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杭勇  张美丽 《学术交流》2012,(7):178-180
唐末诗人韦庄在对情与景关系的处理中,仍走的是盛唐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路子。韦庄诗中情与景的关系大致有三种:第一是通篇以景写情,景中含情,移情入境。第二是先景后情。第三是先情后景,因情而景,景中含情。但不论哪种方式都能做到情景交融。韦庄诗中的情与景不仅是交融的,而且是和谐的,具有和谐的美学意蕴。韦庄诗以这种情景交融的方式来抒情的特征,不同于唐末的许多诗人,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2.
张美丽 《学术交流》2006,(1):160-162
韦庄是唐末诗坛上一位重要诗人,感伤是他的诗的情感基调。韦庄诗的感伤意蕴主要体现在一些伤春、悲秋、叹老之作中,表现的是末世文人在天崩地裂的特定时代里,由剧烈的心灵震撼所带来的感伤之情。这种感伤之情既是对现实的反映,又是对人生体验所带来的震颤的描述。他的诗的感伤之情不但是普遍的、深刻的,而且是真挚的、深厚的。清代陈廷焯曾用“深情苦调”来评价李清照的《醉花阴》词,其实用它来概括韦庄诗的感伤意蕴,也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3.
张美丽  杭勇 《学术交流》2003,(9):144-146
韦庄诗的审美特征是清丽。王国维曾用"弦上黄莺语"来形容和评价韦庄的词风及其审美特色。其实将它用以评价韦庄的诗风也未尝不可。这可从韦诗自然真挚的情感、凄丽浑然的意境及清新流畅的语言等特点看出,同样恰当。  相似文献   

4.
邓红学 《社科纵横》2009,24(1):94-96
以南唐、西蜀为中心的五代词当中,与温庭筠并称“温韦”的韦庄是西蜀成就最高的词人。作为一种审美文本,韦词不但以疏淡、秀雅的笔调,传达出词人内心真挚、热烈的情感,一扫温词绮丽浓艳的气息,从而在《花间集》中独树一帜;而且以其独特的审美表象世界与象征世界,为审美超越的实现提供文化底土和契机,从而完成文学接受者审美活动的超越层次。  相似文献   

5.
张美丽 《学术交流》2004,(3):147-149
韦庄是唐末五代一位诗词皆擅的大家,他一生的创作以入蜀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入蜀后主要从事词的创作。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首先它是在唐末五代"词代诗兴"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其次,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即词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创作环境和作家的创作心理、文化心态来说明。  相似文献   

6.
相似的文人命运使唐末五代文人首先确立了杜诗的"诗史"地位,并效仿之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作品.其时,政治的腐败使文人大多得不到重用,故杜甫的讽喻手法及寓议论于叙事的艺术手法也被唐末五代文人继续发扬,尤其突出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诗和韦庄对杜甫的接受和仰慕.  相似文献   

7.
霍建波 《唐都学刊》2004,20(3):39-42
作为韩孟诗派的开山奠基者,孟郊是中唐一位很有个性的诗人,其诗歌颇多创新之处,他上承杜甫,并启迪和影响了韩愈及整个韩孟诗派的诗歌创作,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在诗歌主张上首倡"苦吟",强化了诗歌的抒情功能;在审美上,追求不美之美,扩大了诗歌的审美内容和审美视野;在艺术形式上打破常规,创作非诗之诗,在很大程度上给诗歌以自由。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秦妇吟》的失传原因作了新的探讨,得出新的结论。认为韦庄热心政治、关心时局,创作《秦妇吟》的初衷在于提示唐末战乱胜败内在原因。诗中通过对双方力量的艺术对比,得出了“官不如匪”、官兵自毁长城的结论。因此奠及了统治阶级的隐痛,遭到了“公卿多谤”、群起而讳之的待遇,在外部压力下,韦庄为全身远祸,采取妥协态度——起而自讳,致使该诗湮没千年而不传。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和谐让人产生美感,和谐让人产生愉悦。美依赖于和谐,并产生和存在于和谐之中。强调了和谐美是构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美育教育的主旋律,而情感之美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和谐美的润滑剂。同时还要特别重视学生是大学英课堂教学和谐美的实践者。最后提出了教师如何在英语课堂这一舞台上与学生一起演奏出和谐美妙的乐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优美的课堂环境中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郭弘 《社科纵横》2005,20(6):137-138
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诗是唐代送别诗中的代表作,全诗从“喜见”到“言别”过程,真实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后人生离散聚合的一个侧影,抒发了作者对乍见旋别这一人生特殊时刻触景生情的幽叹歌咏,即真挚的至亲情谊和沉重的世事离乱之感,悯乱哀时的历史沧桑中极富浓郁的人情味。本文浅析了此诗状物写情的特点和平淡中见沉郁的艺术审美价值,从中挖掘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