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困境与出路:消费主义的生态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虚假需要窒息、扼杀真实需要的消费主义浪潮,在给人们带来了短暂快感和虚荣心满足的同时,更带来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并使人类远离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因此,人类要想拓展持续发展的新时空,就必须克服、消解需要的异化,超越消费主义。而摈弃畸形的价值观念,努力弥合利益差异,树立“地球村”的整体观念,确立人类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则是其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论需要合理性的生态学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危机、城市灾害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资本主义私有经济条件造成的劳动异化、消费异化、需要异化及人的本质的异化是导致生态危机和城市灾害的原因。在这一系列异化中,人的需要异化最具有普遍性特征,是造成生态危机和城市灾害产生的最主要根源。要克服生态危机,人类必须培养完善的生态意识,转变现代科学技术观念,摈弃现有的人类中心主义代之以生物中心主义,构建生态社会模式并走"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为需要的合理性找到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需要与实践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在私有制下,人的需要发生了异化,主要表现为:无穷拥有财富的需要,剥削控制他人的需要,精致与粗陋的需要,把劳动作为谋生手段的需要。同时,满足人的需要的劳动也与需要发生了分离和对立。马克思认为,消灭需要的异化过程也就是人的解放的实现过程,觉悟了的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消灭私有制是消灭需要的异化的必要条件,而生产劳动实践和自然科学对人的生活的改造则为人的解放准备了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中,列斐伏尔努力建构出一种新人本主义的异化史观:使每一个人成为人的欲望和需要应该是本真性的,这也就构成了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机。正是在这种需要-欲望的人本主义本体论框架内,列斐伏尔成功建构了自己日常生活批判新的逻辑基础。正因为列斐伏尔手中具有了上述这样一个人本主义的价值悬设尺度,所以当他以此去观察当代资本主义的时候,他就发现在今天资本主义的“受控制的社会”中,人的本真性需要和欲望却彻底地沦丧了,这也就是“消费社会”中发生的虚假欲望下伪需要占位的消费异化,人的生命节奏异化为谋生的劳作节奏。  相似文献   

5.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范例进而扩展成为全球理想的经济无限增长模式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造成了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导致了人的异化(包括异化劳动、异化消费和异化需要)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引发了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人的需要"的基本内涵有三:首先,它生成于后天,是人的实践活动,因而也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其次,它由人的本质所派生,且符合人的本性.再者,它有助于发展人的本质,增进人的本质力量.马克思赋予"人的需要"以应然性,是人的应然需要.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导致需要的异化,即需要的粗陋化、物化及工具化.异化的需要,丧失了维持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功能,成为否定人的力量.异化需要的扬弃,意味着以丰富的需要取代粗陋的需要,消除需要的物化现象,将人的需要提升到精神和自我实现的层面,并且使得他人的需要不再成为手段,而是成为目的.  相似文献   

7.
面向生态危机的生态需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危机背景下,生态需要不仅仅是人类对于生态所提供各种需要的集合,同时也是维系良好生态系统所必备的各种要素的需要.除了满足人类的生态需要外,也要满足生态系统自身的需要,它们具有内在统一性.生态系统提供给人类的生态服务是有限的,盲目的开发、利用和改造,都会给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伤害.  相似文献   

8.
“需要”是消费的直接动力,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必然导致对“需要”的究诘.由于消费社会要么被视为一种“全面异化”的社会,要么被看作是被符号所统治的社会,故而对“需要”的分析也存在着两种相应的批判理路:一是异化逻辑,二是符号的差异逻辑.前者力图以“真实需要”代替“虚假需要”,但因其抽象的人性假设而使自身的批判力度趋于弱化;后者虽揭示了消费社会境域中“需要”的意识形态本质,但却全面否定了人自身的需要.就本质而言,两种逻辑都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机制的观照,后者正是“需要”问题的根源所在,而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抛弃利润至上的资本逻辑,代之以更为普遍的人本逻辑.  相似文献   

9.
面向人的现实需要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需要观的价值追求,它是建立在人的对象性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性、历史性产物。人的需要与人的本质生成具有一致性,因此人的需要最终必须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导向。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的异化最终导致了需要异化以及人的本质异化。而共产主义则为人的需要和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途径。  相似文献   

10.
论消费异化有悖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消费领域中的一些消费现象和消费活动威胁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也威胁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样的消费现象和消费活动就是消费异化。它忽视物质能量的转化规律,在社会化经济行为中改变了生产、消费和需要三者间的关系,最终使消费背离它的终极目的。消费异化有悖于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它使人的需要得到畸形满足,一方面是物质需要的过度满足,另一方面是精神需要满足的物质化。在异化消费中,人并没有真正感受到自由,也没有真正获得幸福,更没有在物质丰富的消费社会中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道德是一种稀缺资源,需要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把握道德资源的需求、供给与消耗规律是合理开发与利用道德资源的前提。合理开发与利用道德资源必须刺激道德需求的增长、扩大道德供给、遏制道德资源的不合理损耗,其中的关键是要建立公正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道德规范体系和以合理的道德赏罚机制为主的社会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对教师教育的有效培训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为提高培训效果,如何设置最符合教师发展的课程内容、如何设置教师最需要的专业知识等成为所有培训机构考虑的重点。因此,本文以云南省“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培训需求分析为基础,以培训需求和培训实效为重点来说明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师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13.
网络人格异化是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自我认知迷失、道德判断弱化和社会交往封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有效解决该问题,要充分发挥价值观对人的实践行为的反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完善网络人格,帮助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倡导理性思考,学会明辨是非,投身社会实践,笃实做人干事。  相似文献   

14.
作为流量时代特有产物的“饭圈”,是数字媒介衍生出的独立文化圈层。在这个圈层中,基于粉丝对明星偶像的狂热喜爱而产生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消费行为和文化。在“饭圈文化”形成与出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饭圈”乱象,使得“饭圈文化治理”成为一种必然。对此,我们要看到,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资本意志的不断侵入,导致了以偶像崇拜为社会依据、以组织架构为内在依据、以情感认同为价值依据的“饭圈异化”的产生。在资本意志的影响下,“饭圈异化”产生了物化和削弱偶像榜样引领、消解粉丝理性思维和价值认同、以资本意志弱化媒介平台正向引导等风险。要打破“饭圈异化”导致的文化圈层壁垒并消解其带来的风险,需要深入分析“饭圈异化”的生成逻辑,看清“饭圈异化”在意识形态安全领域呈现的新样态,进而基于思想引领、现实需求和主体规训等施以有效化解与治理。具体来说,要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全面领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创作导向;规范资本行为,建立健全文娱行业监管体系以破解资本逻辑的操控,完善行业规范章程以强化治理“饭圈异化”的制度保障,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与文艺氛围。  相似文献   

15.
作为激励机制,立功制度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宁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是,立基于功利主义的立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公正正义为代价的。由于立功去动机化的成立要件,在现实语境下,出现了大量的立功“异化”的现象。针对“囚徒困境”催生的立功“异化”,司法机关陷入两难的境地。为了解决司法实践中立功“异化”现象,应淡化立功的国家功利色彩,适时地调整立功制度。  相似文献   

16.
随着各类腐败案件的频频曝光 ,时下无论是学界还是公众都把抑制腐败的目光放在推进民主方面。但民主政治并非抑制腐败的唯一选择。从公共权力异化的视角来分析 ,腐败是公共权力异化的外部行为的表现形式。公共权力异化主要是由于公共权力和权力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异化而引起的。当代中国的公共权力异化主要表现为第二层次 ,即公职人员的以权谋私。遏制公共权力异化 ,主要是建立一个高效运作的公共权力制度系统  相似文献   

17.
养老问题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还是精神问题、心理问题。对福建省农村老年人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可从社会心理需求、基本生活心理需求和家庭亲情心理需求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些心理需求具有年龄效应、性别效应、文化程度效应、婚姻状况和养老方式效应。  相似文献   

18.
受限与自由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交错、辩证统一,这一点需从马克思的视角予以解析。人从动物进化而来,既有自然规定性需要,也有自我规定性需要。满足自然规定性需要的活动,哪怕出于主观自愿,依然不自由,满足自我规定性需要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自我规定性需要与自然规定性需要共存于一身,规范着自然规定性需要。若突破了自我规定性需要的管制,满足自然规定性需要的活动就是恶,限制作恶之人其实是帮其恢复自由,此时受限与自由就是同一的。除引起恶之外,自然规定性需要还能异化自由的活动。但人自我生成的本性一定能压制住恶,一定能克服异化,一定能使满足自我规定性需要的活动充实人类所有领域,这便是自由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两个不同发展时期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提出.通过人的异化、技术异化和社会异化三个角度的分析,马克思得出劳动异化是人的异化的本质体现,技术异化主要表现在人的机器化和资本取得统治地位,社会异化具体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不和谐;而马尔库塞认为消费异化是人的异化的表现形式,技术异化虽然有了新变化,但其本质没有变,社会异化则体现在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控制上.对马克思和马尔库塞异化理论进行比较,可以使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地审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问题,并为思考探索解决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异化问题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