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进入中国的西方各种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交流而开始被吸纳、融合:西方思想、文化的大规模输入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冲击;西学东渐对传统学术思想的冲击;教会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起到的作用;传统文化学术之振荡与变革.  相似文献   

2.
本文关心的是由悲剧精神引起的中西文化传统比较的问题,或者说是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追问中国文化的独特品质与其起源。悲剧精神根源于人类的生命意识和原始的生命活动中,它是人类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困境的应战和超越。悲剧精神在中西方文化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西方文化的悲剧意识深刻彻底;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则浮泛且留有余地,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发展倾向。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通讯、交通、旅游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世界各国不同文化之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都不可能是孤立封闭的自我繁殖 ,而总是要和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交流 ,互相影响、补充、渗透 ,不断借鉴、吸收、融合外来文化 ,从而也使本国、本地域的文化更快、更好地得到发展。这种世界各国文化的渗透与交流不仅对各国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同时也对各国的社会进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西文化的渗透与融合说起来也不是今天才有的事 ,从古至今 ,中西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融合就从未间断过 ,只是其发…  相似文献   

4.
中西方文化由于自然环境和传统思想的差异而呈现迥异的面貌,这两个不同的生长基点造成中西道德价值观、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中西文学审美风格的差异。中西方人的社会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源于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文化的互识、互敬、互补需要建立在真正相互理解的基础才能达到相互融合,这是全球文化构建的正确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精神与自由     
亚里士多德的“人是理性动物”命题把人理解为动物本来就有其局限,而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家进一步将理性视为人的唯一本质则问题更大。从宇宙演化和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类本性就在于人类性,其基本含义就是谋求生存得更好,包含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不断满足。精神需要被开发出来并得到满足,人就具有了精神性,也就获得了超越性和自由。这种精神性才是人类本性之所在,也是人的本然本质和应然本质,它使人成为高于动物的精神物种、自由物种。精神是高级自我意识的产物或体现,主导观念、最高理想和基本信念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精神是人的超越性和自由的根基,自由是精神追求的目的和结果,而精神状况通过自由来展现或彰显。精神所达到的境界决定着人的自由程度,人要获得更多更大的自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精神之所以能使人自由,是因为只有精神才能使人具有超越性,而具有超越性正是自由之体现。  相似文献   

6.
如同中国近代其他杰出人物一样,孙中山也生活在中西文化冲突、交流和融合的时代,因此他就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一些问题:究竟如何认识和对待西方外来文化,如何处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怎样才能将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就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孙中山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7.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在安葬仪式上,宋庆龄,沈钧儒代表各界人民将一面白绸为底,用黑绒绣着“民族魂”三个字的旗帜盖在鲁迅身上。毛泽东同志称赞他是无产阶级“文化新军的最伟大最英勇的旗手。”“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今天,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精神,同时广泛吸取各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可以说,鲁迅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继  相似文献   

8.
文化精神是人类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历经传承积累而凝聚出的共有的、成体系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在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过程中,中华民族侧重矛盾的同一性,化生了悠久灿烂的和谐文化精神;西方民族偏向于矛盾的斗争性,演绎成为颇具个性的竞争文化精神。前者追求“天人合一”,讲究“中庸之道”,提倡“协和万邦”;后者主张认识改造自然,强调个性和个人的权益神圣不可侵犯,并力图征服世界。两种文化精神的核心差异是追求“仁义”境界与实现“功利”目标的差异。当代社会,应把两种文化精神辩证地统一起来:在和谐中讲究竞争,在竞争中追求和谐。这也许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最佳机制。  相似文献   

9.
自由精神洋溢在鲁迅《摩罗诗力说》的字里行间,并以鲁迅式的独特阐释给人们以重要启示。针对中国缺乏自由精神的病状,鲁迅开出了药方:建立自由意识,争取自由权利,在斗争而非逃避妥协中保障强化自由。同时,鲁迅立足社会,从文学的感化作用提出自由精神的实现途径。鲁迅对于自由精神的推崇和追求超越了时代局限,对我们今天依然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11.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曾阅读了大量英国摩罗诗人作品的译作,被其作品中所折射出的摩罗精神深深吸引。摩罗诗人"秉自由思想而探究"的精神,对正统规范挑战、对正宗文化厌恶、对自由性格的向往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都与青年鲁迅产生共鸣。鲁迅更视摩罗宗主拜伦为"自觉勇猛、发扬精进"的"精神界之战士",在鲁迅的思想和作品以及他的个性中都可窥察到摩罗诗人摩罗精神的渗入与体现。  相似文献   

12.
文化批判:鲁迅张扬个体生命自由精神的独特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体生命自由精神,是鲁迅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鲁迅人生追求的理想目标。鲁迅现代人学思想体系的建构,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工业文化的批判这种独特的方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1、孔子精神与基督精神这个题目很好,它所涉及的是中西文化精神的内核。虽然在中国,除了孔子精神还有对知识分子影响较大的庄禅精神,对国民性塑造起很大作用的黄老精神,然而对中国文化精神的作用都不如孔子精神来得大。在西方也不只基督精神,古希腊给西方贡献了科学精神、自由、民主和冒险精神,罗马给西方贡献了法制精  相似文献   

14.
忧患意识与宗教精神构成中西文化传统的道德基础。忧患意识包含忧国忧民、仁爱道义精神 ,宗教精神主要指基督教文化中的理性精神 ,拯救与博爱精神。二者在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以及个体自觉承担淑人拯世之责任方面 ,有相似相通之处 ,但也有宗教与非宗教的差别。忧患意识与宗教精神的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将有助于世界新型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今年九月二十五日,是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伟大的一生。毛泽东同志对鲁迅作过极其深刻和全面的评价,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同志并号召我们:“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相似文献   

16.
林宇星 《源流》2011,(19):94-95
最近有多篇鲁迅作品从中学课本中被剔除,对此,网上吵得沸沸扬扬,支持的声音大概无非是"鲁迅作品风格不适合孩子阅读,语言比较怪异,孩子的阅历浅不容易理解"、"鲁迅已经不适合我们这个时代,他所批评的那些国民劣根性,是一种自虐行为,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等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7.
鲁迅作为“党外的布尔什维克” ,面对创造社和太阳社的进攻 ,头脑清醒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 ;他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深刻剖析、对种种“左”倾错误论调的批判、坚持同敌人进行“韧”的战斗及评价历史人物等都可体现出实事求是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纪念鲁迅逝世60周年大会暨学术讨论会于1996年10月10日在沈阳师范学院隆重召开。这次大会是在省市领导的重视和文化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召开的。省政府、省政协、省文联、省作协、省鲁迅学会、省社会科学院和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学院、辽宁教育学院等二十多个单位的领导及省内八十多位鲁迅研究专家、学者出席了大会。北京鲁迅博物馆副研究员、《鲁迅研究月刊》常务副主编王世家,北京鲁迅博物馆副研究员张杰,山东省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山东省鲁迅学会会长、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心焕,辽宁省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宋国锋、著名表演艺…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编辑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在 30年的编辑出版工作中 ,坚持正确方向 ,注重个性特色 ,讲究职业道德 ,恰当地解决编辑工作中的各种矛盾 ,科学地总结编辑活动中的经验教训 ,为今天编辑学理论的丰富 ,编辑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最具有开放性眼光,最富有自由意识和个性解放精神的,应数李白。他受了庄子的影响,屡屡以大鹏自喻,但他并不满足于庄子的幻想中的自由而努力争取现实中的自由。他一生的最大理想就是“安社稷”、“济苍生”,这具有先秦儒家的理想主义色彩。他对儒家思想采取扬弃态度,扬其积极进取,关心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