发展创新。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则是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劳动创造价值的命题可以解决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但却解决不了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面对新的社会问题,必须把劳动价值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说明“劳动具有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  相似文献   

19.
传统按劳分配理论与现实按劳分配间存在较大差距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消灭了商品货币关系,建立起单一全民所有制的社会。因此,这一社会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既不像资本主义那样按资本和劳动力价值进行,又不像共产主义那样按需分配,而是实行按劳分配。其主要内容是:对作了各项扣除之后的剩余产品,按照每个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参加分配。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命题: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中,劳动具有商品性质。并认为,这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作者认为,马克思关于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论述是以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不是交换的对象为前提的,其结论仅仅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具体规定,不应当作教条不适当地应用于社会主义。对劳动本身的价值决定,作者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作了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