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火是自然与文化的接触点,这一特殊性使其在各种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不同特质的民族文化中火具有不同蕴涵的同时,还表现出诸多的共性。通过对蒙古族与日本习俗中火的象征家族、作为媒介以及祓除功能的分析,阐明其中蕴涵的火的文化共性。  相似文献   

2.
从生态伦理视角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从道德角度认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也就是既看到自然界对人的意义、价值,又看到人在自然界中的权利和对自然界应尽的义务。自然界对于人类具有经济性的资源价值、艺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医疗价值和生态价值等可供人类享用的价值,人类在享用这些价值的同时也具有使这些价值能够持续存在的义务。从这一视角认识这一关系,对于指导人们缓解当今条件下的生态危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来观察、分析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毛泽东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但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人是自然界的奴隶,但同时又是自然界的主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应该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也能够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毛泽东强调主体——人的作用,坚信人定胜天,主张"向自然开战",但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则重视不够。毛泽东的人与自然观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既要看到二者之间的对立,又要看到二者之间的统一;既要改造自然,又要关爱自然;既要发展经济,又不能破坏资源和环境。毛泽东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为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来源和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4.
资源配置与资源配置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源配置与资源配置机制宁怀芳在研究资源配置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资源的界定。一般来说,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源就是自然界所有的资源,即自然界中能够被人类所利用,构成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进入生产过程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诸要素。狭义的资源,...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认识前提和物质手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代科学技术对自然界的影响作用在速度和强度上的急剧增长,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获得了越来越大的社会经济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意义。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我们既要在观念上重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观念,又要在实践上通过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作用,自觉消除人类在改造自然活动中的自我中心主义,从而把资源、环境、人口、技术和制度等因素整合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之中,重建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创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思想。阐述了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否则就会导致对自然的破坏。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一思想,为当代人类保护自然环境,摆脱生存环境危机,提供了世界观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又通过生产劳动能动地改造着自然界。过去由于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在认识和实践上的失误,人与自然关系发生了尖锐矛盾,导致了生态环境危机的出现。当前迫切要求人们必须把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规范扩大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领域,在认识上充分肯定自然界的价值和权利,在实践.广制定出协调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用道德手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科学技术表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人类是自然界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阐释了作为主体的人同他的劳动对象由同一到分裂和对立的根本原因,以此视角来审视今天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可以发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源于人类的劳动活动和生命活动的异化,人类不再将自然界看作自身的无机的身体,而是将自然界看作异于自身的客体,同时将劳动活动看作是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的手段,将对自然界的占有的程度看作衡量自己社会地位的标准。事实上,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只有用对待人的方式来对待自然界,人与自然界异化关系才能得到解决,而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同体是人与自然异化关系最终消解的必由途径。  相似文献   

9.
该文指出,灾害是人类与自然界系统关系失调的结果。在工业时代,人类生产迅速发展,破坏了这个系统最敏感部分之间的和谐结构。环境与资源危机促使人类的生产、生活与思维方式发生变革。人类必将在21世纪依靠几千年积累的文化成果,成功地建立人类与自然界新的和谐,并使灾害从高峰迅速回落。  相似文献   

10.
人类由自然的奴隶逐步上升到主人,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然进行了无节制的征服,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和人类生存危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尊重自然,关爱生命,就是尊重关爱人自身。人对自然界的破坏是人对自然界道德的缺失,人类在拯救自然的同时,必须用道德来认识和约束人类对大自然的行为,建立起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了解区域资源的优势对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十分重要。本文根据相似性原理,利用热力学中(火用)分析的思想和理论,对区域资源优势的构成进行了广义的(火用)分析,明确了用(火用)分析思想考察区域资源优势是可行的。对影响区域资源优势的因素进行了量化剖析,建立了区域资源优势量化评价的(火用)分析模型,为区域资源优势量化评价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给出了制浆造纸蒸煮设备炯平衡和效率计算的一般方法,结合实例对蒸煮过程进行炯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蒸汽喷射式热泵回收排放浆液闪蒸蒸汽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定义(火用)管理学。按照演进的时间顺序回顾了(火用)经济学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历程,给出(火用)管理学的定义,通过分析企业的环境要素,定量计算企业环境管理要素与企业内部战略要素(火用)值,指出企业最适宜的战略选择。提出了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研究的时候,要根据所处的环境条件,分析自身企业内外部优劣势,制定出符合本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生产(火用)值最大的产品和服务,把企业(火用)值做到最大,才能使企业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火用)传递与火用经济分析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总结并介绍了国内外火用传递研究以及火用经济分析的形成与发展,分析了火用传递规律及过程系统和火用经济学,以期能正确地反映用能系统载能价值流运动的规律,使经济效益最佳;并指出火用传递及火用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趋势和潜力所在,是建立能量系统环境火用经济分解协调优化策略,最终在工程实践各方面达到用能改进与综合优化及安全等目的。  相似文献   

15.
长白山具有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具有十分优越的自然条件。在开发和利用长白山体育旅游资源中应充分考虑开发四季可行的多种内容的体育旅游资源;在开发体育旅游客源中“学生群体”是不可忽视的、潜在的、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旅游客源;在开发与利用体育旅游资源中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自然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回顾了火用经济学的历史及发展 ,通过对热力学系统与经济学系统的相似性比较 ,将广义火用的概念引入到经济学系统中来 ,并由此建立资本品质的概念 ,进而建立起以核算资本火用参量为基准的新型经济学理论。对广义火用经济学的若干状态参量的建立及定义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我国缺乏专门的资源安全立法,现有的自然资源保护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国家资源安全的需要,因此,必须全面构建和完善国家资源安全法律保障体系。资源安全法律保障体系应当以宪法为核心,在资源安全基本法总领之下,规制资源的保育、开发、利用、贸易和管理的全过程,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法律体系,也就是说,这一体系应当以宪法为核心,在资源安全基本法之下具体派生出:保护自然资源系统的法律、合理开发战略性资源的法律、适度消费与高效利用资源的法律、利用国际资源市场并规避贸易风险的法律、资源安全管理的法律。  相似文献   

18.
胶东半岛是山东省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地热资源以天然温泉形式产出,地热系统属中低温深循环对流型,分布区域较为集中,大部分温泉出露在背斜核部与多组断裂交汇处.稍为偏高的大地热流是其主要热源,他表水是地下热水的主要补给水源,热水化学成分差异很大,水质以中性和偏碱性为主.胶东半岛地热主要用于洗浴和疗养,利用率很低,大量地热资源尚待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了湿空气的图解法,导出了符合工程习惯的湿空气的计算式,绘制了湿空气的-温图,-压图与-湿图,并给出了算例。本文所提供的湿空气的图解法使湿空气的计算与湿空气其它参数的计算一样简便。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然资源以公有为原则,并建立了自然资源用益物权制度。然而上述权利制度与自然资源保护之间存在一定的紧张关系,自然资源公有会导致公地悲剧,用益物权人可能破坏性使用自然资源。为此,必须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国有制度;完善自然资源用益物权保护机制,延长权利期限,构建畅通的自然资源用益物权流转渠道;加强对自然资源用益物权的管理,对非关乎生存权保障的自然资源,用益物权的获得应当是有偿的,并满足一定的资源保护条件;用益物权人利用自然资源时,应当遵守自然资源保护的义务性规定;破坏性使用自然资源的责任首先是民事责任,其次是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