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民间传说中不同于宋玉笔下的巫山神女,着重剖析了巫山神女在川江航运中的守护神象征意义.并就巫山神女现象在今天的延伸作了探讨.文章涉及三峡环境、航运、历史遗存、文人诗篇、川江号子和习俗遗存等内容,并对巫山神女文化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巫山神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曾分别被塑造为多个不同的神话形象。许多研究者指出,其相关传说的原型,最早见于《三海经》中的蘨草神话,正式诞生于战国时期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而许多问题的客观存在,又可以证明,巫山神女并非一脉单传。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上古神话中的巫山神女,经历了云雨爱神、祭祀祈雨、助禹治水、三峡航运守护神等多个与水相关的形象的流变,其文化传承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在长江中上游及中华水文化史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相似文献
3.
胡德才!中文系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2)
巫山神女,三峡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神话传说,源远流长,文人创作,新意迭出。本文既勾勒出一幅巫山神女题材文学创作的发展轮廓,也对古今有代表性的佳作进行了较深入的辨析与鉴赏 相似文献
4.
熊笃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1)
从社会文化、精神心理和文艺美学角度看,宋玉<高唐>、<神女>二赋中的巫山神女这一神话传说,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具有"开人神爱恋之先"、"肇梦恋文学之端"、"曲尽女性美的第一篇"三个方面的开创地位和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唐赋》、《神女赋》影响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胥洪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高唐》、《神女》二赋产生后 ,云雨变幻的巫山融入了绚烂艳丽的文化意蕴 ,文人士子欣然前去探幽寻艳 ,汉乐府旧题《巫山高》的创作也由单纯描写山川险阻融进了高唐神女的艳情 ;楚王神女的高唐艳遇成为文人士子创作艳情诗词的素材 ,为其抒写自己的艳情提供了便利 ;巫山神女的明丽艳冶为后来传奇中的神女仙子定下了“美而艳”的基调 ;巫山神女亡魂所化的身份、主动奔放的性格为后来传奇小说中的仙姝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6.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73-76
巫山神女的文学形象历来多认为出自于宋玉《高唐赋》与《神女赋》。然考察历代归属,发现这一形象是在《山海经》中的帝女"女尸"与《九歌·山鬼》中的"山鬼"两大原型基础之上塑造而成的,到宋玉时才得以定型。同时,这一形象经过长期的演变,不仅以精魂为草的幻化开启了后世的"蘨草神话",还影响了后世的望夫石传说。 相似文献
7.
程地宇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3):11-15
神女神话是巫山本土巴文化的产物,高唐和楚先王在故事中的出现以及神女的"自荐枕席",是楚人征服巫山这一历史变迁的象征性反映。楚人利用民俗文化,把集体表象、原始宗教仪式与精神统治结合起来,从而把巫山神女神话改造成兼容巴楚民族基因的新质文化;宋玉将历史情感化,将原欲审美化,将社会行为心理化,使其历史内容潜隐到文本底层,爱的憧憬和美的追求得以突现,从而使巫山神女神话演变为浪漫主义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8.
陈钧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28(5):36-39
《屈原外传》是根据古代传说和文献“组合”而成的逸事性作品。考其资料大致来源于唐前,但今所见最早著录《屈原外传》一文的是明董说《七国考》一书;全文载录并署名其作者为唐沈亚之的,是清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一书。对于沈亚之是否著有《屈原外传》本文认为应该存疑。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文人的"巫山神女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国文人"巫山神女情结"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了多角度的透视,并对两千多年纷繁复杂的"巫山神女情结现象"作了认真的梳理和初步分析,认为"巫山神女情结"是宋玉的复杂心态与大礼教文化语境碰撞的产物,其心理实质是"后俄狄浦斯情结";"巫山神女情结现象"则是"菲勒斯"中心主义男权话语的集中体现,反映了男性文人潜意识中对受礼教压抑的本色人性的深深眷恋,是集体无意识的象征性显现. 相似文献
10.
据现有资料,重庆市巫山县修志始于明代,迄今修志9次,现存县志7部,其中5部为旧志,均为清代纂修。旧志分散各处,相关文献记载亦不齐全。因此,对《巫山县志》纂修源流进行考证、梳理实属必要,这对传承巫山历史文化、推动学术研究、服务地方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龚红林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4(4):36-39
历代关于《橘颂》意旨主要是两个方面不能统一 :一是《橘颂》的写作时间 ,早年 ?晚年 ?二是《橘颂》歌颂的对象 ,屈原自己 ?君子 ?楚王 ?又有一个共通点 :《橘颂》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笔者从与屈原的其他作品思想的比较中得出结论 :《橘颂》的写作时间当是屈原青年时代从政初期。《橘颂》歌颂的对象应是橘树。同时 ,笔者以为此文是解读屈子精神的重要文献 ,但历来因为屈原的另一篇文章《离骚》的存在而被忽略了 相似文献
12.
屈原的女性情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道行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4):12-17
~~屈原的女性情结@金道行$三峡大学文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相似文献
13.
文化创造与反抗绝望--屈原的知识分子品格谫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卫华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4):18-21
在当下全球性的知识分子反思语境里来认识屈原,无疑是推动和深化屈原研究的一个新的视阈.本文从以道抗势、德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反抗绝望等角度,对屈原的知识分子品格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阐释,揭示了屈原精神人格的现代意义,旨在达到更准确地评价屈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唐祖敏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97-101
屈原骚怨心境的生成源于"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处境,其"骚(忧)"有二:得不到国君信任之"忧",找不到志同道合者之"忧";其"怨"亦有二:楚王昏聩之"怨",群小谗陷之"怨"。诗人以神话思维方式,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抒写内心的骚怨情怀,这种思维方式的运用与诗人所生活的楚地盛行巫风、巫文化有关。骚怨心境驱使诗人进行审美创造活动,诗人的骚怨心境在审美创造活动中得以宣泄。 相似文献
15.
从屈赋的文本及其表露的情绪脉络来看,《橘颂》、《九歌》的欢快明朗显示着青年屈原的春风得意、英姿勃发;《惜诵》、《离骚》的感伤悲悒昭示着壮年前期屈原的忧愁幽思,但并没有沉郁激愤,而是上下求索;《远游》则透露出人生的悬浮感与恐惧感,是其壮年后期检讨半生的“自叙”,在悲凉意绪中仍显入世的执著。文章采取文本叙事与人格分析相观照的研究路径,通过屈原青壮年时期的三组作品,探讨其人生际遇与人格特质的内在关联,认为青壮年时期的屈原虽然在政治上经历了巨大落差,但其求索的意志是贯穿始终的。 相似文献
16.
屈原的痛苦内容及其解脱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8(2):92-98
屈原的诗篇记录了诗人深重的痛苦内容,如其对民生多艰的痛惜、无人理解的痛心、国君昏庸的痛恨和去国忧谗的痛楚等等。他对这些痛苦的解脱方式主要包括写作抒愤、寄想占卜、精神远游和从容沉江。他的痛苦遭遇,代表了中国传统文人所经历的多种困境,具有典型意义。其对痛苦的解脱方式,对后世影响深远。屈原既继承了儒道精神又超越了儒道精神,并且是对儒道精神的一种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7.
都春屏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3):11-14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心灵,他的求索精神有着深远影响.桀骜不驯、奋发图强、矢志不移的楚文化是屈原求索精神的生长土壤;经世致用、积极有为的儒家思想和中原文化是屈原求索精神的内在支撑;道家思想对于宇宙人生的独特领悟是屈原求索精神的气脉神韵.屈原的求索主要体现在对个体存在价值的追求,对国家人民命运的索求,对人类终极理想的诉求和对宇宙自然知识的探求.这种求索精神在中国历史中具有无限的广延性,对中华民族意识具有重要的构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宗明华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9(3):303-307
屈原与庄子的作品皆深于哀乐,根植于楚文化,具有超现实的浪漫色彩,因而中国文学史常以“庄骚”并称。但由于贵族与平民的地位及心态不同,在创作中所选择的艺术方式也有所不同:屈原为贵族宗臣,自发地选择了对楚歌的艺术改造;庄子以其平民知识分子的敏锐和强烈的自我意识,自觉地运用艺术虚构创作寓言。此为屈、庄同为浪漫,但却异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屈原在古今中外享有盛誉,屈原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源远流长。其"忠君爱国",昭示着中华民族的魂魄,引领着亿万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其可贵的和谐精神,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现代和谐精神文明的宝贵遗产,同样也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弘扬传统文化,弘扬和谐思想,对于我们构建和谐世界、和谐中国以及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锐笔下的神女形象的意义在于:它呼唤着女性生命中的纯净、高贵及永恒气质,与不断堕落的现实生命品质傲然对抗.这些女性身上的神性生命品质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的傲然态度,对于生命深深的敬畏,以及由敬畏而生的悲悯.这种对世界怀有的悲悯之心是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及爱护.李锐笔下的神女是对市场化年代被欲望化的女性生命和人类生命的升华,同时也净化着当代人的生命品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